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 馬騰 于金萍
【摘要】目的 探究心臟核磁共振成像對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疑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0例作為實驗組,另選取同期缺血性心臟病患者28例作為對照組,均行心臟磁共振檢查,記錄相關數據并統(tǒng)計。結果 實驗組T2W1、EGE、LGE、PCE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路易斯湖標準總評分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92.0%、82.0%,具有更均衡的診斷效能,LCE特異度最高,即100%,T2W1敏感度最高,即92.5%。結論 心臟核磁共振成像診斷病毒性心肌炎,有較高特異度及敏感度,診斷價值高,值得采用。
【關鍵詞】心臟核磁共振成像;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04..02
研究將選取30例疑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心臟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具體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疑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0例作為實驗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6~49歲,平均年齡(37.5±2.5)歲;另選取同期缺血性心臟病患者28例作為對照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25~46歲,平均年齡(35.5±2.6)歲,兩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在年齡、性別及其他病歷等一般資料方法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取患者仰臥位,采用1.5T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將心電導聯線放置在患者胸前,與心電門控連接,對電極位置調整,顯示出R波觸發(fā)心電信號后,將相控陣線圈覆蓋在心前區(qū),定位掃描中心。注射0.1 mmol/kg的釓對比劑,流速為3~7 ml/s,在對比劑注射到5~10 min后,TuboFLASH序列開始掃描。分析T2加權成像。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路易斯湖標準,對CMR影像學進行評分,包括T2W1、EGE、LGE、PGE。T2WI比值≥2.0,記為2分,為陽性;1≤T2W1<1.2,記1分,為疑似陽性,1≤T2WI<1.2,記0分,為陰性[1]。EGE≥4.0,記2分,未達到的記為0分。釓劑延遲增強(LGE)強化記2分,室間隔強化記1分,無強化表現記0分。心包積液(PCE)廣泛性記為2分、局限性記1分、無記0分。以上總評分超過或者等于4分,可對VMC進行確診。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T2W1、EGE、LGE、PCE評分分別為(1.35±0.56)分、(1.32±0.67)分、(1.54±0.20)分、(0.97±1.26)分,總分(5.08±2.69)分;對照組分別為(0.24±0.11)分、(0.52±0.13)分、(0.62±0.30)分、(0.21±0.35)分,總分(1.59±0.89)分。實驗組各指標評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ECE敏感度69.5%、特異度85.0%;LGE敏感度與特異度分別為52.0%、100.0%;T2W1分別為92.5%、63.0%;PCE分別為67.0%、83.0%;總分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92.0%、82.0%。
3 討 論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心臟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實驗組T2W1、EGE、LGE、PCE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路易斯湖標準總評分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92.0%、82.0%,具有更均衡的診斷效能,LCE特異度最高,即100%,T2W1敏感度最高,即92.5%。有研究顯示[2-3],采用Meta分析法對心臟核磁共振成像在VMC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評價,結果顯示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與特異度,采用心臟核磁共振成像對病毒性心肌炎診斷中,分別為93%與70%,診斷判別效果較好。并且LGE有著最高的特異度,T2W1有著最高的敏感度,該結論與此次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心臟核磁共振成像對病毒性心肌炎有著顯著的鑒別診斷價值,敏感度與特異度高,值得采用。
參考文獻
[1] 張海龍.心臟核磁共振成像對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價值的系統(tǒng)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1):119-120.
[2] 張晉清.心臟核磁共振成像對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價值的系統(tǒng)評價[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25):3401-3402.
[3] 冉 華,王正中,何 藝,高萬春,石愛軍,瞿家權.心臟磁共振成像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表現為主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價值[J].磁共振成像,2017,8(08):578-58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