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玨 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農村廣播
由于農村自身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相對較為落后,且在消費與購買力方面的能力不足,涉農廣播更偏向于與非農類的廠商或節(jié)目進行合作,農村群眾對于涉農的相關廣播報道認知程度不夠,也造成了“成行不成市”的現(xiàn)象。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相比較關于農業(yè)領域的知識與技術性指導,更多地會想要了解現(xiàn)階段其他地區(qū)的各類報道,例如,其他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到何種程度,是否能有相關的借鑒經驗,還會希望通過廣播報道來休閑娛樂自身。但當前的大多廣播報道更傾向于傳統(tǒng)式的農業(yè)類報道,缺乏了關于時事新聞、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內容。
由于對廣播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導致仍存在著部分地區(qū)存在對廣播報道的聽不到、聽不好等情況。同時,由于廣播報道的政策扶持不夠完善,導致渠道不夠暢通,也影響到了涉農廣播報道這一領域的發(fā)展與進步。
作為廣播報道的采訪工作人員,首先就需要能夠挑選出具備了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采訪對象,可以在進行廣播報道的采訪過程中,保持語言表述流暢,并不會出現(xiàn)地方作秀的情況。作為采訪人員,需要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聆聽到農村群眾的真正的需求與心聲。涉農采訪的相關廣播報道與其他領域的采訪報道相同,在展開采訪時,必須要做到嚴格遵循新聞職業(yè)領域的規(guī)范要求與職責,用事實來進行報道。并且在進行涉農報道的采訪時,注重選用真正能夠代表農村群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采訪對象,同時這也是涉農廣播報道工作進行的關鍵性一步。此外,采訪人員在進行對采訪對象的選用時要謹慎且明確,避免出現(xiàn)假新聞、假報道的情況,使得涉農廣播報道能夠更加具備真實可靠性。
在進行涉農相關的廣播報道中,若出現(xiàn)三句一個政策、兩句一個理論的情況,不僅農民群眾不能對其有深入的了解,其他受眾群體也會同樣感到一頭霧水。一段廣播報道的時間是有限的,若沒能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讓群眾充分且地理解廣播報道所包含的內容與想要向聽眾表達的意思,也就無法發(fā)揮出廣播報道自身應具備的作用。對此,該如何才能夠使得涉農廣播報道能夠在規(guī)定的短暫時間內被農民群眾聽懂,首先,就需要確保播放涉農廣播報道設備自身的完好性,廣播與電視等影像不同,若采訪對象自身由于語言表述問題、情緒緊張等情況,出現(xiàn)詞不達意、含糊不清的現(xiàn)象,無法通過剪輯或字幕向聽眾傳達出真正的意思,這時,就需要廣播報道的相關采訪人員來進行概括與復述工作,以此確保采訪對象所想要表述的內容能夠清晰正確地表達出來。其次,還需要做到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夠為了廣播報道的需要,直接向采訪對象傳達需要進行回答的內容,完全背離了新聞報道的真實嚴謹性,直接會影響到人們群眾對該項領域的信任程度。
在進行涉農報道的采訪工作中,常常還會出現(xiàn)由于采訪人員自身對于農業(yè)領域知識的認識程度不夠深入,所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等情況。究其原因,就在于采訪人員對于所需要報道的內容了解不夠全面。若在農業(yè)領域知識基礎不足的情況下,在進行采訪工作時,采訪對象也很難進行直接深入的表達,或是記者提出的問題,采訪對象無法理解,直接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情況,造成的最終結果就是采訪工作失敗,涉農廣播報道也無法正常放送。在涉農廣播報道這一工作領域中,存在著有很多深入到農村群眾中的采訪工作人員,他們能夠扎根于農村報道,充分了解了當前農村的發(fā)展,對于這些工作人員,農民群眾更愿意接受采訪報道,更愿意訴說真正的心聲。在展開采訪工作的過程中,農民群眾往往會想采訪工作者提出關于農業(yè)領域的問題,若采訪人員能夠具備一定的農業(yè)知識,且通曉其他方面的理論,在進行與農民群眾交談過程時就能夠成為值得信賴的伙伴,做出最真實,最能被農民所接受的涉農廣播報道。
當前發(fā)展情勢下,新聞媒體企業(yè)也在開展著如何進行客觀公正新聞的相關教育活動,對于涉農廣播報道的相關工作人員而言,該如何堅持客觀且公正的新聞立場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當前農村在涉法、涉訴、涉及利益糾紛的案例日益增多,新聞領域也隨之被牽涉,更是出現(xiàn)了很多案例能夠作為廣播報道的材料。但作為廣播報道工作人員,必須要遵循相關行為準則,明確自身身份,避免出現(xiàn)任何違法違紀的采訪報道手段,應做到明辨是非,懲惡揚善。
該如何結合農村地區(qū)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圍繞著農業(yè)、農村與農民,充分利用真實且有效的報道而正確引導農民群眾得到不斷地發(fā)展,突出地區(qū)特點,把握好科普宣傳,同時這也是涉農廣播報道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務。而作為廣播報道的采訪人員,更應考慮到該如何接近農民群眾的真實生活,不斷加強自身對農業(yè)領域知識的掌握,并能夠善于通過科學的引導,使得農民群眾的問題得以解決,讓農民群眾能夠更加了解到涉農廣播報道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