2月1日,在第23個世界濕地日到來之際,市自然資源局和規(guī)劃局、濱城區(qū)自然資源局聯(lián)合舉辦了宣傳活動。
市民認真閱讀宣傳頁
第23個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濕地: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在現(xiàn)場進行宣傳的工作人員介紹,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維持生態(tài)平衡、凈化水質、蓄洪防旱、增加碳匯、調節(jié)氣候等重要生態(tài)功能;擁有卓越的碳匯能力,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是氣候變化的“緩沖器”。今年的世界濕地日突出濕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以此提高公眾認知,推動濕地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從濱州萬達廣場宣傳現(xiàn)場,記者在向市民發(fā)放的宣傳頁上了解到,我市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西岸,分屬淮河、海河兩個流域,境內河道縱橫,溝渠交錯,濕地資源豐富。全市共有濕地資源總面積17.63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18.67%,居全省第4位。其中包括近海與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等自然濕地72186.1公頃,占濕地總面積40.94%;人工濕地104131公頃,占濕地總面積59.06%。全市濕地植物以野大豆類、草麻黃、白刺等野生草本植物為主,濕地鳥類210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鳥類有東方白鸛、大鴇、丹頂鶴、中華沙秋鴨等7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35種。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先后出臺了《濱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濱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推進濕地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濱州市濕地保護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濕地公園17處,包括黃河島、麻大湖國家濕地公園2處,秦皇河、小開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處,濱城區(qū)三河湖和白鷺湖、惠民月亮湖和劉黃溝、陽信白楊河、無棣飲馬湖和秦口河、沾化思源湖、博興打漁張雙臺、鄒平黛溪河、高新區(qū)打漁張新河和龍江、北海13處省級濕地公園。
2017年以來,我市積極創(chuàng)建國家森林城市,其中濕地涉及5大方面、6項指標,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濕地公園等保護體系的建設,有力推進了我市創(chuàng)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進程。
在宣傳活動現(xiàn)場展示的濕地鳥類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