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默
南方有嘉木,說的是茶樹。
幼時在黔南山區(qū),時光慢下腳步,仿佛停滯了。我像一匹脫韁的小馬,無處揮霍過剩的精力,樓前樓后地遍地瘋跑,跑著跑著就上了山。我看見在山崗上,一株株一行行一排排的茶樹耳鬢廝磨,聚成叢,集為垛,青枝綠葉濃得化不開。
現(xiàn)在,環(huán)球同比涼熱,南北氣候越來越接近,南方的茶樹涉過長江,扎根在北方的山區(qū),依然生長得枝繁葉茂。追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的背影,我來到泰沂山脈腹地的新泰市羊流鎮(zhèn),在蟠龍山,重溫了幼時的情景:一行行茶樹密密匝匝,矮小僅到我的膝蓋,卻以自己的方式在生長。茶園中,采茶女手臂上挎著竹籃,俯身雙手翻飛,輕輕掐下茶芽尖,小心地撒入籃中。茶芽易老,她們靈巧的雙手所能做的,就是與時光賽跑,趕在它容顏蒼老之前,采下它的嬌嫩,挽留住它茸毛叢生的少女時光。
驅(qū)車盤旋下山,回到羊流鎮(zhèn),我采集到了另一種茶青,它同樣鮮活靈動、元氣淋漓。我說的是羊氏家族的家風(fēng)。在鎮(zhèn)上,隨處可聞羊祜的名字,可覓羊祜的身影。羊祜公園環(huán)抱著羊祜廣場,矗立著羊祜塑像,橫過一條主干道叫羊祜大街,傳出瑯瑯讀書聲的是羊祜學(xué)校。就連羊流鎮(zhèn)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羊氏世代居住于此,得之于“羊氏之流風(fēng)”。
對羊祜其人其事,我并不算陌生。兒時挑燈夜讀《三國演義》,羊祜現(xiàn)身很晚,在最后一回,一出場便肩負(fù)著統(tǒng)一全國的壯志和使命。記得那時我有一套老版的《三國演義》小人書,紙頁都泛黃了,是舅舅傳給我的。其中一本繪的便是西晉大都督羊祜與東吳大司馬陸抗以德治軍和惺惺相惜的故事,時人稱之為“羊陸之交”。對照著閱讀《三國演義》和《晉書·羊祜傳》,我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羊祜的歷史事跡,二者的描述大同小異,統(tǒng)一是貫穿其中的主線。羊祜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出身于漢魏名門士族之家,自他起上溯九代,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職,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稱。當(dāng)我今天談?wù)撗蜢飼r我不想談?wù)撍臍v史功績,這已經(jīng)有各種史書為他蓋棺論定,我只想從歷史長河中掬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從歷史的宏闊敘事中尋找一個個被忽略被遺忘的細(xì)節(jié),從歷史冰冷殘酷的面孔中捕捉一抹溫情的笑容。那個時代的人,喜好以家書形式訓(xùn)誡自己的子侄,最廣為流傳的莫過于諸葛亮的《誡子書》。羊祜也寫有一封《誡子書》,展讀可窺他做人處世的道德底線和原則,更是解讀羊氏一族瓜瓞不絕、綿綿無盡的密碼。
寫這封家書時,羊祜的兩位兄長都已去世,而羊祜膝下無子,心系家族的憂患感,促使他代行父輩責(zé)任,從為人行事、待人對己等方面對侄兒們進(jìn)行訓(xùn)誡。他對侄兒們說,恭敬是修養(yǎng)品德的開始,謹(jǐn)慎是做事為人的基礎(chǔ),希望他們說話忠實誠信、行為誠實恭敬,不要嘴上答應(yīng)給別人錢財又不兌現(xiàn),不要傳播沒有根據(jù)的謠言,不要偏聽詆毀或贊譽的言語……羊祜是一個內(nèi)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人,他教育侄兒們?yōu)槿诵惺碌母鞣N道德準(zhǔn)則,他自己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他任荊州大都督十年,在荊州一帶屯田興學(xué),以仁德治郡,深得軍民之心;在與東吳的隔岸對抗中,他懷柔攻心,守信重義,贏得了對手的尊重。他為人行事考慮的是家族的榮譽,要求侄兒們不要“恥及祖考”,要“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諷誦之”,這就是羊氏家族的家風(fēng)教育,是維系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也是一脈堅持的精神傳承、融入骨血的文化基因。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羊氏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晉國六卿之一的羊舌氏。羊舌家族流傳有叔向賀貧的故事,傳遞的是貧不足憂、德虧方可憂的價值觀。羊氏家族傳至羊祜是第九代,他在《誡子書》中說,自己剛學(xué)會說話時,父親便教授他各種典章制度,九歲時父親又要他學(xué)習(xí)《詩經(jīng)》《尚書》等儒家經(jīng)典,引導(dǎo)他從中感悟做人處世的原則。身居高位的羊祜衣著儉樸,俸祿都用來接濟(jì)親族、賞賜軍士,家中沒有田地財產(chǎn),以至于“涉其門者,貪夫反廉,懦夫立志”。羊祜的祖父羊續(xù)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懸魚太守”,曾經(jīng)在南陽太守任上“懸魚”以拒賄,也曾經(jīng)穿著破舊的衣服,吃著粗糙的飯食,出門乘著瘦馬拉的破車,拒攜子投奔自己的妻子于官衙之外,僅帶著兒子“參觀”他的全部家產(chǎn),唯有“布衾、敝袛裯,鹽、麥數(shù)斛而已”,然后對兒子說:“吾自奉若此,何以資爾母乎?”他的妻子只好領(lǐng)著兒子回去了。羊續(xù)同時代的族人羊陟,為官時舉發(fā)貪枉,整飭官場,彈壓豪強,正本清源,生活中常以干飯蔬菜為食,有“天下清苦羊嗣祖”之譽,世稱“清苦太守”;羊祜的侄子羊篇,過繼給羊祜為嗣,為官清廉謹(jǐn)慎,頗有羊續(xù)遺風(fēng),他自己家的牛曾在官舍產(chǎn)犢,他離任后執(zhí)意將牛犢留于任所,公私分明,絕不逾矩,贏得“留犢太守”的美譽。西晉永嘉之亂后,羊氏族人大部分南遷避亂,一小部分留在了北方。到北魏一朝,羊氏家族再出廉吏羊敦。羊敦任廣平太守時廉潔干練,除了俸祿別無余財,遭逢饑饉年月,如果家中未送來糧食,他就帶人走出府衙,到湖澤中采挖藕根充饑,百姓因此叫他“藕根太守”。從“懸魚太守”到“清苦太守”又到“留犢太守”,再到“藕根太守”,羊氏一族安貧樂道,良好家風(fēng)浩蕩綿延,長盛不衰。他們集體認(rèn)同著一致的價值觀,傳承著共同的文化基因,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牢筑著自律奉公的圍墻,欲望之水被成功地攔截在了人性的堤壩之內(nèi),貪腐之火被消弭在了強大的敬畏之中。這使羊氏家族歷經(jīng)千年,像一棵大樹,根深蒂固,開枝散葉,但其中的主干始終挺直倔強,留下千古美譽,成為子孫后代引以為豪和傳承守望的精神家園。
羊流河不舍晝夜汩汩流淌,流過漢魏,流過六朝,流過唐宋,流至今天。襄陽峴山上,羊公碑依然挺立,無數(shù)行人望碑墮淚。這世上沒有比淚水更干凈的水,也沒有比淚水更能洗亮和擴(kuò)放一個人的精神與人格的水了。
到羊流不能不品茶。朋友取過一只高腳玻璃杯,拈一撮茶葉,緩緩注入山泉水。經(jīng)此沐浴,茶芽尖爭先沖上水面,片片懸空直立,又如碧綠的羽毛徐徐沉落到杯底,整個春天都泡在里面了,湊近嗅之清香撲鼻,品之醇鮮美妙。我品羊氏家族和其家風(fēng)故事,也是一杯茶,隨著漫漫時光的浸泡,一遍一遍的,濃淡總相宜,不改其本色,留香于舌尖,回味在心頭,今夜伴我入夢……
選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