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公允價值會計的歷史沿革及其推動因素

      2019-03-20 03:13:09黃世忠博士生導師王肖健博士
      財會月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公允準則計量

      黃世忠(博士生導師),王肖健(博士)

      與傳統(tǒng)觀點不同,公允價值會計并非新生事物,其存在的時間與歷史成本會計幾乎一樣悠久。公允價值會計與歷史成本會計作為“競爭對手”,同時并存,相互映襯,既有此消彼長的關系,也有相得益彰的作用。綜觀相關學術文獻,本文認為公允價值會計的歷史沿革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萌芽階段(1800~1970年)、誕生階段(1970~1990年)、發(fā)展階段(1990~2006年)、存廢階段(2006~2009年)和改革階段(2009年至今)。經濟環(huán)境、監(jiān)管要求、金融危機、信息技術、學術研究是驅動公允價值會計發(fā)展的五大力量,但在不同階段,這五大力量的相對重要性不盡相同。

      一、公允價值會計的萌芽階段

      公允價值會計的萌芽階段介于1800~1970年。這一階段經歷著法律規(guī)定和案例判決早期對資產重估(可視為公允價值會計的雛形)的默許,到金融危機導致監(jiān)管部門對資產重估的取締,公允價值會計發(fā)展遭遇嚴重挫敗。但受到學術研究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歷史成本會計的背離時有發(fā)生,公允價值會計的火種并沒有完全熄滅。

      1.監(jiān)管環(huán)境默許重估,公允價值會計初現(xiàn)端倪。公允價值會計的雛形可追溯至1807年的拿破侖商法。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該法要求企業(yè)編制年度資產和負債清單,且資產必須按清單編制日的價值計價,具有資產重估的顯著特點。該法被歐洲國家廣泛借鑒,“原生態(tài)”的公允價值會計得以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公司立法和商業(yè)實踐中推廣。英國的公司法雖然沒有像拿破侖商法一樣對資產和負債的計價和計量規(guī)則做出詳細規(guī)定,但19世紀很多英國企業(yè)效仿法國的“清單法”對資產進行計價,并且將利潤定義為兩個連續(xù)會計期間凈資產的價值變動。英國1844年頒布的股份公司法強調,資產負債表應當“完整和公允”。1856年修訂的股份公司法更是明確要求按市價對資產進行計價,以便以“真實和正確”的觀點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上述公司法要求資產按市價計價是基于這樣一種理念:資產負債表上的價值應當反映開展業(yè)務和履行償債義務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世紀,市場價值就開始被英國銀行業(yè)廣泛運用,很多銀行的章程明文規(guī)定,財務報表應當以對銀行所擁有財產的當前估值為基礎。同樣地,美國的金融機構在1938年之前一直按市場價值報告其貸款和其他金融資產。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導致貸款和其他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大幅萎縮,銀行只好對這些資產的價值大幅減計并導致巨額虧損,嚴重侵蝕了其資本基礎,降低了其信貸投放能力,從而加劇了金融和經濟危機。為了降低市場價值的破壞效應,1938年金融監(jiān)管部門要求銀行改用歷史成本會計??梢?,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以來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關注和爭論是有歷史先例的,只不過當時還沒有采用“順周期效應”這一時髦術語。

      在美國,公允價值會計的興起得益于公用事業(yè)公司的推動。在物價上漲時期,采用公允價值,公用事業(yè)公司可以報告較低的利潤和凈資產收益率,避免消費者訴諸法律或行政手段,要求對公用事業(yè)公司進行價格管制。19世紀后期,美國對公用事業(yè)公司確定合理收費所依賴的資產計價基礎的爭論升級為法律訴訟。1898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審理史密斯與阿米斯一案時裁定,基于公眾利益,公用事業(yè)公司在確定合理收費時應按公允價值對其財產進行計價。這或許是公允價值在美國的首次提出。必須指出,這一判例并不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1944年,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1898年的判決,公允價值不再作為公用事業(yè)公司唯一的資產計價基礎。

      2.金融危機引發(fā)問責,公允價值會計跌入低谷。在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上,美國經歷了從早期的自由放任到后期的嚴加管制過程。20世紀初,美國會計界尚未制定公認的會計方法和程序,政府部門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也缺乏相關規(guī)定。自由放任的環(huán)境賦予上市公司不受任何限制的會計政策自由選擇權,上市公司大股東和管理層盡量選擇對其最有利的會計計量方法,資產重估成為“美化”財務狀況和“提升”經營業(yè)績的便捷手段。對此,證券市場熟視無睹,會計界也沒有提出異議。1929年紐約股票市場崩潰,投資者損失慘重,大量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引發(fā)了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美國國會啟動調查問責機制,除操縱股價、內幕交易和違背信托責任外,國會認定監(jiān)管缺失和濫用資產重估也是造成股災的兩個重要原因。

      為了重振投資者的信心,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成立伊始,掀起了打擊利用資產重估粉飾報表的運動。SEC委員希利在這場運動中充當了急先鋒,改變了美國會計的發(fā)展進程。加入SEC之前,希利擔任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首席法律顧問,負責監(jiān)督對公用事業(yè)公司報表操縱長達六年的調查。他對公用事業(yè)公司通過資產重估操縱報表的做法深惡痛絕,因而采取十分保守的會計立場,要求上市公司只能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編制和披露財務信息。鑒于希利的權威性和影響力,SEC內部逐漸形成了崇尚歷史成本會計、抵制公允價值會計的文化氛圍。正是受這種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成本在此后數(shù)十年里成為主流方法,資產重估這種原生態(tài)的公允價值會計幾乎銷聲匿跡??梢?,金融危機改變了歷史成本會計與公允價值會計并行運用的進程,SEC在經濟大蕭條后對資產重估的取締、對背離歷史成本會計的苛責,嚴重抑制了公允價值會計的發(fā)展。

      在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1953年發(fā)布的第43號會計研究公報(ARB 43)開了將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的先河。ARB 43提及公允價值多達20次,如第五章指出:企業(yè)應當按所發(fā)行證券或所獲取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無形資產的計價基礎,具體視何者更具說服力。又如第七章指出:資產發(fā)生減值時,應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但ARB 43并沒有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和計量方法進行嚴格界定,且公允價值計量在多數(shù)情況下仍屬于例外,而非主流。

      3.學術研究百家爭鳴,公允價值會計延續(xù)火種。驅動公允價值會計發(fā)展的力量,既與經濟環(huán)境和監(jiān)管要求密不可分,更離不開學術研究的特殊貢獻。在公允價值會計的雛形階段,特別是20世紀20~60年代,學術研究發(fā)揮著理論先導作用,為公允價值會計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一時期,學術界涌現(xiàn)了許多與公允價值會計相關的經典之作。公允價值會計的基本思想最早可追溯至約翰·班納特·坎寧于1929年發(fā)表的《會計學中的經濟學:會計理論的一種批判性分析》。坎寧將經濟學中的概念引入會計學,并將資產定義為“以貨幣表現(xiàn)的未來服務或可轉化為貨幣的未來服務”,將收益定義為“用貨幣表現(xiàn)的由企業(yè)的資產和其他服務所提供的最終成果”。坎寧認為“已實現(xiàn)貨幣收益”的折現(xiàn)值是資產的最理想計價模式,資產的價值變動應當確認為當期損益[1]??梢?,坎寧對資產和資產計價的觀點蘊涵著樸素的公允價值會計思想。

      麥克尼爾在其1939年出版的《會計中的真理》一書中,提出財務報表應當建立在主要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價模式上,其觀點同樣折射出公允價值會計的思想火花。麥克尼爾將資產分為三類,并提出不同的計價方法:可出售資產(如存貨、有價證券等)應按市價計價,這類資產的持有損益應確認為當期損益;非可出售但可重置的資產(如固定資產)應按重置成本計價,這類資產的持有損益不應計入當期損益,而應計入資本盈余;非可出售且無法重置的資產(如專利、土地、礦產資源等),只能按權宜的方法(攤余成本)計價。麥克尼爾主張可出售資產按市價計價并將其價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2],這一主張已相當接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允價值會計。

      20世紀40~60年代,學術界對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進入巔峰時期。在這場爭論中,佩頓、利特爾頓[3]撰寫的《公司會計準則導論》大放異彩,為歷史成本會計的普及和推廣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成本可分為兩類,已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耗用的成本為資產??梢姡麄兪菑氖杖胭M用觀的角度來定義資產。根據(jù)他們的理論,在收益確定中,資產和負債居于從屬地位,而收入、成本和費用則居于主導地位。這與公允價值會計在收益確定中以資產和負債為中心的理念迥然不同。佩頓、利特爾頓還從資產的競爭性市場、計量一致性、持續(xù)經營假設、配比原則、成本效益等角度,論證歷史成本優(yōu)于現(xiàn)行價值?!豆緯嫓蕜t導論》這部曠世論著對會計發(fā)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確立歷史成本會計主流地位的同時,讓公允價值會計在將近半個世紀內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值得慶幸的是,學術研究從來不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統(tǒng)根深蒂固。佩頓、利特爾頓為歷史成本會計確立的主流地位,并不妨礙其他學者對其他計量屬性的探索。1950年,亞歷山大在其《動態(tài)經濟環(huán)境下的收益計量》一文中針砭了歷史成本會計在物價變動時導致財務信息失真的弊端,建議按一般物價和特定物價的變動情況,對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進行調整[4]。1961年,穆尼茲在第1號會計研究文告(ARS)中引入了“市場價格”的計量理論。1962年,斯普勞斯和穆尼茲合作的ARS 3引入了“市場價格”的概念,并建議有價證券應按市場價格計價。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指出,相關性是會計信息最重要的質量特征,而歷史成本會計顯然無法提供相關性的信息。這一遠見卓識的觀點對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20世紀70和80年代的概念框架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公允價值會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上述分析表明,盡管歷史成本在會計實務中仍屬于主流的計量屬性,但對歷史成本的背離時有發(fā)生,對歷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計量屬性(如重置成本、市場價值、市場價格、脫手價格、未來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值等,這些借助市場價值或現(xiàn)值對資產進行計價的方法,都可視作公允價值會計的范疇)的探索從未間斷,公允價值會計的思想由來已久。

      二、公允價值會計的誕生階段

      公允價值會計的誕生階段介于1970~1990年。標志性事件包括:①日益復雜的經濟業(yè)務對創(chuàng)新性金融工具的廣泛運用,迫使SEC改變長期以來對公允價值的偏見,不再將歷史成本作為唯一可接受的計量屬性;②FASB在1973年取代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對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FASB在概念框架研究中提出資產負債觀優(yōu)于收入費用觀的觀點,為公允價值會計的誕生掃清了思想障礙,奠定了理論基礎;③20世紀80年代發(fā)生的儲蓄銀行危機,暴露了歷史成本會計的諸多缺陷,凸顯了公允價值會計的比較優(yōu)勢,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水到渠成。

      1.SEC立場轉變,公允價值會計迎來轉機。如前所述,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導致SEC對偏離歷史成本的資產重估做法深惡痛絕,公允價值會計噤若寒蟬。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了逆轉。人事更迭是促成這一變化的催化劑,時任SEC主席的威廉·J.凱西主席決定從SEC之外遴選一位首席會計師,以配合其求新求變的改革。

      1972年,在伯頓成為SEC第一位從外部遴選的首席會計師后,SEC內部對公允價值會計經歷著從反對、反感到支持、擁抱的轉變。來自學術界的伯頓思想開明,不受SEC推崇歷史成本會計反對公允價值會計文化氛圍的影響。伯頓就讀于哈弗福德學院并接受貝爾教授的教誨,而貝爾是現(xiàn)行成本會計的主要倡導者。更重要的是,作為哥倫比亞大學會計與財務教授,伯頓本來就是一個熱衷于變革傳統(tǒng)會計模式的活躍分子。他一上任,就與凱西主席配合默契,一改其前任對公允價值會計諱莫如深的立場,利用70年代中期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使歷史成本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而廣受指責的有利機會,引入現(xiàn)行成本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

      1973年10月爆發(fā)的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和歐佩克在石油產品和定價政策上所采取的一致行動,引發(fā)了第一次石油危機,通貨膨脹成為全球性焦點問題。通貨膨脹造成基于歷史成本的財務信息嚴重失真,投資者、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強烈要求監(jiān)管部門和準則制定機構采取措施根治信息失真的問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SEC發(fā)布第190號會計系列文告(ARS 190),要求上市公司在歷史成本財務報告之外,補充披露現(xiàn)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等信息,客觀上為公允價值會計的誕生提供了寬松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第一次石油危機促使SEC于1976年要求石油天然氣上市公司采用現(xiàn)值會計確認石油天然氣儲備,這既是對歷史成本會計應對物價變動先天不足的補救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公允價值會計應對物價變動的比較優(yōu)勢。

      2.FASB乘勢而為,公允價值計量加快引進。得益于SEC態(tài)度的轉變,F(xiàn)ASB乘勢而為,主動作為,加快了引入公允價值計量的步伐。與其前任APB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不同,F(xiàn)ASB成立后就致力于推動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工具領域的推廣運用。1975年10月,F(xiàn)ASB發(fā)布了SFAS 12(某些可交易證券的會計處理),要求按公允價值對證券投資進行計量,并將流動性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將非流動性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股東權益。SFAS 12是FASB發(fā)布的第一個運用公允價值的準則,開啟了以公允價值作為證券投資主要計量屬性的先河。

      1974~1975年,因無力償還銀行債務而陷于破產邊緣的紐約市進入債務重組程序。銀行被迫修改債務契約,同意紐約市將債務展期。為此,F(xiàn)ASB認真斟酌應否要求規(guī)范參與債務重組的銀行,在出現(xiàn)債務延期支付導致風險增加時,將應收款(貸款)的面值減計至現(xiàn)行價值,因為當時銀行的貸款現(xiàn)值大大低于面值。1976年5月,F(xiàn)ASB發(fā)布了討論稿,要求銀行出現(xiàn)債務重組時按公允價值對應收款(貸款)進行重新估值。此舉將導致銀行的資本因為貸款減計而下降,限制其放貸能力。銀行向FASB遞交了數(shù)百封反對信,表示強烈反對。迫于銀行業(yè)的巨大壓力,F(xiàn)ASB在1977年6月發(fā)布的SFAS 15(債權債務人對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中做出讓步,債權人不一定要減計重組債權。盡管如此,SFAS 15可視為FASB將公允價值用于債務重組的嘗試,為擴大公允價值會計運用范圍做了鋪墊。

      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引發(fā)的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歷史成本會計的不足暴露無遺。1979年9月,F(xiàn)ASB發(fā)布了SFAS 33(財務報告和物價變動),要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按物價指數(shù)對非金融資產的歷史成本進行調整的現(xiàn)行成本信息,這是FASB將公允價值用于非金融資產的又一次嘗試。

      3.金融危機引發(fā)反思,公允價值會計凸顯優(yōu)勢。20世紀80年代前對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激辯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而80年代之后,隨著金融創(chuàng)新尤其是衍生金融產品的大量涌現(xiàn),這種爭論已經開始進入實務層面,因為很多衍生金融產品根本就沒有歷史成本,公允價值是唯一可行的計量屬性。為此,F(xiàn)ASB在1984年12月頒布了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5),在歷史成本之外,正式承認了現(xiàn)行成本(重置成本)、現(xiàn)行市價(脫手價值)、可實現(xiàn)凈值和未來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等四種計量屬性。盡管這四種計量屬性還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公允價值,但SFAC 5的頒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FASB對歷史成本的背離及逐步向公允價值靠攏的決心,從概念層面為公允價值會計的推廣運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如果說金融創(chuàng)新促使FASB頒布雖有利于公允價值會計但還比較克制的概念公告,那么,80年代爆發(fā)的儲蓄與貸款危機,則堅定了FASB推動公允價值會計實際運用的決心。危機發(fā)生前,儲蓄與貸款機構基于歷史成本的財務報表,顯示出良好的資產質量和穩(wěn)固的資本基礎;危機爆發(fā)后,1300多家儲蓄及貸款機構瀕臨破產境地,資本充足率跌破監(jiān)管底線,不得不接受儲蓄和貸款保險公司的救助。美國國會因此介入調查,嚴厲問責。監(jiān)管部門和機構投資者向國會反映的情況顯示,基于歷史成本的財務報表具有顯著的時滯性,儲蓄及貸款機構的不良信貸資產、劣質金融產品及風險和潛虧在處置或出售前都不會體現(xiàn)在財務報表上,導致監(jiān)管部門不能及時采取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投資者也不能及時辨識儲蓄及貸款機構的金融風險。為此,美國國會要求SEC責成FASB從準則層面進行反思和糾錯,盡快解決歷史成本既不能反映金融機構真實情況,也不能向監(jiān)管部門提供預警信息的核心問題。在國會和SEC的雙重壓力下,F(xiàn)ASB痛下決心,加快制定按公允價值對債務和權益證券投資進行計量的準則??梢哉f,儲蓄及貸款危機加深了監(jiān)管部門和會計界對歷史成本所存在不足的反思和對公允價值比較優(yōu)勢的認識,從根本上撼動了歷史成本統(tǒng)馭會計計量的根基,為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資產方面的運用奠定了輿論和理論基礎。

      4.概念框架革新理念,公允價值會計清除障礙。1978年,F(xiàn)ASB頒布了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1),確立了決策有用觀,指出財務報告的第一個目標在于向現(xiàn)有和潛在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做出投資、信貸和其他決策的信息。決策有用觀更加重視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只要能夠提供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信息,計量屬性的選擇可以不拘一格。在很多領域(如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里,按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對于使用者的決策顯然比歷史成本更具相關性。概念框架所倡導的決策有用觀,從理論上打破了會計界唯歷史成本是瞻的思想禁錮,為FASB在制定準則時更多地推廣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提供了正當性。

      FASB頒布的SFAC 1將財務報告的第二個目標確定為:提供有助于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使用者對企業(yè)預期凈現(xiàn)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進行評估的信息。這為公允價值會計的推廣運用提供了更加直接的理論支持。FASB在概念框架中強調現(xiàn)金流量,與會計界長久以來強調凈收益的傳統(tǒng)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另一個側面為公允價值會計提供了理論支持。

      三、公允價值會計的發(fā)展階段

      1990~2006年,會計界和金融界見證了公允價值會計的蓬勃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得益于SEC更加開明的支持,F(xiàn)ASB在金融工具領域大張旗鼓地推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加上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獲取公允價值信息的便利性極大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公允價值會計快步前行,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fā)展期。2000年,F(xiàn)ASB發(fā)布的第7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7)將公允價值計量推向了新的理論高峰,公允價值會計迎來了名正言順的好時光。2006年,F(xiàn)ASB發(fā)布了SFAS 157和SFAS 159,標志著公允價值會計的發(fā)展步入巔峰期。

      1.SEC旗幟鮮明,公允價值會計擺脫羈絆。1990年10月,時任SEC主席的布雷登應邀在美國國會作證,指出基于歷史成本的財務報表存在嚴重的時滯性,所提供的信息不利于監(jiān)管部門及時了解金融機構的經營和風險情況,對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作用十分有限,為此,他強烈呼吁按公允價值對金融工具進行計量,以提供更加透明、及時的信息。布雷登代表SEC闡明的偏好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立場,讓監(jiān)管部門和準則制定機構擺脫了羈絆,SEC和FASB以及美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AICPA)積極響應,正式啟動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制定,極大地推動了公允價值會計在美國的發(fā)展。

      在20世紀90年代,SEC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支持也更明確。1992年年底,在美國財務經理人協(xié)會(FEI)舉辦的關于財務報告問題的會議上,時任SEC首席會計師的舒爾茨指出,SEC一直催促FASB,要求按公允價值或市場價值對可流通債券和股票進行計量,并將計量結果通過財務報表反映,而不是通過報表附注反映,因為很多投資者特別是非機構投資者通常不關注報表附注披露的信息。舒爾茨的講話終結了可流通債券和股票表內反映與表外披露的爭論,促使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步入快車道。

      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金融監(jiān)管進一步放松,金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為了滿足資金籌措、風險規(guī)避和投機套利的需要,金融界創(chuàng)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傳統(tǒng)的歷史成本計量面對這些衍生金融工具無能為力,公允價值計量成為唯一的選擇。

      2.FASB不再審慎,公允價值會計快步前行。SEC對公允價值的立場改變,讓FASB深受鼓舞。20世紀90年代以來,F(xiàn)ASB出臺了許多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準則。這些準則既有涉及金融工具的,也有涉及非金融工具的長期資產和長期負債。FASB審時度勢,在推進公允價值會計中采取遞進戰(zhàn)略,從金融工具入手,再逐步推廣至非金融工具的長期資產和長期負債。此外,諸如無形資產、或有事項、債務重組、收購兼并等方面的準則,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也日益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SEC的支持給FASB增添了抵御政治干預的底氣。1998年,F(xiàn)ASB的委員通過表決,全票通過了SFAS 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企業(yè)界對該準則的公允價值計量要求極力反對,并游說國會進行干預,參議院和眾議院都提出了議案,相關委員會也舉行了聽證會力阻FASB發(fā)布該準則。但FASB以專業(yè)考慮為理由,頂住政治壓力,明確指出公允價值是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唯一可行的計量選擇。

      對FASB在90年代頒布的會計準則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其發(fā)布的32個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準則多達23個,其中只有9個準則用于規(guī)范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其余14個準則用于規(guī)范非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足見公允價值在其他資產和負債中的運用日益增多。

      3.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公允價值會計的推廣運用事半功倍。20世紀80和90年代,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互聯(lián)網日益普及。信息技術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推廣運用無疑是一大福音,制約公允價值會計發(fā)展的成本效益問題得以破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的普及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財務報告編制者和使用者獲取公允價值信息的便利性,而且大幅降低了公允價值的信息處理成本和信息獲取成本,使公允價值會計愈發(fā)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二是信息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估值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有力地回擊了歷史成本會計捍衛(wèi)者提出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不可靠、不可信的觀點,堅定了SEC和FASB推廣運用公允價值會計的信心。

      三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和財經媒體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布財務信息,反過來促使投資者、債權人不斷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加及時、更加相關的財務信息,這無疑為公允價值會計進一步推廣提供了正當性。

      四是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使注冊會計師界不再像過去那樣抗拒公允價值會計,注冊會計師界提出的公允價值信息難以獲取且代價高昂、公允價值計量不可靠等慣常理由不再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注冊會計師界對準則制定機構施加的壓力。

      五是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的運用加快了財務信息的傳播速度,使得證券價格的波動性日益擴大,促使證券和金融監(jiān)管部門要求企業(yè)更加及時地披露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信息,直接推動了公允價值會計的發(fā)展。

      六是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銀行和債券持有人等不斷要求企業(yè)更多地提供非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信息,客觀上拓寬了公允價值會計的運用范圍。

      4.概念框架取得突破,公允價值會計終獲正名。2000年2月,F(xiàn)ASB頒布了SFAC 7(在會計計量中應用現(xiàn)金流量信息與現(xiàn)值),首次在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層面上把公允價值正式作為主要的計量基礎,在公允價值會計的發(fā)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FASB專門為基于現(xiàn)值技術的公允價值發(fā)布一份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意義非同尋常。這是因為,1990年12月~1999年12月這10年,F(xiàn)ASB發(fā)布了32個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其中涉及現(xiàn)值技術計量的準則多達15個。FASB深知,SFAC 5(企業(yè)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對于會計計量中“何時”和“如何”應用現(xiàn)值的規(guī)定很不明確。鑒于以現(xiàn)值技術為基礎的公允價值在會計中的運用日益普遍,F(xiàn)ASB認為有必要在概念框架的層面上予以規(guī)范。盡管公允價值計量日益普遍,但公允價值并非都可以從公開市場獲得,因此,“認真研究并規(guī)范如何通過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去估計公允價值就顯得特別迫切”[5]。值得一提的是,SFAC 7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非清算銷售情況下的當前交易中,非關聯(lián)的、自愿的各方之間在購買(出售)一項資產或產生(清算)一項負債時自愿支付的金額”。這是FASB首次在概念框架中對公允價值進行定義,目的是為后續(xù)公允價值準則的制定提供指引。

      5.無序格局得以終結,公允價值會計走向規(guī)范。盡管SFAC 7對公允價值做出了定義,但FASB在2006年之前發(fā)布的40個與公允價值相關的準則中,并沒有對公允價值進行權威的定義,且不同準則對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規(guī)定存在諸多差異,甚至相互矛盾。會計準則之間對公允價值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規(guī)定,引起了SEC的關注。在SEC的干預下,F(xiàn)ASB啟動了規(guī)范公允價值會計的項目。

      經過廣泛征求意見,F(xiàn)ASB于2006年9月正式頒布了SFAS 157(公允價值計量)。SFAS 157從三個方面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了規(guī)范。一是對公允價值做出統(tǒng)一定義,“公允價值是指在計量日,在市場參與者之間進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獲得的價格或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二是明確了公允價值的三個層次,即以市場價格為輸入值的公允價值、以相同或相似資產和負債的交易價格為輸入值的公允價值、以估值模型為輸入值的公允價值;三是從主要市場或最有利市場、確認及估值技術和信息披露等角度,對公允價值進行規(guī)定。

      2007年2月,F(xiàn)ASB又發(fā)布了SFAS 159(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中的公允價值計量選擇權),通過賦予報告主體更大的公允價值選擇權,進一步擴大公允價值會計的運用范圍,讓金融機構和企業(yè)減少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因采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帶來的錯配效應。

      SFAS 157和SFAS 159的頒布,極具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標志著公允價值會計的發(fā)展由無序走向規(guī)范。

      四、公允價值會計的存廢階段

      2007年的次貸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SFAS 156成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準則,將公允價值會計推向生死存亡的階段(2006~2009年)。政界和金融界施加的巨大壓力,曾一度使公允價值會計的命運岌岌可危。幸運的是,在這場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存廢之爭中,SEC沒有重蹈20世紀30年代將資產重估作為金融危機替罪羊的覆轍,而是秉承客觀公正和超然獨立的立場,與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站在一起,頂住華爾街和國會的不當壓力和無理指責,挽救公允價值會計于水火之中。

      1.華爾街率先發(fā)難,公允價值會計岌岌可危。歷史反復證明,每當發(fā)生金融危機,金融界總要尋找替罪羊,而會計往往是首選的對象。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也不例外。在這次危機中遭受重創(chuàng)的華爾街,首先把矛頭指向公允價值會計。其指出,采用公允價值對次級債如資產支持證券(A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以及與次級債衍生品如抵押債務債券(CDO)和信用違約互換(CDS)進行計量并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會產生極具破壞性且可能危及金融穩(wěn)定的順周期效應。即經濟下行階段或金融危機發(fā)生階段,次級債和次級債衍生品的價格大幅下跌,迫使金融機構在賬面上確認巨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這些巨額的賬面損失披露后,會導致投資者產生恐慌情緒,形成“羊群效應”,誘使他們以“一致行動”的方式,瘋狂拋售持有次級債和次級債衍生品金融機構的股票。股票價格的下跌潮,反過來迫使金融機構采取斷然措施減少風險暴露,以“著火價”將次級債和次級債衍生品清倉,引發(fā)新一輪“死亡螺旋”的價格下跌潮。他們認為,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政府救市無功而返,公允價值會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為此,他們強烈呼吁國會向準則制定機構施加壓力,暫停甚至放棄公允價值會計。

      金融界把本應是純技術的公允價值會計論戰(zhàn),上綱上線到危及金融穩(wěn)定和金融安全的層次,觸動了政治家的神經,促使他們向會計界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將公允價值會計推向生死存亡的邊緣。

      2.會計界奮起反擊,公允價值會計自證清白。面對金融界的無理指責和政治界施加的巨大壓力,以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為代表的準則制定機構基于專業(yè)的角度,奮力發(fā)起反擊,指出金融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職責倒因為果,目的是為自己過去激進的放貸政策和松懈的風險管理開脫責任。FASB時任主席赫茲在美國聽證會上尖銳地指出,公允價值計量在金融工具領域日益擴大運用范圍,并非會計界一廂情愿,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以及監(jiān)管部門從歷次的金融危機中清楚地意識到,公允價值計量有助于促使金融機構提供更加及時、透明、有用的信息,金融界要求廢止公允價值會計,罔顧投資者的信息需求,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財務分析師協(xié)會與會計界一道,堅決捍衛(wèi)公允價值會計,指出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更加透明,將金融危機對不同金融機構的差異化影響暴露無遺,既有助于投資者評價其投資組合的風險,也有利于監(jiān)管部門及時采取化解風險的紓困措施。

      我們認為,金融界因為逐利而放松信貸標準,不計風險濫發(fā)住房按揭貸款,利用分層和增信等金融手法包裝設計不透明的次級債衍生品,肆無忌憚地加大財務杠桿從事次級債和次級債衍生品交易,加上美聯(lián)儲不斷加息引發(fā)房價下跌,才是釀成這場百年一遇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公允價值會計只是如實地反映金融界激進放貸政策和松懈風險管理的“信使”,將金融危機歸咎于公允價值會計,無異于射殺信使。正是公允價值會計及時提供的透明信息,將金融機構危在旦夕的情況全面暴露,才促使監(jiān)管部門和金融界有針對性地采取斷然措施化解金融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允價值會計是暴露金融風險、幫助化解金融風險的功臣,而不是罪人。

      3.政治家強勢介入,準則制定部門被迫妥協(xié)。2008年9月,在美國爆發(fā)的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風雨飄搖,脆弱不堪,改變會計游戲規(guī)則成為金融界自我救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金融界的有效游說下,政治家強勢介入,迫使FASB和IASB做出無原則的妥協(xié)和讓步。在時任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的旨意下,歐盟的財政部長聲稱,若IASB不允許金融機構對金融資產重分類,歐盟將撤銷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的支持。巨壓之下,IASB破天荒在沒有遵循恰當程序的情況下,于2008年10月被迫同意執(zhí)行IFRS的金融機構,將原本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類和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改用攤余成本計量,或將本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計入股東權益。

      IASB的讓步,使FASB承受了更大的壓力。2009年,F(xiàn)ASB也被迫做出妥協(xié):一是允許金融機構采用內部模型法而不是公開市場法,對金融危機導致活躍市場缺失的金融資產進行計量;二是允許金融機構將屬于非信用風險因素導致的金融資產減值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而不是計入當期損益。

      不論是IASB的讓步,還是FASB的妥協(xié),實質上是將正確的做法改為錯誤的做法,這種倒退是會計專業(yè)性臣服于政治現(xiàn)實性的典型寫照[6]。會計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與金融界和政治家的較量輸?shù)萌绱似鄳K,既出乎意料,也合乎情理。會計準則本質上是財富分配的游戲規(guī)則。在財富分配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會計界,要與金融界和政治家較量,無疑是蚍蜉撼樹,不自量力。

      4.證監(jiān)會主持公道,公允價值會計逃過劫難。為了明辨公允價值會計的是非,美國國會于2008年10月責成SEC就公允價值會計對金融機構的影響程度、公允價值會計對銀行倒閉的影響、公允價值會計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FASB制定準則的程序問題、應否棄用FAS 157、修訂公允價值會計的建議等六個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并在三個月內提交報告。

      2008年12月底,SEC按要求向國會提交了研究報告,主要結論包括:①公允價值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計量影響較大,但對損益的影響不足四分之一;②銀行日益增長的信貸損失、投資者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交易對手和投資者對銀行缺乏信心以及流動性缺失,是商業(yè)銀行和投資銀行倒閉的主因,公允價值會計的影響微乎其微;③絕大多數(shù)投資者支持公允價值會計,反對暫?;蛑兄故褂肍AS 157;④獨立性對財務信息質量至關重要,準則制定不應受政治力量或特定團體的影響;⑤不應暫停使用FAS 157或與公允價值相關的會計準則,改用其他計量屬性必將帶來衍生問題;⑥暫?;蛑兄构蕛r值會計,將使投資者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動搖他們的信心[6]。

      可以看出,全球性金融危機發(fā)生后,公允價值會計大難不死,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SEC所秉持的客觀公正的立場。SEC實事求是、抵御強大的政治壓力、拯救公允價值會計于危難的做法值得贊揚。

      五、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革階段

      2008年爆發(fā)的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不僅啟動了新一輪的問責浪潮,促使金融界深刻反思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監(jiān)管、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績效評價等領域存在的重大缺陷,而且催生了新一輪的會計改革,促使IASB和FASB采取趨同的方法,對金融工具和公允價值相關準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推動公允價值會計進入改革階段(2009年至今)。

      1.政治家指點江山,欽定會計改革路線圖。在政治層面上,以20國集團會議(G20)、金融穩(wěn)定理事會(FSB)和其他國際組織為代表的政治力量強勢介入,為金融工具準則和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革制定了路線圖。政治力量高調介入技術性很強的會計改革是好是壞,會不會帶來矯枉過正的后果,是否會給FASB和IASB帶來不當壓力甚至影響其獨立性,尚待歷史檢驗和學界認真研究。

      G20于2009年4月在倫敦召開首腦峰會,就會計改革提出六點建議,其中與公允價值會計相關的三點建議包括:完善金融工具估值準則;降低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復雜性;改革金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方法。

      FSB提出的與公允價值會計改革相關的建議主要包括:為了減少順周期效應,應當探索采用前瞻性金融資產減值模型;完善公允價值準則,限制公允價值會計的運用范圍;改進披露準則,提高信息透明度;IASB和FASB應當加強合作,在金融工具和減值準則方面實現(xiàn)趨同。

      2.會計界從善如流,呈現(xiàn)公允價值新氣象。根據(jù)G20和FSB提出的要求,F(xiàn)ASB和IASB確定了金融工具準則和公允價值會計的三項改革任務。一是簡化金融資產的分類,降低金融工具準則的復雜性;二是探索前瞻性減值模型的運用,緩解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三是完善風險管理的信息披露,增加金融機構財務信息的透明度。以FASB和IASB為代表的會計界從善如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公允價值會計呈現(xiàn)出新氣象。以下從IASB的角度,分析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革方向和內容,因為按照G20和FSB的趨同要求,F(xiàn)ASB的做法與IASB大同小異。

      在第一項改革任務方面,IASB發(fā)布的IFRS 9取代了過去極其繁瑣的IAS 39,以期降低金融工具準則的復雜性。主要的改革內容包括:①將金融資產由過去的四分類改為三分類,報告主體根據(jù)商業(yè)模式和現(xiàn)金流量特征這兩個標準,將其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劃分為按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將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將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②簡化繁瑣復雜的套期準則,IASB擯棄繁瑣的規(guī)則基礎,改按原則導向對套期會計進行規(guī)范,將套期分為三種類型并規(guī)定相應的會計處理。對于公允價值套期,符合條件的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損失應當確認為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被套期項目的套期利得或損失應調整被套期項目的賬面價值,并確認為當期損益;對于現(xiàn)金流量套期,套期工具中屬于有效套期的利得或損失,應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屬于無效套期的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凈投資套期,屬于國外經營凈投資套期有效部分的利得或損失,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無效部分的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從準則的規(guī)定看,套期簡化工作盡管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IASB將套期會計處理與風險管理保持一致的做法深受歡迎,值得肯定。

      在第二項改革任務方面,IASB在廣泛征求公眾對已發(fā)生損失模型(ILM)、預期損失模型(ELM)、公允價值模型(FVM)、經濟周期模型(TCM)等代表性減值模型意見的基礎上,最終選擇預期損失模型。在如何采用預期損失模型的問題上,IASB經歷了從預期現(xiàn)金流量法(Expected Cash Flow Approach)、好賬簿與壞賬簿法(Good Book&Bad Book Approach)、三組別法(Three-Bucket Approach)到三階段法(Three-Stage Approach)的艱難探索,最終采納了既可緩解順周期效應又與風險管理實踐相吻合的三階段法。按三階段法對采用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其做法是:報告主體在獲取這些金融資產時(第一階段),必須根據(jù)經驗數(shù)據(jù)和未來判斷計提未來12個月的減值準備;報告主體獲取的證據(jù)表明金融資產已發(fā)生重大信用風險或低于投資級別時(第二階段),必須將金融資產存續(xù)期間的預期信用損失全部計提,但計提的損失不沖減利息收入;違約事件已經實際發(fā)生(第三階段)導致金融資產已發(fā)生信用損失時,報告主體應將金融資產存續(xù)期間的預期信用損失全部計提并沖減利息收入。三階段法這種前瞻性減值模型即將付諸實施,意味著會計理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會計傳統(tǒng)上只確認已實際發(fā)生信用損失、不確認未實際發(fā)生信用損失的慣例被徹底顛覆。這固然有助于消弭金融界和會計界在信用風險處理方法上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會計界對政治界施加的巨大壓力的妥協(xié)。此外,三階段法這種預期損失減值模型若想取得預期效果,還有賴于金融界和會計界有效地應對金融監(jiān)管、利率環(huán)境、基礎設施、模型構建、內部控制、獨立審計、成本效應等七個領域的挑戰(zhàn)[7]。

      在第三項改革任務方面,IASB通過三項舉措提高金融機構財務信息的透明度。一是要求報告主體詳細披露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估值假設、估值模型、風險敞口、風險管理等信息;二是修改合并報表準則,提高不并表的門檻,杜絕報告主體以特殊目的實體(SPV)等方式將高風險的金融資產排除在合并報表之外的惡劣做法;三是修改與終止確認相關的準則條款,大幅度提高資產證券化業(yè)務終止確認的標準,防止報告主體通過表外反映高風險的資產證券化業(yè)務。

      六、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在過去的一百多年,公允價值會計可謂命運多舛,其生命力之強盛,令人嘆為觀止。公允價值會計經歷著早期與歷史成本會計平起平坐,到經濟大蕭條后在數(shù)十年里幾乎銷聲匿跡,再到20世紀90年代后的生機勃發(fā),隨后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又陷入千夫所指的尷尬境地,而后金融危機時代大刀闊斧的改革所呈現(xiàn)的新氣象,再次昭示其頑強的生命力。公允價值會計盡管因為金融家和政治家的介入而經常遭受挫折,但它絕不會因徹底臣服于外界的壓力而夭折。在金融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信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會計計量絕不可能再退回歷史成本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當然,公允價值會計獨霸天下的格局尚需時日,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存的計量模式仍將延續(xù),但在金融工具等領域,公允價值有望成為主流的計量屬性。會計發(fā)展史表明,政治界、金融界和監(jiān)管部門對公允價值會計施加的壓力,往往成為會計改革的動力。我們堅信,隨著金融在經濟發(fā)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信息技術進步不斷迭代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隨著估值理論和估值模型不斷改進,歷經金融危機和行政干預洗禮的公允價值會計必將日臻完善,在21世紀成為主要的計量模式。

      猜你喜歡
      公允準則計量
      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需要轉出嗎?
      《化學分析計量》2020年第6期目次
      計測技術(2020年6期)2020-06-09 03:27:32
      具非線性中立項的二階延遲微分方程的Philos型準則
      關注日常 計量幸福
      特別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6
      計量自動化在線損異常中的應用
      消費導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33
      基于Canny振蕩抑制準則的改進匹配濾波器
      對公允價值計量:CAS 39的思考
      中國商論(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2
      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
      山西農經(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
      一圖讀懂《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資本計量研究
      长寿区| 将乐县| 青阳县| 收藏| 新余市| 天祝| 都匀市| 琼结县| 额尔古纳市| 延津县| 德昌县| 鲁山县| 开化县| 屏东县| 阿克陶县| 林甸县| 阳信县| 金昌市| 麟游县| 赤峰市| 沁源县| 金门县| 兴义市| 南江县| 泰来县| 高青县| 武功县| 漠河县| 荥阳市| 南通市| 定远县| 新竹县| 明星| 宁城县| 乌拉特后旗| 那曲县| 肥东县| 潮州市| 枣庄市| 介休市|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