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漢字,這個從上古傳承至現(xiàn)代,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20世紀以前,在東亞諸國歷朝歷代,以高度完備的水準,長期穩(wěn)居唯一國際交流文字的“寶座”。之后,民族主義的覺醒、國家強弱的制約、心理上的文化偏執(zhí),多重打壓沖擊,造就了漢字跌宕起伏的傳承往事。翻開歷史的扉頁,漢字在韓國“廢又興”,在日本紛爭中有“保留”。它對東亞乃至世界的影響,必將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激蕩回響”。
風靡和再風靡
“當我從仁川機場出來,一路看著廣告牌、店鋪招牌,到首爾市區(qū),真的很難找到漢字,如果沒人接機,我根本找不到東西南北?!弊骷倚祆o波早年曾在《走進韓國》一文中寫下對首爾的最初印象。近一個半世紀以來,韓國、日本、越南……傳統(tǒng)東亞文化圈,在西洋文化沖擊下土崩瓦解,意識形態(tài)千差萬別,自1970年韓國廢除漢字之后的40多年間,漢字在韓國全面“退場”似乎是可以預料到的結(jié)果。
然而,時間總是那么神奇,今天若是再去一次韓國,也許是另一番景象,漢字不再“隱身”,而是躍然各處,從機場府院驛到外匯換率表指示牌,再到海東龍宮寺景點、釜山驛路牌、參雞湯飯館……純漢字,韓漢并行字,抬眼可見。不必驚訝前后反差,2005年,韓國頒布規(guī)定,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重新恢復漢字;2017年417萬中國人赴韓旅游、每年中韓企業(yè)產(chǎn)生近3000億美元交易額。政策覺醒、消費可觀帶來的雙重“蝴蝶效應”,漢字回歸不可阻擋。
的確,中國經(jīng)濟飛躍,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韓國連年經(jīng)濟蕭條和內(nèi)需不足,中韓企業(yè)聯(lián)手激增,會漢語的韓國職員成了“香餑餑”,貿(mào)易、電子、航空、建筑等各行各業(yè),整齊劃一地在招聘簡章中規(guī)定:會中文者優(yōu)先。懂得漢字,會說中文,儼然讓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找到了價值。
如果覺得韓國對漢字足夠“敬為上賓”,那么,日本漢字愛好者孜孜不倦向東亞乃至世界推崇的“漢字情結(jié)”,用狂熱來形容亦不為過。“世界漢字化即平和,我等日本之漢字黨……”在日本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這首漢字歌,足以證明漢字在狂熱粉心中的魅力,恨不得分分鐘秒殺其他文字,將漢字推向未來世界通用語之巔。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也有同感。日本文部省關于“你對漢字抱有怎樣看法”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72.4%的人表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中有52.5%的人認為“應該踏踏實實學好漢字”。
漢字風靡顯然帶動了日本漢字產(chǎn)業(yè)的繁榮。2009年出版的《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登上暢銷榜首;漢字謎語類節(jié)目《六角猜謎》以高收視率擠進娛樂節(jié)目排行前三;漢語水平考試報名人數(shù)在55種語言中超過英語,十年前就突破了270萬;在京都漢字博物館10米高的漢字塔,展示了5萬個漢字,每年12月12日評選出一個年度漢字,已成慣例。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xiàn)代漢字風靡穿越回古代,也有著相似路徑。它像一面鏡子指引著后人在日韓古代建筑群、影像紀實中,找到漢文化傳承的答案。1938年,在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的鏡頭中,發(fā)現(xiàn)韓國街頭招牌上寫著“理發(fā)館”“醫(yī)院”“旅館”等漢字。早在漢代,日本就學習中華,在唐宋時代達到高峰,從都城建設到人才選拔,再到語言文字,幾乎全面中國化,早期日本古典名著《古事記》《日本書紀》和《萬葉集》,完全用漢字書寫,真正填補了日語沒有書寫方式的空白。
可以說,千年前東亞風靡漢字,如今,漢字再度開始風靡。
廢除不了必須復活
縱觀歷史,對于漢字,韓國“廢又興”,日本由“廢還是不廢”到最終保留,日韓對于漢字的欲拒還迎,糾結(jié)非常,恰恰說明了漢字存在有其深層含義。
1970年,韓國將漢字從教育機構(gòu)和官方文件中抹去,推崇原先占據(jù)輔助地位且“不正式”的諺文。諺文出自于朝鮮世宗大王1443年成書的《訓民正音》,與日文的“假名”一樣,僅限于表音。這些看起來像偏旁部首、拼音符號的文字,想馬上取代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漢字,似乎并不容易。很快,廢除漢字的“后遺癥”出現(xiàn)了。韓國年輕人想了解自己國家,卻讀不懂帶有漢字的古籍、文獻、法律,甚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鬧了些“啼笑皆非”的笑話。比如,韓國高鐵施工方在制作混凝土枕木時,因?qū)ⅰ胺浪卞e認為是“放水”,導致155000根枕木龜裂。
最重要的是,韓語中藏有大量漢字詞匯,占到了四分之三,這就決定了漢字永遠不可能退場。“漢字在日韓從來沒有‘廢除還是復活一說,他們骨子里就帶有漢字基因,他們只是依附于漢字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體系,從而擾亂了漢字之前普遍且唯一的狀態(tài)?!鄙虾=煌ù髮W人文學院院長楊慶存說。
相比韓國,日本在漢字上的做法就明智了許多——保留。歷史上代表性主張“廢除漢字論”“限制漢字論”,常常見諸各大報端,但諷刺的是,《朝日新聞》等媒體所刊登的廢除漢字的文章,通篇都是用漢字書寫。1981年,日本政府又頒布《當用漢字表》,字數(shù)從1850個增至1945個。漢字的強大生命力,最終使得“漢字廢除”在博弈中銷聲匿跡。
日本學者曾嘲笑過韓國太早廢除漢字的“魯莽”,但這并不代表日本甘愿受制于漢字的束縛。事實上,在日本,中國人能看懂的漢字并非純粹的“中國漢字”,而是重新被賦予新意的“日本漢字”,共有2136個。比如藝術(shù)的“藝”字,在日本漢字中,寫作“蕓”?!案浇眲t簡化為“付近”,“人參”用“胡蘿卜”表達,“手紙”的意思是“信”。
當然,日韓學者還有另一解釋,當年為何不使用漢字,根本原因在于不方便。1978年日本工業(yè)標準協(xié)會公布的漢字編碼標準,幾乎清除了“漢字繁瑣論”的最后障礙,推動了30年未修改的《當用漢字表》大幅增加196個字。
誰決定漢字的命運
復旦大學中文系邵毅平教授認為,漢字的命運,不是由漢字本身決定,而是由國家力量強弱決定的。漢字作為一個工具,人類愿不愿用,用的范圍多寡,都與國家這個上層建筑一脈相承?!艾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或者復興漢字,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強大了?!?/p>
當我們關注漢字在東亞文化群命運起伏的幾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便能清晰地理解國家命運等同于漢字命運。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戰(zhàn)敗,處于落后挨打的時期,失去了東亞文化圈的傳統(tǒng)領導地位,再加上戰(zhàn)后的民族主義思潮相繼在日韓覺醒,“廢除一說”自然提上了日程;1898年,韓國第一家日報《每日新聞》創(chuàng)刊全用純韓字,1970年,韓國下令廢除漢字;2005年,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日漸強大,韓國人后悔廢除漢字,并恢復漢字;而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的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就感到大清衰落,轉(zhuǎn)而學習西方,“廢漢字、立新字”成了日本文化界的熱門;1945年,中國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同時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國,美國人主張思想控制,禁止在公文中使用漢字,意欲使日語羅馬字化,但這一理由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絕,認為漢字是日本國家的文化之根本,必須與天皇制度一起保留。
此后,人類進入新世紀,韓國因廢除而后悔,日本則持續(xù)保留了漢字,擁有70%華人的新加坡,也果斷摒棄了自創(chuàng)的一套根本出不了境的簡化字,全面使用中國大陸簡化漢字?!皾h字既是工具,又是橋梁,作為一個切入點,你只有認識漢字、會用漢字,才能讀懂中國?!睏顟c存認為,有故事、有文化、有思想的漢字,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預測,鑒于中國13億人口的基數(shù),以及中國國力的日益強盛,未來使用漢字的人將會越來越多。以越南為例,雖然已全面文字拉丁化,但使用漢語的路名、地名卻越來越多,漢字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即便不能回到母語的地位,但會接近英文在世界的地位。
漢字本身的傳承,就帶有讓世界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和人類意義。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高點,漢文化中的“和為貴、尊師重道、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正沿著漢字的繁榮根基,打造中國模式、中國經(jīng)驗,指引世界人民,走向一個和平、穩(wěn)定、美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