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朝
(福州市長樂區(qū)林業(yè)局,福建 福州 350200)
植物種群數量動態(tài)發(fā)展是植物種群自身對其生境中的非生物環(huán)境和生物綜合作用的結果,種群數量統(tǒng)計與分析是研究種群數量特征及未來發(fā)展動態(tài)的重要內容[1]。其中,編制種群生命表及其對其生存曲線分析是研究某一種群動態(tài)變化的核心內容[2~3]。通過生命表編制,可以從中獲取種群的不同齡級出生率、死亡率與存活率等重要參數,為種群數量統(tǒng)計提供大量信息[4]。研究植物種群結構、生命表以及存活曲線不僅可客觀反映種群生存狀況和未來發(fā)展動態(tài),并可闡述植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關系,對瀕危種質資源保育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5~6]。
油杉(Keteleeriafortunei(Murr.)Carr),為松科油杉屬常綠喬木,適宜干旱環(huán)境,土壤適應性廣,酸性紅壤或者黃壤中生長較好[7]。油杉樹干端直,木材黃褐色,具有耐水濕、抗腐性強等多種特點,為建筑、橋梁與家具等珍貴用材樹種;其樹形優(yōu)雅美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也是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樹種[8]。油杉是我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樹種,但由于自然環(huán)境、自身生物學特性以及人為砍伐等因素,導致油杉天然種群已十分稀少。目前,油杉零散分布于福建東南部區(qū)域,成片森林極少,多零散分布于闊葉林中。21世紀以來,針對油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9]、物種分布[10]和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11]等方面,而有關油杉種群結構、數量動態(tài)及相關瀕危機制的研究尚不多見。為此,通過探討長樂區(qū)油杉種群生命表、存活曲線與生存分析,揭示油杉種群結構現(xiàn)狀和生存狀況,以期闡明油杉種群的瀕危機制與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從而為油杉資源的合理保護與利用提供依據。
福州市長樂區(qū)(25°40′~26°04′N,119°24′~119°59′E)地處閩江南岸,總面積658 km2,屬低山丘陵區(qū),位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水熱條件優(yōu)異,暖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9.3 ℃,無霜期333 d,降水量 1 382.3 mm。土壤以紅壤為主,腐殖質較豐富。主要植物群落類型有臺灣相思(AcaciaconfusaMerr.)群落、臺灣相思-木麻黃(CasuarinaequisetifoliaForst.)群落、高山榕(Ficusaltissima)群落等,油杉因人為破壞嚴重,散生于各闊葉林中。長樂市以臺灣相思、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油杉等為主要優(yōu)勢喬木樹種,主要伴生種有:豺皮樟(LitsearotundifoliaHemsl.var.oblongifolia(Nees) Allen)、龍眼(DimocarpuslonganLour.)與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Lour.) Poir.)等。
根據2015年—2016年對福州市長樂區(qū)油杉種群進行踏查和瀕危植物群落調查,選取26個典型20 m×20 m 樣地進行調查,記錄樣地位置、地形和土壤等生態(tài)因子,并測定樣地內所有油杉的樹高、胸徑與冠幅等。
采用空間代時間[12]將油杉胸徑按從小到大順序排列,根據油杉種群胸徑大小將其種群劃分為10個徑級,第Ⅰ徑級為0~10 cm,第Ⅱ徑級為10 cm~20 cm,之后每10 cm劃分為一個徑級(只取下限不取上限),直到第Ⅸ徑級為大于80 cm,并將樹木徑級由小到大的順序來代替樹木齡級,即第I徑級是第Ⅰ齡級,第Ⅱ徑級為第II齡級,直到第Ⅸ齡級。統(tǒng)計各齡級油杉個體數,根據油杉生長動態(tài),將Ⅰ齡級定義為幼樹,Ⅱ、Ⅲ齡級定義為中樹,Ⅳ-Ⅸ齡級定義為大樹,進而編制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分析種群數量動態(tài)。
靜態(tài)生命表是一個特定時間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反映多個世代重疊的年齡[13]。由于野外樣方調查中取樣存在一定系統(tǒng)誤差,在生命表編制中可能出現(xiàn)死亡率小于0的情況,為避免與實際情況不一致,本研究依據勻滑技術[14]對初始個體數進行處理,從而得到修正后該齡級種群個體數,根據修正值編制油杉種群生命表,分析油杉種群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計算方法見文獻[2]。為深入探討油杉生存規(guī)律,采用生存分析函數進一步研究種群生存力,S(i)—隨齡級增加而出現(xiàn)生存率變化的函數,F(xiàn)(i)—隨齡級增加而出現(xiàn)積累死亡率變化的函數,f(n)—隨齡級增加而出現(xiàn)死亡密度變化的函數,λ(n)—隨齡級增加而出現(xiàn)危險率變化的函數,計算方法見文獻[2]。
長樂珍稀油杉種群年齡結構見圖1,共調查到油杉346株,中樹個體數(Ⅲ、Ⅳ和Ⅴ齡級)最多,有233株,占總體的67.3%;大樹其次,有87株,占總體的25.2%;幼樹有26株,占總體的7.5%。從齡級來看,I齡級、Ⅸ齡級和Ⅹ齡級個體數較少,III齡級油杉數量最多,為78株。整體上,油杉在各徑階均有分布,隨徑階增大,油杉個體數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圖1 油杉種群年齡結構Fig.1 The age structure of K.fortunei population
根據油杉胸徑級結構代替年齡結構,將胸徑級從小到大順序看作時間順序,對長樂區(qū)油杉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進行編制(見表1)。油杉種群Ⅰ-Ⅳ齡級死亡數最多,隨后死亡數呈下降趨勢。標準化死亡數、平均存活個數和總存活個數隨齡級變化呈逐漸下降趨勢。平均期望壽命隨齡級變化先下降,在VI齡級小幅上升隨后呈逐漸下降趨勢。種群個體死亡率和種群消失率呈雙峰曲線,均在Ⅴ齡級和Ⅸ齡級達到峰值。
表1 油杉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
根據油杉靜態(tài)生命表編制其存活曲線(見圖2),根據Deevey存活曲線的劃分標準可知油杉種群的存活曲線趨向于Ⅲ型為凹曲線,油杉種群早期死亡率高,生長到Ⅵ齡級時,其個體死亡率就相對較低。油杉種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線(見圖3)反映了油杉種群的數量動態(tài)變化趨勢,從I至Ⅵ齡級,個體死亡率和種群消失率逐漸增大,其中Ⅰ至Ⅲ齡級波動不大,而Ⅳ至Ⅴ齡級達到一個高峰,到Ⅸ齡級個體死亡率和種群消失率達最高值,在此階段僅有少量油杉個體可幸存下來。
圖2 油杉種群的存活曲線Fig.2 Survival curve of K.fortunei population
圖3 油杉種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Fig.3 Mortality and disappearence rates of K.fortunei population
根據生存分析的4個函數估算值(見表2),繪制長樂油杉種群生存曲線、累計死亡曲線、死亡密度曲線與危險率曲線(見圖4)。長樂油杉種群的生存率呈單調下降趨勢,而種群累計死亡率則表現(xiàn)為遞增趨勢,其種群生存率曲線和累計死亡率曲線的前4個齡級變化幅度明顯高于后幾個齡級,表明油杉種群生長前期脆弱、死亡率高的特點。油杉生長過程中各種環(huán)境因素對其生長歷程造成各種可能的影響,幼苗幼樹種群數量較少(見表1),累積死亡率隨齡級的增加而加大。油杉種群危險率函數在Ⅰ至Ⅵ齡級較為平緩,Ⅵ齡級達到峰值后快速下降呈波動性變化。油杉種群的危險率函數和死亡密度函數變化曲線呈現(xiàn)趨勢不同,死亡密度曲線基本平緩并保持在4.5%以下(圖4副坐標軸虛線標識),波動性相對較小。油杉種群死亡密度在Ⅱ至Ⅳ齡級呈現(xiàn)較大波動,表明油杉種群在這些齡級時稀疏作用較強,較弱的個體均被淘汰。根據生存函數曲線分析表明,長樂油杉種群特征表現(xiàn)為前期種群數量銳減,幼苗幼樹死亡率較高,中期種群相對穩(wěn)定與后期由于死亡導致種群衰退,這與油杉種群存活曲線、死亡率曲線和消失率曲線的分析結果一致。
表2 油杉種群生存分析函數的估算值
備注:S(i),種群生存率函數;F(i),累計死亡率函數;λ(n),危險率函數;f(n),死亡密度函數。下同。
圖4 油杉種群生存分析函數曲線Fig.4 Survival analysis functions of K.fortunei population
種群生命表分析可以了解種群的現(xiàn)存狀態(tài),分析種群結構與受干擾狀態(tài),從而探討物種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存活與繁殖的可能性[15]。長樂油杉種群中樹個體數最多,大樹其次,幼樹最少,種群存活曲線為凹型曲線,總體趨于Deevey Ⅲ型,為衰退型種群,與年齡結構的分析結果一致。油杉種群生命表與其他珍稀樹種藏柏(Cupressustorulosa)和海南風吹楠(Horsfieldiahainanensis)存活曲線一致,幼苗階段的高死亡率是導致其種群瀕危的重要原因[16~17]。油杉種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線變化呈現(xiàn)相同變化規(guī)律,早期油杉幼苗與幼樹死亡率相對較高,生長到VI齡級時,其種群死亡率就相對較低,再次證實油杉幼苗存在明顯的更新障礙[18]。種群生存分析表明,長樂油杉種群的生存率呈逐漸遞減的規(guī)律,而種群累計死亡率則相應表現(xiàn)為逐漸增加趨勢,生長至III齡級后其種群生存率低于40%,而種群累計死亡率大于60%,表明隨著油杉群落的演替發(fā)育,個體之間對生態(tài)位資源需求增加,油杉個體對光溫水及養(yǎng)分需求逐漸增多,從而導致與其他樹種間存在較大的生態(tài)位重疊,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及生物間相互作用不能滿足種群數量增長要求,林分生境過濾導致種群稀疏效應,從而導致油杉幼苗與幼樹面臨被淘汰從而出現(xiàn)死亡率增多的趨勢。4個生存函數曲線反映長樂油杉種群前期數量銳減,幼苗幼樹死亡率較高,中期種群相對穩(wěn)定與后期種群呈現(xiàn)衰退特征。幼苗更新障礙、群落資源環(huán)境限制、種間競爭能力差和自身繁殖特性制約著長樂油杉種群的更新和發(fā)展[18~20]。
野外調查發(fā)現(xiàn),長樂區(qū)油杉種群年齡結構處于中至老齡林階段,幼苗更新不足,屬于衰退型種群。油杉在群落中多以零星散生或孤立木形式存在,且中樹和大樹占有很大比例,幼樹幼苗較少,其天然更新存在障礙。針對油杉種群的瀕?,F(xiàn)狀,應開展相應的保護工作。對現(xiàn)存的油杉天然群落進行調查建檔,對成片分布的群落按珍稀樹種保護范疇納入保護小區(qū)管理,預防火災和病蟲危害發(fā)生,對百年以上大樹納入古樹名木保護范疇;為油杉種群的更新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增強其天然更新能力,是當前保護和恢復油杉種質資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