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燕
(湖南省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湘西 416007)
服裝是生活必需品,在歷史演變中,從最初的蔽體物,逐步演變成身份的象征。古代的服裝,從質地上分,可分為植物型和動物型。植物型主要是利用棉麻葛的纖維來制作,消費者主要是平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布衣”。而動物型材質主要是蠶絲、各種動物的皮毛,[1]這些材質服裝通常是貴族消費品。
除了材質外,服裝款式、顏色、花紋也有等級之分,像袍子就是貴族專享,而上下衣分開的服裝款式大多為勞動者所有。在顏色和花紋上,色彩鮮艷配有刺繡花紋的大多為貴族所擁有。
一直到清朝滅亡,我國的服裝等級制才消失,但新的環(huán)境也形成了新的服裝風格。
我國的服裝制造歷來都是師徒相授的方式,由服裝制作師傅將制作技巧傳授給徒弟,這樣一代代將服裝制作技藝傳承下來。
我國高校的服裝教學專業(yè)設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開放政策的深入,服裝設計成為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校開始創(chuàng)建服裝專業(yè)[2]。
我國的服裝專業(yè)多分布在紡織學院、工藝美術學院中。教學內容主要是服裝工程、服裝營銷、服裝設計和服裝染織,將服裝材料到成品的所有流程都納入到教學中。
我國服裝教學的院校較多,但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很少能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我國的服裝教學課程設置偏向于實用性,從材質、染織到設計和營銷,看似內容豐富,但都是以實用為主,忽略了服裝的審美性和文化性。我國古代的服裝演變,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同朝代的服飾圖案,都具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古代帝王的服裝以龍的形象為主,因為龍在我國文化中特有的圖騰,用它的權威性來代替帝王的至高無上。
我國古代服裝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變化中吸取了周邊民族的服裝特征。在當前的服裝教學中,忽視文化教育,學生缺乏審美觀,就不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
服裝教學關鍵的是服裝制作,包括面料、款式設計。當前的服裝教學中,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播,但對于學生的實踐卻不重視。實踐不僅需要專門的實驗室,還需要真材實料,各種材質的布料都要準備齊全,才能讓學生根據不同材質進行印染、設計。但很多學校為節(jié)省開支,并沒有準備印染、裁剪等實際操作的實驗室和材料,學生只能通過書本學習來掌握理論知識,在裁剪方面只能用紙版代替布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3]。
在服裝設計教學中,重視所謂的藝術性,設計出來的服裝大多是為了時裝表演,沒有和生活中的實際需要相結合。
在教學中,師生希望培養(yǎng)成為時裝大師,但時裝大師的很多作品并不適合在生活中穿著,像那些美輪美奐的晚禮服,只能在舞臺上,由時裝模特展現,或者盛大活動中明星的穿著,缺少大眾化和生活化。
在教學中,服裝專業(yè)的教材也和生活脫節(jié),一套教材用好多年不更新,學生掌握的服裝專業(yè)知識,嚴重落后于現實生活,以至于很多學生畢業(yè)后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只能被迫改行。
服裝教學不是簡單地培養(yǎng)裁縫師傅,而是為服裝制造企業(yè)培養(yǎng)人才。因此,服裝專業(yè)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教學中,要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審美觀念,以及世界流行趨勢的美學向學生傳授,讓學生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建立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審美觀,才能得到普通大眾的認同[4]。
所謂的培養(yǎng)人文素質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對自己的服裝要求也不相同。作為服裝設計者,要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利用不同材質,來設計不同的服裝款式,這樣才能適應市場需要。
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需要在服裝專業(yè)教學中,增加美學、文學、歷史、美術欣賞等內容,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服裝專業(yè)教學和餐飲一樣,關乎著每一個人的需求,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作為院校,要準備服裝材料供學生使用和分析,提供印染用的實驗室供學生創(chuàng)作,確保提供各種材質的真材實料,讓學生學習裁剪制作,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對于學習服裝營銷的學生,也要讓他們學會用專業(yè)知識進行營銷,從實踐中積累經驗。
服裝是生活中變化飛快的用品,無論什么材質、款式,其壽命常常不會超過五年,就會被新產品替代。根據這個市場規(guī)律,在教學中一定要隨著市場變化而不斷調節(jié)教材內容。
在教學的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到服裝企業(yè)進行實習,以此來掌握市場需求。
服裝專業(yè)教學還需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應該有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能夠從市場需求來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