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兵
“痕跡管理”作為一種過程紀實留痕的管理手段,近年來被普遍應用在機關工作的督查管控和績效考核之中。然而,在有的地方和領域,由于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痕跡管理”有異變成形式化的“痕跡主義”之嫌,既讓基層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也沒有起到應有的管理效果。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痕跡管理”存在的問題,強調“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要把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改進“痕跡管理”的方式和內容,使之回歸到“干事有依循、程序可溯源、方便回頭看”的初衷。
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卻出現(xiàn)了矯枉過正的傾向,任由“痕跡管理”污名化,乃至將與“留痕”有關的方式方法“一棍子打死”。必須指出,應該整改的是“痕跡管理”濫用現(xiàn)象,而不是徹底否認其作為管理手段的科學性和應用價值。
從實踐來看,“痕跡管理”的方式是“留痕”,但本質還是“管理”,是一種追求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tǒng)一、相促進的動態(tài)管理手段,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能夠有效推動工作閉環(huán)式開展。因此,在整改“痕跡管理”過度化問題的同時,也應注意避免“痕跡管理”污名化和棄用現(xiàn)象,使之真正成為狠抓工作落實的有效方法和科學手段。
應明晰“痕跡管理”的功能定位?!昂圹E”本是一種附屬物、衍生品,據(jù)此產生的“痕跡管理”對工作更多是促進作用而非決定作用?!昂圹E”不能等同于工作,“痕跡管理”也不應替代工作管理。要明晰“痕跡管理”的“紀實”功能和“參考”定位,不以“痕跡”為第一依據(jù),不以“痕跡管理”為唯一方式,更多地發(fā)揮“痕跡”和“痕跡管理”的補充參考與回溯查擺作用,重形式更重內容,看過程更看結果,把“痕跡管理”作為鑒定“實績”、總結經(jīng)驗、查找問題、厘清責任的有效手段。
應界定“痕跡管理”的方向范疇?!昂圹E”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如果放任“痕跡管理”的方向模糊化、范疇擴大化,就很容易滋生痕跡為王、痕跡至上的“痕跡主義”,導致一切工作“唯痕跡論”的錯誤傾向,不但不能推動工作健康開展,還會引發(fā)形式主義的虛浮作風、作秀風氣?!昂圹E管理”應將“留什么痕、怎么留痕、留痕為什么”作為重點,科學研判分析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各項工作內容的輕重緩急,引導基層將留痕作為一種規(guī)范的工作方式常態(tài),明確哪些應“重痕”,哪些可以“輕痕”,并嚴格限定留痕范圍,采取靈活簡便形式,讓基層有方向可尋、有范疇可感,真正從繁重的“文件海”“表格山”“圖片堆”里解脫出來。
應鮮明“痕跡管理”的價值取向?!昂圹E”不僅體現(xiàn)工作情況,更反映工作質態(tài),有什么樣的干事心態(tài),就有什么樣的實績和痕跡。因此,不能把“痕跡管理”視為機械督查與簡單上報的管理工具,還應體現(xiàn)為上級與基層雙向互動的協(xié)作模式,促使雙方在工作中各盡其責、擔當作為、主動干事。上級部門應注重“撲下身子”,不應滿足于靜態(tài)地走馬觀花查“痕跡”,而應結合走訪調研加強對“痕跡”的研判,在此基礎上強化督導指導、幫助扶持;基層部門應注重精準留痕,不把“痕跡”作為掩蓋問題的“遮羞布”、夸飾成績的“繡花衣”,而要使之成為獲取上級理解支持、指導幫助的有效反饋,從而回歸“痕跡管理”鼓勵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價值取向。
總之,我們在警惕和反對“痕跡主義”的同時,也應讓“痕跡管理”回歸其初衷,并在實際工作中精準把握、科學運用。
(作者單位:中共揚州市江都區(qū)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