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是新時期黨和政府的重點項目,作為肩負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也應當營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推動精準扶貧。新聞扶貧是我國扶貧濟困的一大創(chuàng)舉,媒體通過新聞扶貧的方式,聚焦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群的生產、生活,及時傳播扶貧信息。扶貧報道也,深化了媒體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也打通了黨和政府與貧困人群的橋梁,在社會中營造了良好的扶貧氛圍。但當前我國部分新聞媒體在進行扶貧報道時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扶貧新聞的傳播效果。本文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出發(fā),旨在利用相關理論針對當前扶貧新聞報道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優(yōu)化策略,以提升扶貧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從而有助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扶貧”是各大主流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從目前發(fā)布的扶貧報道來看,報道的形式單一,難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報道體裁上扶貧新聞以通訊、消息為主,多采用會議報道的風格,對新聞要素中的“5W”進行簡單介紹,內容粗略,不夠深入。在報道呈現形式上,扶貧報道中規(guī)中矩,以傳統的圖文報道為主,文字所占篇幅更大,視覺呈現上十分單調,在“讀圖”時代缺乏吸引力,也難免呈現出“說教”的色彩。
構建良好的扶貧輿論環(huán)境需要新聞媒體準確、全面?zhèn)鬟_當前扶貧的情況,但部分新聞媒體在報道視角方面還十分欠缺。當前扶貧新聞基本采用官方宏觀視角,“自上而下”地對扶貧的政策、對貧困地的幫扶、貧困地的脫貧歷程等進行了較多地報道,相對缺乏“平民視角”,缺乏從貧困地和當地群眾出發(fā)進行深入報道。此外,部分媒體在進行扶貧報道時對新聞嚴肅性把握較好,但一些扶貧報道一味聚焦扶貧的成果,關注扶貧中的數據而缺乏關照扶貧中的“人”,使得扶貧新聞缺乏生動性和人情味,略顯單調。
當前新聞媒體在進行扶貧報道時缺乏大局觀意識,在報道時通常把各事件和新聞孤立來看,報道之間的邏輯性和關聯性不強。尤其部分媒體在進行報道時只中規(guī)中矩進行報道,不能從事實中跳脫出來從更高層面進行關照,也不能對相似情況進行縱深的報道,使得報道不夠全面、深入。此外,部分媒體在進行扶貧報道時虎頭蛇尾,僅集中報道扶貧的某一方面,缺乏跟蹤報道。
新聞扶貧問題在報道中逐步凸顯出來,為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不良的影響。從傳播心理學角度看,新聞媒體要做好扶貧報道,服務我國扶貧事業(yè),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努力。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受眾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是一個既主動選擇又被動適應的過程,要經過一定的階段。首先媒介信息負載于文字、圖像等媒介符號并作用于受者的感官,受眾從信息流中選擇少量信息加以注意,然后這些被受者注意的信息以過濾方式或衰減方式進入中心通路,受者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時也進行著表征活動,以便使更多信息被內化和儲存記憶,最后在思維的調節(jié)控制作用下,受者接受媒介信息的引導,并付諸行動。
對受眾而言,內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其注意力的核心要素,而信息呈現形式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則可以更為直接有效抓住受眾的注意力。目前扶貧新聞主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傳統方式進行報道,形式單調,尤其在智媒時代缺乏吸引力,未來扶貧新聞報道可以嘗試多種報道方式,如漫畫式的報道、短視頻、H5、數據新聞,甚至是VR 新聞等,從形式上給受眾以一定的視覺“沖擊”,讓人眼前一亮,成功吸引受眾的注意。
當前扶貧新聞的一大問題就在于關于扶貧的新聞以通訊為主,寫得過于程式化,內容空洞枯燥。因此在扶貧新聞的內容方面也應當更加翔實和生動,以激活受眾的認知圖式,幫助受眾更好認知和理解。
1.提供扶貧相關的背景介紹。扶貧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時間長,涉及多方努力,相關的信息也十分豐富,不同地區(qū)的扶貧特色也不相同。對于媒體而言,在進行報道時,有必要對相關的背景信息進行介紹,以幫助受眾知曉前因后果,明白扶貧的進程和意義。
2.梳理整合綜合性信息。當前對扶貧的新聞報道也為數眾多,但整合度不高,大多處于無序狀態(tài),新聞媒體應當做好信息的整理工作,比如集中介紹某地區(qū)五年來的扶貧成果等,使得受眾從整體上對中國的扶貧事業(yè)形成一個比較系統、鮮明、深刻的認識。
3.提供異質的、高質的、有效的信息。隨著黨和政府對扶貧工作日益加深的重視,扶貧新聞報道也日益增多,但是同質性也較強,信息出現相對過剩。對新聞媒體而言,應該提供更多異質且有效的信息,以向受眾更為全面呈現扶貧工作的現狀,幫助受眾建立新的認知圖式。
扶貧是對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幫扶,其歸根結底是對“人”的關注,“人”是基本,也是核心。因此對于扶貧的報道,不應過度關注扶貧數字的統計,而應該轉向平民視角,“以人為本”,注重對扶貧中“人”的關懷,尤其是心理和情緒上的關懷。
扶貧新聞報道必須要由居高臨下的“俯視”轉向深入對貧困群體生活的“平視”,在新聞報道中觀照貧困群眾,讓他們“唱”主角。扶貧新聞要具有人文情懷,及時、公正、客觀呈現貧困群眾的生活和思想現狀,反映他們的問題,展現貧困人群自立自強的風貌。這也要求記者在采寫扶貧新聞報道的時候,要有人本主義的精神,尊重作為報道對象的困難群眾,真心關切他們,并用真情實感寫出新聞報道,這樣的報道才會有“人情味”,也更容易“入腦入心”,得到受眾的關注和認可,營造和維持良好的扶貧氛圍。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的行為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從而使個體建立了為應付環(huán)境而習得的行為模式。在觀察學習過程中,被觀察的對象則稱之為榜樣或者示范者,它為人們的社會學習提供了參照物,提供了一面做人處事的鏡子。媒體在進行扶貧報道時也應該樹立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在通過對此的宣傳報道中,將扶貧工作中的故事和行動傳達給受眾,營造扶貧工作氛圍,提升傳播效果。
1.扶貧新聞樹立的榜樣應當具有時代性。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扶貧的情況也有所改變,扶貧新聞塑造的榜樣便應該反映時代風貌,富有時代氣息,才能對廣大受眾產生深刻的啟迪作用;媒體對于榜樣的認識也應當與時俱進,發(fā)掘榜樣身上的新思想、新觀念,展現時代的多元化和脫貧方式的多樣化。如今日頭條近日著力報道“巧婦9 妹”等典型就體現了榜樣的時代性,引起受眾關注。
2.榜樣應具有廣泛性。貧困群眾致貧的原因、身處的環(huán)境、脫貧進程等都具有差異性,因此媒體在樹立榜樣時也需要考慮各類貧困群眾,讓不同情況的受眾都可以在報道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榜樣進行學習。
3.樹立的扶貧榜樣應當具有教育性。樹立榜樣的核心目的是希望一般受眾可以從榜樣身上汲取力量,吸取經驗教訓,服務于自己的脫貧目標。因此選取的榜樣必須要具有積極正向的精神狀態(tài),貼近群眾,其故事和行為也要具有激勵性和可模仿性,才能使一般群眾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新,探索自己的脫貧路徑。
對扶貧新聞報道而言,受眾是核心,而作為傳播者的新聞工作者也不容忽視,在進行報道時,新聞工作者需要對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認知。個體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中會被賦予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甚至會產生一定的角色沖突,所以新聞工作者需要厘清自己的各種角色,明確自己在扶貧新聞報道中的角色,并努力與其他角色間保持平衡,堅持新聞職業(yè)規(guī)范,堅守新聞職業(yè)道德操守,及時、真實、客觀、公正進行報道,向受眾提供相關的扶貧信息。進行扶貧報道,新聞工作者也會受到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壓力的影響,需要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以應對報道中的各種情況。
1.扶貧新聞工作者應增強自己的觀察判斷能力。新聞記者需要在眾多的信息中找到重要的信息以及合適的報道角度,需要他們判斷新聞報道的時機和報道的方式,因此對于信息的敏感能力和判斷能力不可或缺。
2.扶貧新聞工作者需要增強印象管理能力。印象管理是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扶貧新聞工作者大多需要深入一線,與困難群眾面對面,或者與相關管理者進行交流。面對不同的人,也需要新聞工作者呈現不同的自我形象,進入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以幫助其拉近與訪談者的距離,順利開展扶貧新聞采寫工作。
3.扶貧新聞工作者應增強自己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在新聞采訪和報道中尤為重要,這要求新聞工作者能夠站在被訪者的角度理解對方的情緒情感,也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準確表達自己,讓對方產生共鳴。移情能力在新聞報道中具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不僅能使新聞報道工作順利完成,還能夠使新聞報道貼近受眾需求,獲得受眾認可。
4.扶貧新聞工作者應增強創(chuàng)新與應變能力。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呈現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種變化會不斷進行,這就要求扶貧新聞工作者具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創(chuàng)新報道的方式和內容,與時代接軌。最后,扶貧新聞工作者還應在增強自身的是適應與調控能力。新聞行業(yè)是一個極具壓力的行業(yè),而扶貧新聞的工作者還需要更多深入一線,深入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這會帶來更多的壓力和問題,需要新聞工作者及時、有效的進行調節(jié)。
綜上所述,新聞扶貧在我國當前脫貧攻堅階段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為了更好開展新聞扶貧工作,新聞媒體應當“以人為本”,豐富報道的形式和內容,樹立扶貧榜樣,同時新聞工作者也需要扮演好自身角色,增強心理素質。不過,隨著我國脫貧攻堅進程的進一步深入,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也需要時時根據現實情況來進行自我調整,從而真正做好扶貧報道,為我國的扶貧事業(yè)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