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霞
鄧春蘭的男女平等思想,既來自父親,也來自丈夫。
1898年,她出生于甘肅、青海交界處的一個耕讀世家。父親鄧宗畢業(yè)于京師大學堂,感嘆于女子教育的滯后,創(chuàng)辦了甘肅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自任校長。受“閨閣千金,足不出戶”的封建思想束縛,鮮有女子報名。
鄧宗辦學受阻,唯有在甘肅任鹽運官的蔡曉舟理解支持他,他們經(jīng)常一起謀劃教育救國。當時,16歲的鄧春蘭不裹腳,不喜首飾,有見解,好學上進,讓蔡曉舟刮目相看。他們漫步在黃河之濱、金城關下,熱烈討論男女平等、婦女求學等問題,彼此愛慕。
1916年,蔡曉舟和鄧春蘭結婚?;楹螅虝灾鄣奖本┐髮W總務處任職,新文化運動令他耳目一新,他經(jīng)常在信中與鄧春蘭講述新思想、新潮流。1919年3月,北大校長蔡元培發(fā)表演講,再次主張“尊重婦女的人格和平等權利,實行男女同校”。蔡曉舟非常振奮,給妻子寄去刊有蔡元培演講稿的《北京大學日刊》,他堅信“大學男女不能同校的堅冰終將打破”。
鄧春蘭萬分激動,奮筆疾書,寫出《春蘭上蔡校長書》:“春蘭早歲讀書,即慕男女平等之義……萬事平等,俱應以教育平等為基礎……我輩欲要求于國立大學增女生席……春蘭愿為全國女子開一先例?!?/p>
遺憾的是,信還沒到北京,蔡元培就因反對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憤然辭職。革命火焰已點燃,渴盼接受平等教育的鄧春蘭又寫了《請報界諸先生轉(zhuǎn)全國女子中學畢業(yè)暨高等小學畢業(yè)諸位同志書》,她呼吁“組織大學解除女禁請愿團,以犧牲萬有之精神,至百折不回之運動,務達我目的而后已”。
兩封信由蔡曉舟轉(zhuǎn)交新聞界,這一吶喊與新文化運動共鳴,北京《晨報》和上?!睹駠請蟆吠瑫r刊出后,李大釗、胡適等人紛紛發(fā)表文章,營造了婦女解放、大開女禁的社會聲勢。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到甘肅招生時,鄧春蘭報了名,如愿被錄取,取道黃河赴京。
從蘭州到北京,先由羊皮筏順黃河漂流,后改木船而下,20天后才到達內(nèi)蒙,改乘火車。萬里征程中,鄧春蘭詳盡記錄了旅途生活,“困苦艱難,備嘗之矣”。3天后,她終于到達北京。
抵京后,鄧春蘭把旅途日記整理成《晉京旅行記》,號召女性走出閨闥,為社會服務。她創(chuàng)辦《春曉學社季報》,以“自由、平等、奮斗、堅忍”為信條開展工作,并在多家雜志上發(fā)表對婦女解放的看法。被她堅忍不拔的精神感動,回到北大的蔡元培明確表示:“倘有程度相當之女學生盡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錄取也?!?920年2月,包括鄧春蘭在內(nèi)的9名女生成為男女合校后第一批女大學生?!按豪滓宦曊鹛祉?,清風數(shù)拂天下春”,在北大帶頭下,各高校紛紛效法,沿襲多年的大學女禁終于被打破。
在鄧春蘭支持下,蔡曉舟頻繁奔走于京、滬、寧、皖之間,創(chuàng)辦學校,主編刊物,領導革命運動,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然而,“成婚五載,歡聚不足五月”,婚姻終因距離畫上了句號。
1923年,鄧春蘭回到蘭州,在甘肅省立女子師范學校任教,因“思想赤化”,一度遭到壓制??箲?zhàn)爆發(fā)后,她被無故辭退,生活清貧。1957年,花甲之年的她被聘為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成為當時唯一的女館員。
1982年6月9日,鄧春蘭去世,遵她遺愿,骨灰被撒入養(yǎng)育她的黃河。驚濤駭浪里,人生回響經(jīng)久不息。
鄧春蘭 (1898—1982年)甘肅循化(今屬青海)人,婦女解放先驅(qū)。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