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令剛剛入冬,一個微雪初晴的上午,作家高維生先生來電話說,他的散文集《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鄉(xiāng)愁》新近出版了。這些年來,高維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大多以自己的故鄉(xiāng)為遼闊的背景,以精致入微的情感體驗為經,以察微知著的思想洞見為緯,慢慢地、細細地編織著自己獨有的文字天地與人生圖景。這本新著,即是他近幾年來踏實勞作結下的又一枚關乎故園、關乎歷史、關乎記憶、關乎深情的果實。寒夜孤燈,靜靜讀來,在我心中漫漶涌起的,便是小味道里無盡的大鄉(xiāng)愁。
作為一本記述飲食文化的散文集,如果說僅就飲食說飲食,或者僅就味道談味道,那飲食的味道也就淡了、薄了,就會在我們轉身之際于時間的滴落中化于無形。而高維生則從記述飲食或由自己的味蕾記憶出發(fā),縱談與之密不可分的歷史、文化與自然屬性,讓人讀來或有曲徑通幽的隱秘之樂趣,或有豁然開朗的明亮之欣悅,或有慨然長嘆的低回之感喟,或有擊案而起的長嘯之胸臆。
比如,他由額穆的豬嘴蘑(膠鼓菌),想到因流放曾夜宿于此的江南才子吳兆騫,以及吳氏在此留下的詩句;他由打松子,想到打牲烏拉衙門因年年向皇帝進貢松仁而對當?shù)卦忌值钠茐摹@些娓娓道來的一樁樁故事、一則則典故與一個個常識,都是由談飲食而引出的一縷縷來自歷史與文化深處的光線,在照耀了令人甘之如飴的美食的同時,也照耀了我們因匆忙而日益麻木的心靈,讓我們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腳步,在美好的溫情中反思生活乃至生命的意義。
讀高維生的這本小書,不禁令我想到,飲食關乎生命,而所有生命的意義皆維系于人的心靈與行跡。這是因為,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的人,只有與日常的飲食無限地親近,直至水乳交融,在一飲一啄之中體驗人生的大道、記憶的源頭、歷史的煙云、存在的意義和生活的美好,才能讓有限的生命充滿人文維度上的生機與活力,才能讓短暫的生命旅程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高維生筆下的鄉(xiāng)愁,是飽含沖和的深情的。唐代司空圖在其《二十四詩品》中對詩歌的“沖和”有這樣的斷語:“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猶之惠風,苒苒在衣。”高維生出生于東北山地,居于魯北平原,山地的凝重與平原的廣闊塑造了他為人的樸素與寬厚,也塑造了他為文的質樸與沖和。在我看來,高維生筆底的作品雖然不是詩歌,而是長于敘事和抒情的散文,但他的散文就有著司空圖所說的“沖和”之品質與風貌。他書寫下的每一行文字,寫就的每一篇文章,無一不飽含了他的依依深情,無一不傾注了他滿腔的熱愛。
而在具體的書寫過程中,他選取的文字是克制的,他情感的抒發(fā)是自然而然地流瀉筆端或藏于所寫的人與物中的。比如,他在《疼痛在八月的鄉(xiāng)村》中這樣寫道,“晚飯在院子吃的,一張方桌,擺上園子摘的小蔥,一碟醬,笸籮里的野菜滴著水珠。粗瓷的大白碗,碗邊有兩道藍線,盛的苞米碴子粥。夕陽在山岡盡情地渲染,歸林鳥兒疾速地飛去,烏鴉哇哇的號叫,敲破鄉(xiāng)村的寧靜?!焙敛浑[晦地說,我在閱讀這些文字時,心是極為安靜的,也是極為熨帖、無比舒服的。雖然這其中的情感有著隱約的小小憂傷在,但它的底色是沖淡的,平和的,溫暖的,讓人不由得念及古人“瓦窗閑話”“燈窗茶敘”的氤氳之境,讓人不由得生發(fā)出“光陰輪轉”“今夕何夕”的出塵之心。我以為,這樣從容的文字,這樣如話桑麻的走筆行文,不僅需要多年讀寫的積淀之功,更需飽覽人世、閱盡人間的淡然心境,舍此二者其一,皆寫不出渾然天成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