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shù)學課堂的激趣在現(xiàn)階段由于缺乏“新的營養(yǎng)”,已漸漸失去往日蓬勃的生機,以“三性”為理論依據(jù),為“激趣”溯源固本顯得非常必要,激趣的植入點——人本性;激趣的根本點——生活性;激趣的生長點——實踐性。這些應引起廣大數(shù)學教師重視。
關鍵詞:激趣;溯源固本;人本性;生活性;實踐性
如果把“激趣”比作一棵老樹,那是因為這棵老樹作為歷經(jīng)十多年課改,被廣為熟識和培育,尤其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上的運用占有尤為重要的位置而盤根錯節(jié)。但時至今日,“老樹”由于缺乏“新的營養(yǎng)”,已漸漸失去往日蓬勃的生機。
下面是我對我校本部六個年級的男女學生各隨機抽取15人進行數(shù)學課堂調查的情況:喜歡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學習的學生85人,占47.2%,一般喜歡程度的有95人,占52.8%;喜歡做游戲的學生122人(女同學和低年級學生占多數(shù)),占67.7%,不喜歡的58人,占32.3%;喜歡運用直觀教具學習的學生116人,占64.4%,一般喜歡程度的64人,占35.6%;喜歡有實用性的學習的學生173人(男同學多于女同學),占96.1%,喜歡娛樂性的學習的學生135人(女同學多于男同學),占75%……
從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不難看出幾年前受喜歡程度占90%以上的傳統(tǒng)的激趣手段已風光不再,且在逐漸失去吸引力;是長期以來賴以數(shù)學教學的激趣手段不靈光嗎?細而想之……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技術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包括小學生在內的人群之見識,更高的求知欲望日益增長,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已漸失新、奇、趣的魅力;流于形式的無新意游戲、功能有限的直觀教具等在司空見慣中褪色;定勢的教學語言經(jīng)不住歲月的洗禮而習以為常……所有的這一切變化,無不說明小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要求已悄悄發(fā)生了改變,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教例和符合學生本性的教學手段得到了青睞。這種“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映客觀,并對客觀具有能動作用”現(xiàn)象應引起廣大數(shù)學教師重視。近幾年的數(shù)學課堂激趣的摸索和探究,我以“三性”為理論依據(jù),體會到了為“激趣”溯源固本的必要性。
一、 激趣的植入點——人本性
激趣作為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手段,除了數(shù)學學科特點帶來的必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激趣的目的是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其面向的是小學生的主體,圍繞著小學生各方面人本性特點設計一切激趣方法的植入點。小學生的活潑好奇、好動好問、喜歡模仿、樂于動手實踐等都是年齡特征,而且每一個學齡段又有每個學齡段的性格差異。在諸多數(shù)學公開課、示范課上,只要稍加留意,不難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者為了展示教學手段多樣性以迎合聽課教師的口味,往往脫離學生實際需要、不加選擇或一味模仿地進行激趣,其激趣效果可想而知:要么展示的多媒體課件無新奇趣的吸引力,要么一成不變的舉手抬腳簡單游戲,不是逼鴨子上架式的情景活動,就是枯燥的擺擺、畫畫實踐活動……整個激趣場面看似熱鬧非凡,課后調查學習效果——一塌糊涂。因此,堅持激趣以人本性為植入點要做到以下幾點:
多媒體激趣:內容要新穎、有趣、獨特、現(xiàn)實、有啟發(fā)性和邏輯性;演示形式要多樣、以動畫、視頻為主。
情景游戲激趣:要符合學生興趣和教學內容的實際;要充分考慮學齡段的性格、性別差異。
直觀教具激趣:以直觀為主、啟發(fā)為輔;學生動手制作為主、現(xiàn)成教具為輔。
教學語言激趣:大力提倡鼓勵性評價語言,注意語言的精、巧與啟發(fā)性。
我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導入新課時我截取人民幣10元的背面“三峽”圖片展示在多媒體上,然后提問學生:“這幅氣勢雄偉的山水圖是每位同學家里都有的、常見的,誰能說說這幅圖在你家的什么地方呢?”一聽是“每個人的家里都有的、常見的”,學生的再現(xiàn)思維和求知欲望高漲。接著學生思無頭緒的情況下,多媒體慢慢展開了10元人民幣背面的全部圖案,學生在恍然大悟中就體會到了認識人民幣的趣味,從而也引導學生觀察人民幣的積極性。這應該歸功于導入的獨特、新穎、有趣;在教具的使用和制作上,我本節(jié)課的課前布置用薄紙蒙住人民幣正反面,利用人民幣的凹凸感用鉛筆橫掃出幣值不一的人民幣的圖案,涂出栩栩如生的黑白“人民幣”。這對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人民幣和熱愛人民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情景游戲中,設置讓學生演“售貨員”與“顧客”,利用手中的黑白“人民幣”進行交錢與找錢的活動,學生在耳熟能詳場景初步學會了分角元之間的換算,學得快,學的真,學得趣;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保護著學生的好奇、好勝的心理,諸如:“他也不差”“想到點子上了,再……會更好”“你的新看法真不錯”……可以說這節(jié)課之所以被稱為激趣的典范課,與密切植入人本性息息相關。
二、 激趣的根本點——生活性
從某種意義來講,知識是生活經(jīng)驗總結,它源于生活實踐,也服務于生活。人類作為認知意識的載體,其最終目的、動機是用于認識和改造生活世界。而對在校獲取知識小學生來說,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生活實際,加上學生年齡特征、數(shù)學學科特點和無更新?lián)Q代式激趣手段的影響,數(shù)學課堂的激趣如一潭死水。值得慶幸的是十多年的課改已從花俏中走向理性,廣大教師、甚至是社會大眾都認識到教育的生活本質;從以上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在熟識用慣了的激趣手段后,興趣的眼光也悄然轉變到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和物,近幾年來,我常在學校數(shù)學教研會上多次提出“要善于運用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一切事物,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激趣手段與方法,解決激趣之根本”。經(jīng)過幾年的嘗試,證實自己的說法。如:教學下面這道解答題時,我嘗試把“甲乙兩地”改成“龍海市的程溪鎮(zhèn)和隆教鄉(xiāng)”;把“甲地開往乙地”改成“程溪開往隆教”;把“乙地開往甲地”改成“隆教開往程溪”。(“龍海市的程溪鎮(zhèn)和隆教鄉(xiāng)相距80千米,一輛客車從程溪開往隆教,每小時行60千米;一輛貨車從隆教開往程溪,每小時行50千米,如果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經(jīng)過多久相遇?”)結果學生紛紛急于解答并且爭先搶答。分析成功之處:學生學習生活于龍海市,程溪鎮(zhèn)和隆教鄉(xiāng)是相鄰的鄉(xiāng)鎮(zhèn),程溪鎮(zhèn)是水果之鄉(xiāng),隆教鄉(xiāng)是水產(chǎn)之鄉(xiāng),兩者都是學生慕名向往的旅游勝地,一方面是鄉(xiāng)情的親切感,一方面是有前往的預知欲望,問題的生活性也就成了解答推動力。
又如這道題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面是咱班一位同學每天早上起床的時間安排:
問:“這位同學如果要準時到校上課,至少要在幾點起床?”設置這道題的亮點是:
1. “咱班的一位同學”用于激發(fā)親切感;
2. 這是寓數(shù)學于生活常識,學生覺得與同學、自己密切相關,有急于了解和尋找解決方案的愿望;
3. 促進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三、 激趣的生長點——實踐性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边@是強調數(shù)學的實踐性重要性。另一方面學生的好動好問的天性也為激趣提供了實踐的必要性。無數(shù)數(shù)學課堂實踐證明,一切合乎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的實踐均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數(shù)學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可動手實踐、驗證的機會,把抽象轉變?yōu)橹庇^,把理論與運用有效融合。如在引導學生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我設置這樣的問題:“老師想給自家的菜地圍上籬笆,下面( )的圍法更牢固?!?/p>
這樣的設置目的在于: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幾根小棒和橡皮泥便可以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到“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魅力,這種便于實踐操作的問題設計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動手習慣的養(yǎng)成,這道題的激趣無疑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培養(yǎng)學生預估能力的教學中,我運用了實物再現(xiàn)法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右圖中這塊橡皮大約有3cm長,估計下圖中鉛筆的長度大約有 cm。
A. 18cm
B. 15cm
C. 12cm
D. 9cm
教學效果表現(xiàn)出來的是:學生不但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比較與觀察、記憶與運算等能力。
此外,類似于問題的開放性設計、學生設計問題等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手段,總之,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尋找學生之所需,設計學生之所好,才是為“激趣”溯源股本之所在。
作者簡介:周玉珠,福建省龍海市,紫泥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