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忠 徐瑞雪
冬季氣候寒冷,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管事件頻發(fā),而高血壓就是藏在背后的“罪魁禍首”,在寒潮的策應下興風作浪,屢屢得手。據保守估計,我國約有高血壓患者2億人,且存在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現(xiàn)象。相對于“三高”的嚴峻現(xiàn)狀,人們對高血壓的認知卻有著“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缺憾。寒冷冬日,高血壓患者該如何平穩(wěn)過冬呢?
冬季,血壓為何易“受驚”
氣溫驟降、寒流來襲,溫度變化是造成血壓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當人體感到寒冷時,會自動開啟“防御”機制,交感神經興奮,外周血管收縮,血液流動加快,心率和心輸出量同時增加,最終導致血壓升高。研究表明,氣溫每降低10℃,收縮壓就會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張壓升高0.6毫米汞柱,而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隨季節(jié)變化幅度比正常人更大。其次,冬季日照時間相對減少,人體內維生素D缺乏,繼而刺激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tǒng),使血壓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高。此外,冬令進補、缺乏運動等,也是造成冬季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
寒冷使高血壓患者血管劇烈收縮,加上中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自然老化、自主神經調節(jié)功能減退,血壓波動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甚至可誘發(fā)血管痙攣、斑塊脫落,造成缺血性腦梗死、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嚴重后果。此外,還應提防高血壓慢性靶器官損害進展,如腎功能損害、腎動脈硬化、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
正確監(jiān)測血壓,你真的會嗎
僅憑主觀感覺來判斷血壓的高低是不可靠的。在自然情況下,血壓有個“兩峰兩谷”的特點,即早晨6~8時為第一高峰,16—18時為第二高峰,午間12—14時及凌晨O~4時為明顯低谷。因此,高血壓患者可分別在早上剛起床(6~8時)、午飯后午睡前(12—14時)、傍晚(,16—18時)和睡前(20~22時)各測一次血壓,連續(xù)監(jiān)測7天,最后計算出的平均血壓值較為準確。此外,宜使用上臂式的自動化電子血壓計,帶有脈搏測定和數據存儲功能的為佳。
伴有不同合并癥或并發(fā)癥的人群,降壓標準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收縮壓宜降至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宜降至90毫米汞柱。若患者合并糖尿病、慢性腎病或冠心病,血壓宜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降壓同時須積極控制血糖和血脂。對于高齡老人(年齡>80歲)而言,降壓標準可適當放寬,血壓控制在150/80毫米汞柱以下即可,在老人能耐受的情況下,血壓可進一步降低。需要注意的是,當舒張壓降至70毫米汞柱以下時,冠脈血流減少,可能會引起心絞痛。過度降壓還可能引起缺血性腦梗死。所以,冬日降壓不可過低,降壓達標的時間也不能過快,以2~4周為宜。
安全用藥,謹記兩“調”建議
·服用時間
長效藥物可在每天早上服用。晨起洗漱后,用溫開水送服。如果晨起時測得血壓較高,長效藥物可試著在睡前服用。短效制劑哪怕是每次半片,也要分配為一日三次,而不要集中一次吃;中效制劑一日兩次,餐后服用。若晨起時測得的血壓較低,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
·服用劑量
不少患者在自我監(jiān)測血壓后,一旦觀察到血壓上升,總愛憑“經驗”為自己調整降壓藥,最終反被“聰明”誤。盡管冬季血壓波動大,但高血壓患者切忌自行增減藥量,尤其不可含服硝苯地平(必要時可以口服)等短效藥物,以免血壓波動過大,誘發(fā)心血管疾病。如無明顯癥狀,先將血壓、心率記錄下來,待就診時,由醫(yī)生根據血壓波動情況調整藥物治療方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參考血壓值外,藥量的調整還要根據不同的降壓藥種類而定。比如: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以及一些短效制劑不適合加倍服用;長效藥物應逐漸增加藥量。血壓高伴心率較快的患者,可加用β受體阻滯劑;如果有水腫,或者已用多種藥物仍無法理想降壓,可加用利尿劑,但劑量要小,防止血液濃縮、黏滯度增加。降壓藥的搭配中,鈣離子拮抗劑加β受體阻滯劑或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ll受體拮抗劑,都是理想的組合。藥物加量可以半片為單位逐漸遞增。值得注意的是,緩釋或者控釋制劑不能掰開服用,否則易造成藥物過量甚至中毒,引起嚴重不良反應。
改善生活方式,高血壓患者可以這樣過冬
·適當運動
冬季雖然天氣寒冷,但高血壓患者仍需要適度運動,只是運動強度不宜過大。運動的時間也有講究。研究表明,醒來后2小時是血壓快速上升期,平均收縮壓較晚上最低血壓要高29毫米汞柱,舒張壓要高24毫米汞柱。清晨血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腦卒中的風險增加44%。有些老年人因為醒得早,大清早就外出鍛煉身體,是不可取的,最好等太陽升起來后再去運動。
運動以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比較合適。老年人宜選擇散步、慢走、太極拳等運動,使用社區(qū)里的運動器械時,要注意保護關節(jié)。中年人可以適當打羽毛球,不宜冬泳,以免發(fā)生意外。運動以身體發(fā)熱微微出汗為宜,注意適當增減衣物,運動前要充分熱身。
·合理飲食
養(yǎng)生的人都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加上傳統(tǒng)春節(jié)的到來,人們過量進食厚膩食物,也會使血容量、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增加,從而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需注意飲食不要過于厚膩,不能暴飲暴食或過量飲酒,也不宜大量進食熱性食物或補品。飲食均衡很重要,宜多吃熱量不太高、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雞、魚、乳類及豆制品,常吃新鮮蔬菜,如芹菜、菠菜、番茄等,伴有心腦血管病的高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吃些黑木耳、銀耳等。膽固醇過高的患者應用植物油,如玉米油、菜籽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老年人時有便秘問題,切忌用力排便,因為用力排便會使腹內壓增大,血壓升高,有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應注意多飲水,吃些香蕉、梨等水果及富含纖維的蔬菜,適當按摩腹部,必要時可口服乳果糖、麻仁丸、益生菌等幫助通便。
·日常起居
高血壓患者在冬季應順應天時、合理作息,宜“早睡晚起”。起床時,動作不宜過于劇烈,可以在床上適度活動身體后再坐起,然后緩慢起立。早晨起床后,宜喝些溫水;中午可午睡0.5—1小時;晚上睡前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有利于安眠;夜間起身去衛(wèi)生間時,最好先在床上躺半分鐘,等意識清醒后坐起,然后在床邊坐半分鐘再去。冬天室內外溫差大,室溫適宜保持在,18—23℃,避免溫差太大。適時開啟門窗通風,通風時應避免冷風直吹頭部。老年高血壓患者應注意洗澡時間不宜太久,水不宜太熱、太冷。外出時應注意保暖,尤其是頭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