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曼 貴州民族大學
文化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從手機到電腦、從電影到后現(xiàn)代主義繪畫,無一不體現(xiàn)著或多或少的文化入侵行為,而電影作為最能直接呈現(xiàn)國家價值觀的工具之一,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電影這個媒介,以傳遞我國的正面形象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在充斥著文化入侵行為的今天,捍衛(wèi)我國國家形象,保衛(wèi)民族傳統(tǒng)文化。
電影是一種將畫面與故事結合起來向大眾展示導演價值觀的一種手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展開,各國與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電影這種讓人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正慢慢滲漏進無數(shù)人的生活中,其中的價值觀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所以就產生了文化入侵一詞。文化入侵在筆者看來就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通過文化同化或文化霸權對他國或其它民族進行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從而達到對其征服的行為。在學術界,有關文化入侵的書籍有很多,但是追溯到早期,所具有典型意義的書籍筆者認為當屬薩義德的《東方學》,薩義德認為,文化不是高于日常生活、遠離政治和利益的、純粹的、審美的東西,像詩歌、小說與哲學這樣的高雅文化與骯臟的帝國主義暴力和殖民占有絕非毫無關系。事實上,文化是帝國主義物質基礎中與經濟、政治同等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在高雅的審美趣味背后隱藏著更為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與支配欲望,高雅文化所散布的殖民思想常常具有更強的滲透力,更易于被廣泛所接受[1]。
無論是《2012》、《功夫之王》還是《獨立日》、《復仇者聯(lián)盟》、《碟中諜3》等,最后都是以美國人拯救世界的結尾結束,好萊塢導演們也通過類似的影片間接傳達了自己的霸權主義文化。造成這樣的情況絕不是偶然的,自古以來西方對東方的文化編碼都是:東方是歐洲的病人,東方是被西方男性征服的女性。東方是被審判者,西方是法官[2]。被女性化的東方,色欲撩人,極度誘惑;東方的政治是專制暴政,孔子學說在西方人眼中也淪落為鉗制人思想的邪教。總而言之,東方永遠脫離不了需要西方拯救的宿命[3]。當中國人民長期面對于咄咄逼人的好萊塢文化卻無能為力時,青年導演吳京的《戰(zhàn)狼》系列,引發(fā)了國人一陣好評,今年郭帆導演更是乘勝追擊推出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以中國視角看世界,讓世界人民看中國,創(chuàng)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高。
根據(jù)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郭帆執(zhí)導,吳京等人主演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節(jié)檔上映后,累積票房46.8億,開創(chuàng)了中國科幻片的先河。該片背景選定在2075年,影片講述了太陽將要毀滅,面對絕境,地球人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聰明的中國人利用智慧想到了通過點燃木星、撞擊地球使其獲救的方法,在影片最后,由于距離致使無法觸碰點燃木星,此時,劉培強(吳京飾)毫不猶豫駕駛著小飛船朝木星沖了過去,兒子劉啟(屈楚蕭飾)在地球上眼睜睜地望著父親飛向的那顆星球,最終地球獲救了。在這次行動中,很多人付出生命,劉啟也成了孤兒,但是他內心明白,父親和爺爺都是為了大愛才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影片中,救援隊伍其實遠遠不止中國這一支隊伍,我們也能夠看到其它國家救援隊的團結與努力,但是中國救援隊卻在其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次次號召,一次次奮不顧身,一次次重振雄心,這一幕幕,都讓人過目不忘。
《流浪地球》通過著重展示中國人努力為拯救地球而努力,并且號召世界人民拯救世界的行為引起了國人的共鳴,并且代表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先鋒,一反好萊塢電影情節(jié)里美國人拯救世界的結局,第一次將中國人樂于助人、英勇無畏、犧牲奉獻、永不服輸、英雄挺拔的特點展現(xiàn)在世界面前。
在當今世界,主要代表并傳播中國形象的就是電影,但中國形象在全球傳播得并不是那么好,不論《大紅燈籠高高掛》、《天浴》、《立春》……這些典型的文化形象在西方人的眼里成了解讀中國不佳形象的代表。
王岳川在《文化輸出》中提到:“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是當代最大的文化病癥,這種病癥造成了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這一局面必須花好大力氣加以改觀,否則文化軟實力競爭就落不到實處”[4]。
文化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我們需要傳播屬于自己的文化,并不是說我們也要進行文化霸權,而是我們在面對他國文化霸權行為的同時我們不至于手足無措,《流浪地球》正是傳達了我國的正面形象,與之前我國傳播的電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要在接收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適當?shù)剡M行文化輸出,只有這樣,我國的本土文化才不會被吞噬,而我國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應該創(chuàng)作更多的弘揚我國國家形象的電影,而不能為了追求票房一味矮化甚至丑化國家形象。只有如此,中國文化才有讓人信服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