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荒漠,狂風,戈壁綿延,沒有盡頭。
這是絕地,是電影《無人區(qū)》呈現(xiàn)的一個粗糲的世界,一個存放未知與破碎品的地點。
在絕地,沒人愿意成為客人,每個人都趕著撞向被屠宰的命運。
這個故事的起點,是一只價值100萬元的隼。
人無法走出“無人區(qū)”,因為人類對隼的著迷已經上千年了。
隼敏銳、危險、高貴、冷峻,位于鳥類食物鏈的頂端。隼的神秘之處在于,局限于自身局限的人,總是與能突破局限的隼聯(lián)系在一起。
從字源上看,漢字“隼、鷹、雕”都含有示鳥的“隹”字符?!蚌俊睘闈h字部首之一,是“短尾鳥的總稱”,而“隼”字是這個類別中最簡單、最形象的漢字之一。
“隼”字簡單,但隼本身不易辨識。大部分情況下,人會以同是鳥類但更為熟悉的鷹作為參照物。
隼與鷹在外形上十分相似。在綜合了形態(tài)學、行為學而定的傳統(tǒng)鳥類分類系統(tǒng)中,隼與鷹都屬于隼形目。
只有專業(yè)研究者和馴養(yǎng)愛好者,才能通過飛行姿態(tài)、虹膜顏色以及分布地域來區(qū)分隼與鷹。大多數(shù)人只能從百科全書上得知:“鷹飛行時翅尖呈弧形,隼飛行時翅膀是尖的?!?/p>
離開了百科全書,我們對隼知之甚少。但當隼從我們頭頂掠過,我們會明確地知道,它來了。
作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動物,隼在空中不斷地上下盤旋,最終消失在山的邊緣。這時候,天空變得更加開闊了,人如雀鳥般劫后重生,原始的恐懼從心中陡然升起。就像平日里我們在草叢間看見蛇,雖然驚嘆于它的美,贊嘆它的優(yōu)雅,卻感到無邊的威脅。
在阿拉伯國家,隼就是他們的“熊貓”國寶。常年的游牧生活,讓阿拉伯民族與隼相依為命,而自上而下、以血統(tǒng)為尊的王權傳統(tǒng),更是助長了對隼的圖騰崇拜。甚至在伊朗等國,隼被稱作“夏赫恩”,即波斯語中的“皇帝”。
相傳卡塔爾古代有個暴君,他被隼深深迷住,于是從家里養(yǎng)的隼身上,學到了很多優(yōu)良品質,最終成功轉變?yōu)橐粋€賢明智慧的君主。
埃及法老死后探訪自己的肉身,是化作一只隼來實現(xiàn)的。
這個傳說,讓隼在皇宮貴族間樹立了信服力和威懾力,最終演變成了一項貴族運動—馴隼,繼而發(fā)展成了一種文化。馴隼的方式變得系統(tǒng)起來,就成為一項活動—“馴隼術”。現(xiàn)在,馴隼術已經被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事實上,最古老的馴隼術起源于中亞地區(qū)的高原和荒漠,主要目的是用于協(xié)助捕獵,是人們的生存需要,就像《射雕英雄傳》中,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養(yǎng)雕以供練習射擊一樣。公元3世紀,馴隼術興起,并向東傳到了中國和日本,向西隨貿易和戰(zhàn)爭被帶到西歐。
隨著時間的推演,貴族之間的喜好漸漸被平民們效仿,以至于馴隼成為了阿拉伯國家一種流行的生活消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馴隼,與當今年輕人擼貓、擼狗沒什么兩樣。
如果多坐幾次卡塔爾航空,那么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坐著一只呆萌的隼,正在喝水用膳,像普通乘客一樣。
但顯然這不是一個“普通乘客”。它是一只“彰顯地位的奢侈動物”,就像電影《無人區(qū)》里100萬元一只的隼一樣。調查顯示,阿拉伯國家不僅每年從其他國家購入6000~8000只隼,這些被馴化好的隼,更是在其國內被標出高達17.5萬美元的價格,也就是人民幣118萬左右。
所謂過猶不及,隨著人類對隼的喜好變得瘋狂,敏銳的商販捕捉到了商機,野生隼的數(shù)量也急劇下降。
20世紀80年代,新疆地區(qū)大概每隔1~3公里就能發(fā)現(xiàn)一對在筑巢的隼,每窩有1~4只雛隼,成活率頗高。2005年左右,在新疆地區(qū)每平方公里還能找到1.1~1.6對隼。然而到了2010年至2012年,研究人員在阿爾金山保護區(qū)的46800平方公里范圍內,只記錄到了4只野生的隼。
捕隼、販隼、馴隼等一系列人類現(xiàn)代活動中,人總是以自身的方式無限接近于隼,試圖寄托對于接近“不可能”的渴望。但這都與隼自身無關。正是這種來自隼的“漠視”,更加使人對隼充滿了無限的遐想,比如宗教。
獵人必須成為他所追捕的獵物。
在薩滿教的宇宙觀中,世界樹的頂端站立著一只隼。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出現(xiàn)前的整個歐亞大陸上,隼都和人類靈魂聯(lián)系在一起。英國作家海倫·麥克唐納所著的《隼》中記載:從古代土耳其墓碑中可以看到,已逝武士靈魂的延續(xù),是用停在武士手上的隼來刻畫的。考古證明,古埃及的陪葬物《亡靈書》以隼的飛離來描述死亡,而埃及法老死后探訪自己的肉身,是化作一只隼來實現(xiàn)的。
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這些遐想并非無源之水,它主要源自隼自身的器官。隼的每只眼睛后面有兩個視覺中心,稱之為“視凹”。視凹使得隼的視力遠遠超過人類,這也讓隼處在更加宏觀、廣闊的世界里。因此,人類賦予了隼高貴、冷峻的涵義。
這一點在神話里顯現(xiàn)得尤其凸出。荷魯斯是古埃及最有名的隼神、造物之神,是萬物初始時期從天宇飛來的隼。“荷魯斯”這個名字,意為“來自遠方”或“高高在上”。
除了神話之外,普通人類也愛借用隼來托物言志。
1519年,作家托馬斯·布拉吉就借騎士之名,通過一則動物寓言故事《隼和公雞》表達了對隼的敬仰。故事中,騎士對隼飛回來的盼望,引起了一只公雞的嫉妒。公雞出于虛榮,也渴望能站立在主人騎士的臂膀上。最終,公雞被騎士抓了起來,但并不是讓公雞站立在臂膀上,而是殺了它,然后把它的肉亮給隼看,好讓隼回到自己的臂膀。
布拉吉的這個故事,精準地描繪了隼與人類的關系—隼不屬于馴隼者,也不認為人類的臂膀是榮耀,但卻因此得到了更多榮耀。
在現(xiàn)代生活中,隼也沒有遠離我們的視野,只是隼不再以某種原始崇拜的方式出現(xiàn),而是成為了各類設計的主角。2003年,日本發(fā)射的一枚小行星探測器,被命名為“隼鳥號”。老牌汽車公司福特在20世紀50年代生產過隼式轎車。
城市建筑中也不乏有關隼的設計。比如一張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的照片顯示,那時紐約興建了一批令世人驚嘆的摩天大樓,兩名建筑工人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頂部抽煙休息,他們腳下的建筑物裝飾,正是一只隼。
這尊巨大的隼,位于照片的中心,俯瞰著這個城市網格狀的街道。隼的視角,既是城市規(guī)劃者的視角,也是上帝的視角。這張攝影作品,既具象地比喻了猛禽隼的視野和力量,也暗示了現(xiàn)代主義對于原始主義的迷戀。
到了后來,這種迷戀更加五花八門、紛繁復雜。盡管如此,人對于隼的品質,或是對于跨越某些邊界的渴望,卻是共通的—速度、高度與強度。
那么,做一只隼,到底是什么感覺?
“追隼的人,在邁出大門的瞬間就能知曉風的方向,察覺出空氣的重量。”
成為一只隼,在一個從未接受過鳥類學專業(yè)訓練的英國人J.A.貝克那里實現(xiàn)了。
貝克從小近視,因此在二戰(zhàn)時期被免服兵役。在關節(jié)炎發(fā)作之前,貝克常讓妻子開車送自己去樹林,到傍晚妻子再開車接他回去。在樹林里,貝克打量隼在空中劃出的軌跡,前后歷時十年。
十年追隼,貝克獲得了自然的“犒賞”,找到了自我尊嚴和人生目標,讓他擁有了“雙筒望遠鏡和鷹一般的警覺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近視的弱點”。貝克將自己所追蹤的一對隼,用文字記錄了下來,書名為《游隼》。
在這部被羅伯特·麥克法倫稱為“想成為一只鳥而不得”的書中,讀者會讀到強烈如咒語般的語言。比如:“今年冬天無論他去哪兒,我都跟定了。我要同他分享追獵生活的恐懼、狂喜和無聊。我會一直跟著他,直到他那深眼窩射出的萬花筒般的光芒,不再因我這具食肉人形的出現(xiàn)而黯然失色。我這顆異教徒腦袋,應該浸沒于冬季的荒野,在那里得到凈化?!?/p>
貝克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把觀隼的行為指向類似于某種宗教儀式。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希望通過長時間心無旁騖地追蹤隼,實現(xiàn)凈化,進而脫離人形,遁入隼那光芒四射的野性世界。
在阿拉伯國家,隼就是他們的“熊貓”國寶
與常識相反,在貝克眼里,獵人必須成為他所追捕的獵物。它影射了一個以貝克為代表的、有關人類的冰冷內核—不是人如何觀察隼,而是人如何蛻變?yōu)轹馈_@樣的執(zhí)著,像一場必須落幕的單戀,于其他任何事物毫無意義,卻還自然以本色的悲憫。
對隼的這種單戀所帶來的痛苦,則是被時間消耗掉的。這要求人必須從心理到生理都做好準備,否則,人一旦假裝隼,會得到不小的教訓。
厄休拉·勒奎恩的奇幻小說系列《地海巫師》中的英雄、年輕的法師格得,也將自己變身為了一只隼,去攻擊那些惡魔。這個英雄飛越海洋,“帶著隼的翼,還有隼的瘋狂,像一支不落的利箭,像一個不被遺忘的念想”。但格得并沒有得到有關隼的啟示。
相反,格得在隼的化身中,傳遞出了種種無法抵御的情緒,導致他將自己置于“失去自我,遠離真相的危險”。說到底,勒奎恩對于成為隼這一行為的描寫,是對人們認識并接受真我的重要性的一種沉思。
“擁有”這一概念,就隼而言,并非字面意義的“得到”。而只要觀察它們的饑餓、風和飛行路線,知道它們的“真名實姓”,便是最徹底的擁有了。畢竟,隼并不關心人類賦予它的意義,它只是活著,繼續(xù)呼吸、飛行、獵食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