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慧 郭東芳 鄭 偉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1]。本病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病,嚴重者可影響患者日常學習、工作及生活。資料顯示,痛經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我國女性月經生理常數協作組報道:1980年全國女性痛經的發(fā)生率為33.19%, 2000年增長至56.06%[2]。西醫(yī)治療痛經多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避孕藥等來緩解癥狀,胃腸道反應較大,長期服用還會影響肝腎功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尋求中醫(yī)中藥來治療痛經,其中臍療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特色療法。
臍療是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在臍部敷藥、艾灸、拔罐、按摩、熱熨、針刺等物理療法來預防、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也稱“臍療法”,是臨床常用的中醫(yī)外治法之一。該療法通過對臍刺激,產生穴位感應、經絡傳導而通達全身氣機,起到調節(jié)陰陽、補虛瀉實的治療作用。臨床研究證實臍療法具有溫經散寒、消癥散結、祛寒除濕、溫腎壯陽、益氣扶陽及拔毒排膿法等作用[3]。筆者查閱并整理了近10年來相關臍療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百余篇文獻,從文獻研究、臨床應用、實驗研究等方面概述臍療應用于原發(fā)性痛經治療的研究現況及現代作用機理分析,并探究不同臍療方法治療痛經的臨床差異及要點,以期為日后規(guī)范臍療法治療痛經提供理論基礎。
濮大秀[4]將臍療方法分為藥物貼敷臍療法、物理刺激方法以及氣功意守療法三個大類20余種,目前臨床上治療痛經常用的方法有藥物貼敷臍療法和灸臍法。
1.1藥物貼敷臍療法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將中草藥制劑進行加工炮制,制成不同的劑型,施于臍部的治療方法?,F代醫(yī)學認為,臍為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腹壁最后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較差,藥物較易透過臍部皮膚,迅速彌散入血而通至全身。1)散劑:郝愛利[5]取小茴香、艾葉各等分,混勻研為細末后,每次取5 g,用白酒(或黃酒、白醋)調成餅狀,經前3天始外敷于臍部,每日1次,連用10 d。治療1個療程,總有效率達97.78%。蔣琦雯[6]等將中藥(肉桂、丁香、乳香、沒藥、香附、續(xù)斷、延胡索、桂枝、柴胡、雞血藤、白芍、補骨脂)研細末醋調膏后,貼敷于臍部神闕穴治療高校痛經女生,治療3個月后痛經女生疼痛時間明顯縮短,疼痛程度明顯降低,總有效率為89.7%。2)膏劑:劉洪云[7]自行研制的外敷膏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176例,總有效率達97.7%。膏藥的制備方法:將中藥(海螵蛸、磁石、赭石、干姜、附片、川楝子、肉桂、小茴香、丁香)加膏油,黃丹經過多次拉伸、抻拉、撥水毒等工藝熬治而成。用時將膏藥溫熱化開后敷于臍部,24 h換藥1次。張春英[8]將丹參、延胡索、益母草加水煎,過濾去渣后加黃丹適量煎至成藥膏,經前3 d或經期疼痛時取適量藥膏加溫軟化后敷于臍部,膠布固定,24 h換藥1次。治療3個療程后總有效率90.38%。3)磁藥:張曉華[9]采用磁藥敷臍治療血瘀型痛經,治療3個月經周期,明顯降低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盆腔血流。磁藥貼的制作:五靈脂、生蒲黃、當歸、沒藥、延胡索等藥焙干、研末、混勻,2 g藥散加磁片(1500高斯)1枚,用茶油拌勻,制成直徑1.5 cm、厚0.3 cm大小藥片貼敷臍中。經前3天開始,24 h更換1次,連續(xù)貼敷5天,治療3個月經周期,總有效率80%。4)巴布貼:中藥(吳茱萸、生白芍、乳香、沒藥、醋延胡索、冰片、生五靈脂)有效成分提取作成巴布貼,呂慶超等[10]取該貼經前5~7 d貼于臍部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患者痛經癥狀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83.3%。
1.2灸臍療法在臍部進行艾灸的方法稱為灸臍療法。1)隔物灸臍法: 楊繼軍等[11]等用隔物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fā)性痛經,治療時取純凈干燥食鹽填于神闕穴,上置新鮮姜片(直徑約3 cm,厚約0.3 cm,中間針刺數孔),姜片上方點燃艾炷施灸(輕、中、重度每次各施灸4、6、8壯),治療105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5.24%。2)隔藥灸臍法:劉曉嵐等[12]等將面圈繞臍,臍孔填滿超微化粉碎的中藥(吳茱萸、生白芍、乳香、沒藥、醋延胡索、生五靈脂、冰片等藥物),將艾炷置于藥末上連續(xù)施灸2 h,灸后用醫(yī)用膠布固封臍中藥末24 h。每3天做1次,每個月經周期約2~3次,治療3個月后,不僅明顯改善患者的痛經癥狀,緩解腿痛和易激惹癥狀,且遠期效果好,復發(fā)率低。3)太乙針臍療法:朱巧玲等[13]采用太乙針臍療法治療痛經,治療后患者痛經評分明顯降低。治療時用姜汁將鹽融化并調成餅狀敷于臍中,點燃艾條一端直接按在鹽餅上,一按即起,反復按灸,直至患者有局部灼熱感,如有針刺。每次連續(xù)灸熨7~10次,約用30 min。50例患者經治療后有明顯好轉,總有效率達95%。
1.3其他療法1)激光與磁療:安經克等[14]采用波長650 nm半導體激光與磁療照射神闕及周圍穴位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療效滿意。激光照射作用可深達皮膚黏膜下層, 磁場經絡穴位療法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的作用。二者配合,可加快致痛介質的廓清和消除,阻止疼痛信號的傳遞來治療痛經。2)多聯療法:為增強療效,部分醫(yī)生根據病情需要或臨床操作要求在臍療操作的基礎上配合溫針灸[15]、艾灸[16]、神燈[17]、中藥口服[18]、火療[19]等治療增加療效,擴大治療范圍。
2.1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張曉寧等[20]發(fā)現隔藥灸臍療法可以降低原發(fā)性痛經患者下腹部疼痛時間、疼痛程度以及額外臥床時間,明顯改善患者經期的生活質量,遠期效果較好。
2.2調節(jié)激素水平現代研究認為:痛經的發(fā)生與月經周期中激素的變化有關。經期子宮內膜 PGF2α生成增加導致的子宮平滑肌過度收縮是原發(fā)性痛經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朱英等[21]研究發(fā)現用隔藥灸臍法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可降低患者經期外周血PGF2α含量,升高 PGE2含量。此外,E2和P對痛經的發(fā)生也有一定的影響。有研究表明[22]:E2增高可以促進PG的合成與釋放而致血管平滑肌痙攣,P升高可以緩解子宮平滑肌痙攣,舒緩血管收縮,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鎮(zhèn)痛物質的合成與釋放。呂慶超等[10]實驗證實臍療不僅緩解患者痛經癥狀,還可以降低E2水平,升高P水平。
2.3減少炎性因子中醫(yī)學認為痛經是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正值經期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內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武海英等[15]發(fā)現敷臍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可以明顯降低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C反應蛋白(hs-CRP) 水平。呂慶超等[10]實驗證實臍療可明顯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高切全血度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改善機體瘀阻狀態(tài)。
2.4改善子宮動脈血流張曉華等[9]認為血瘀型痛經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瘀阻不通而痛。磁藥敷臍治療血瘀型痛經3個月經周期后,降低子宮動脈血流峰值比(A/B)、搏動指數(PI)及阻力指數(RI),明顯減輕子宮動脈血流瘀阻的癥狀。楊繼軍等[11]研究發(fā)現隔物灸臍法可以調節(jié)子宮血管張力和血流量,降低患者經期血漿內皮素(ET-1)含量、提高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
2.5影響代謝產物的變化楊星月等[23]從代謝組學的角度探討臍療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機制,鑒別出4種(類固醇激素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謝、γ-氨基丁酸能突觸、神經遞質合成)代謝途徑。通過血漿代謝產物推斷臍療可升高患者血漿中20α-二氫黃體酮、孕烯醇酮、前列腺素 E2、γ-氨基丁酸的含量,降低雌酮、前列腺 H2、5-磷酸吡哆醛的含量來實現對原發(fā)性痛經的治療。揭示臍療通過改善內分泌激素水平,參與神經遞質的代謝,影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調控。
2.6參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調控陳盼碧等[24]等研究發(fā)現,臍療不僅降低痛經模型大鼠子宮組織中 PGF2α含量、升高 PGE2含量,還可升高血漿β-EP含量,提高脾臟NK細胞活性。β-EP是一種與疼痛有關神經內分泌激素,具有內源性鎮(zhèn)痛作用和外周調節(jié)作用;NK 細胞是體內一類獨特的淋巴細胞亞群,具有重要免疫學調節(jié)功能;以此推斷臍療可以參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調控。
2.7影響相關蛋白的表達李春靜等[25]認為臍療可以通過調控瞬時受體TRPV受體實現對痛經的治療。實驗中用蛋白免疫印跡法檢測治療后的寒凝血瘀型痛經模型大鼠子宮TRPV受體中TRPV1、TRPV2、TRPV4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從而在信號轉導中發(fā)揮作用。
因臍療獨特療效及作用優(yōu)勢,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不同層次開展臍療治療痛經,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幾個重要的因素值得深究。
3.1不同劑型的中藥對臍療的影響同種藥物會因藥物炮制、劑型的不同而藥效不一。如膏藥通過加工熬制后,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應用時多溫熱化開,具有良好的附著性和涂展性,方便藥物有效發(fā)揮藥效;散劑是將中藥研末后用溶媒調制,溶媒蒸發(fā)后,藥餅較松散,中藥有效成分大大降低。
3.2不同溶媒的選擇對療效的影響應用中藥散劑時需添加不同的溶媒,如酒、醋、油、水、蜂蜜、姜汁等,然選擇不同的溶媒也會影響藥效。如中醫(yī)學認為酒具有氣味剛烈,辛竄善走的特性,有活血通脈、溫經逐寒、祛寒除濕的作用;醋酸溫,入肝、胃經,有散瘀止痛、解毒殺蟲的功效;生姜辛溫,有活血祛寒、扶陽益陽、止嘔解毒的功效。此外,溶媒用量也會影響藥效,液態(tài)藥物經皮吸收效果優(yōu)于固態(tài)藥物。但注意溶媒量不宜過多或過少,因藥物易脫落后失效。
3.3不同臍療方法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李姝婧等[26]研究發(fā)現3種不同臍療方法(隔藥灸臍法、藥物貼臍法、艾條灸臍法)都可以減輕寒凝血瘀型痛經模型大鼠的癥狀,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每個監(jiān)測指標單獨比較:隔藥灸臍法在改善大鼠的癥狀、改善每日進食量、延長扭體潛伏期、降低扭體分數、減少扭體次數方面療效最明顯;在改善每日飲水量和體質量增長率方面,隔藥灸臍法優(yōu)于艾條灸臍法,艾條灸臍法優(yōu)于藥物貼臍法。以此推斷:隔藥灸臍法療效優(yōu)于艾條灸臍法,艾條灸臍法療效優(yōu)于藥物貼臍法。隔藥灸臍法綜合了穴位、艾灸和藥物的作用以及三者的綜合作用,大大提升了臨床療效。
3.4不同治療時間對療效的影響一般而言,實證痛經每因邪與血搏,血行瘀滯,故多在經前5~7 d出現小腹疼痛不適[27];虛證痛經因經后血海空虛,沖任氣血虛少,子宮沖任失于濡養(yǎng)所致,故多在經行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所以實證痛經治療應從經前5~7 d開始至經行3~5 d,虛證痛經應從經期至經凈后3~7 d。
1)治療前要勿必先檢查臍及臍周皮膚,有紅腫破損者不宜行臍療治療,治療區(qū)域還需用75%酒精消毒。2)貼敷臍療治療時多用膠布或敷貼固定,貼敷時間不宜超過24 h,更換前應用溫水擦拭局部,如有皮損或皮膚過敏者改用無紡布布貼。3)過敏體質者、灸臍治療時間長或選用刺激性大的藥物時,治療前臍部應涂凡士林,減少對皮膚的損傷。
綜上,臍療作為一種外治法,有著豐富的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該法避免口服給藥的胃腸刺激和肝臟的首過效應,具有簡、便、效、驗、廉的優(yōu)勢,已被廣大患者認可。但目前操作方法及操作規(guī)程不甚完善,隨著該療法的不斷開展,亟待詳實的診療規(guī)范。規(guī)范臍療的治療方案對提高痛經的治療效果、探討痛經的發(fā)病機制會助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