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黃璐、趙培君、馬曉玲、陳沖、李嫣、楊真露、楊朝霞、冉玲平、李浩杰、喬金晗、詹晨奧報道)地北天南,群英薈萃。2019年9月21日SCMR2019在武漢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開。10位海外特邀嘉賓做精彩講座。
美國心臟病學會院士、Westside醫(yī)學影像協(xié)會心血管影像主任、SCMR前任主席Gerald M.Pohost教授做了PET-MRI雙模態(tài)成像的臨床應用講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臟病研究所心血管磁共振主任Victor A.Ferrari教授的講座《從近期CMR臨床試驗中學到的經(jīng)驗教訓》介紹了CMR臨床試驗的意義及發(fā)展歷程。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心臟MR主任Andrew Arai的講座題目為《心臟磁共振的定量心肌灌注》。美國加州大學西達賽奈醫(yī)學中心的debiao li教授帶來基于多任務(multi-tasking)運動分辨動態(tài)定量CMRI的專題報告。德國心臟中心、柏林查理大學醫(yī)學院心臟磁共振重點實驗室主任、SCMR宣傳委員會主席Sebastian Kelle就使用血流動力學評價收縮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做了精彩的專題講座。美國西達賽奈醫(yī)學中心生物醫(yī)學影像研究所副所長Rohan Dharmakumar教授講座題目為《評估缺血性心肌損傷的新技術(shù)》。澳大利亞CMR協(xié)會前主席Joseph selvanayagam教授在講座為《CMR評估心肌纖維化預測心源性猝死》。美國西達賽柰醫(yī)學中心生物醫(yī)學影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Richard Tang的講座《高碳酸血癥-先進的PET-CMR技術(shù)在心肌血流和氧合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正常人類或狗動物模型中二氧化碳動脈分壓(PaCO2)對心肌血流量(MBF)的影響,以及能否獨立、準確和快速地建立生理上可耐受的高碳酸血癥水平。美國圣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放射科和醫(yī)學工程系Jie Zheng教授展示了T1ρ成像對評估受損心肌范圍的提升,以及基于T1ρ的纖維化指數(shù)(mFI)可作為一個衡量纖維化改變的敏感的半定量指標。針對T1ρ對心肌受損區(qū)域的高估和評估纖維化分期的不足,其團隊重新設計了T1ρ序列,以評估心肌纖維化的程度。 荷蘭萊頓大學醫(yī)學中心(Leide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高級研究員陶倩“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alysis of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的學術(shù)報告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Radiology》等高水平期刊上發(fā)表,其研究擅于醫(yī)工結(jié)合。她介紹了心臟磁共振圖像的人工智能分析技術(shù),包括心臟解剖、心功能、心肌應力、心肌組織(心肌瘢痕的自動分割)、電生理及血流等方面。通過豐富而生動的圖像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心臟磁共振圖像的分析,減輕影像醫(yī)生工作量。最后她就研究中的心肌瘢痕問題與參會者進行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