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新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高級中學 215500)
物理為什么難學?很大程度上我們的學生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充分挖掘物理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導致了思維的可持續(xù)不高,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么教材能夠看懂,物理學不好呢?筆者認為,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教材內容編寫時有一些思維斷點的存在,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分析,并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拆解,促進學生思維順勢發(fā)展,本文就該話題談幾點筆者的思考.
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來學習高中物理知識的,我們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如果教材呈現(xiàn)的內容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相比較,學生在順應和內化的過程中不是那么的順溜,對教材內容出現(xiàn)了較大程度地質疑,或者對原有的物理知識學習產生了不信任感,那么,此時就涉及到邏輯不順的問題,我們把這稱之為“邏輯斷點”,如果我們不處理好邏輯斷點的有效銜接,勢必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心理出現(xiàn)較大程度的不適應感,嚴重影響物理學習的效率.
教材所呈現(xiàn)內容的邏輯斷點是如何形成的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的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給學生呈現(xiàn)的,是靜態(tài)的知識,不能涵蓋完整的、動態(tài)的、復雜的物理問題研究過程,如果教師不進行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僅僅以知識流的形態(tài)把物理知識灌輸給學生,勢必導致思維銜接的不順溜,如何化解邏輯斷點,讓學生更為清晰地看到物理知識的內涵與外延是值得研究的內容.
學生在高一第一學期,感覺一下子難度加大是第二章學習了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第三章需要受力分析了,到了牛頓運動定律章節(jié),有需要將前面的學習綜合起來,很多學生一下子不適應了.
如果我們細致地分析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其特點就是分散難點,找準思維和邏輯銜接處,促進課堂教學更為有效.例如,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過程,牛頓第二定律是核心內容,牛頓第二定律又不是直接拋出來的,首先教材中呈現(xiàn)的是牛頓第一定律,這部分內容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不重視,其實很重要,這部分內容是進行牛頓第二定律研究的墊腳石,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為0,則保持靜止或直線運動狀態(tài),即加速度為0.那么,順理成章的思考:如果合外力不為0呢?情況如何?那就是運動狀態(tài)要發(fā)生概念,即有加速度.加速度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教材內容就轉向至探究“加速度、力和質量之間的關系”中來,教材中有實驗方法的舉例,這里則蘊藏著控制變量法,從定性到定量,最終呈現(xiàn)出F=ma的這一簡潔、準確的表達形式.
這部分內容思維斷點在哪里呢?
(1)教材中給出的牽引法,操作起來較為方便,但是實驗誤差比較大(尤其是m< 筆者認為在牛頓運動定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這里存在的邏輯斷點,帶領孩子走進實驗室,親自體驗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自己從數(shù)據(jù)中找到規(guī)律. 我們的教學不能停留在教材文本表面,而應該更深層次的去挖掘,在教學時要將科學方法凸顯出來,幫助學生有效銜接斷點.仍然以上面兩個內容為例. 1.突出控制變量法,巧用數(shù)學比例式 以牛頓第二定律公式的得到為例,如何有效銜接斷點呢?給學生呈現(xiàn)圖形,讓控制變量法不僅僅呈現(xiàn)在實驗環(huán)節(jié),還呈現(xiàn)在理論推導之中. 2.引入必要的參數(shù),定量呈現(xiàn)定性的關系 以萬有引力公式的推導為例,如果我們不引入必要的參數(shù),那么,學生學習往往是囫圇吞棗,最終一知半解,怎么辦呢? 依然從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公式和開普勒第三定律出發(fā),但是將引入必要的參數(shù),讓整個定性關系有定量的表達,便于后面的等式建立. 無論是牛頓第二定律,還是萬有引力定律僅僅靠定性不足以滿足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需要,我們教師如果能夠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深度挖掘教材,銜接邏輯斷點,勢必有助于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不僅如此,還能有效減輕學生物理學習的心理壓力,營造一個較好的物理學習生態(tài). 總之,在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的課標背景下,我們的教學不應該浮于教材文本表面,而應該深度挖掘物理規(guī)律之間存在的內在邏輯關系,用更為清晰的方式給學生呈現(xiàn)最為完整和理性的知識內容.三、凸顯科學方法,有效銜接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