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為甘肅省高校對外人文交流帶來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為甘肅省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目前甘肅省高校通過來華留學生教育、孔子學院(課堂)建設、非通用語人才培養(yǎng)、人文交流平臺構建等路徑,在對外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要實現人文交流的多樣化和常態(tài)化,還需多方努力。文章在梳理甘肅省高校對外人文交流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 甘肅省高校 人文交流
【Abstract】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ngs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new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Foreign Countries and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At present,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ultural exchanges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 (classroom),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ith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obvious problems in its oper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Cultural exchange
【基金項目】2017年度甘肅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的甘肅省高校對外人文交流現狀、問題、對策研究,項目編號:YB06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04-02
一、“一帶一路”與人文交流
2013年,基于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我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它有賴于中國與其他沿線國家的已存在的合作機制,利用區(qū)域合作模式和經濟、文化發(fā)展平臺,深化開展與有關國家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努力創(chuàng)造經濟上融合、文化上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它傳承古代絲綢之路精神,順應當今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新潮流,彰顯著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一帶一路”建設為 21 世紀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寬廣舞臺和巨大動力,人文交流則為“一帶一路”提供重要助力。在當今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日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一帶一路”語境中的人文交流也被賦予更加特色的內涵。人文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情感和心靈的橋梁,是國與國加深理解與信任的紐帶…… 它與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1]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主要是依靠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來實施。[2]作為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地——高等學校,更應責無旁貸的承擔對外人文交流與合作的重任,“從長遠來看,如何構筑廣泛的民意和社會基礎,教育發(fā)揮主渠道作用。加強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人文交流,既是爭民意、得人心、謀長遠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育人才、促經貿、得實惠的關鍵性舉措……這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也是高校的職責所在。”[3]
二、甘肅省高校對外人文交流的現狀與對策建議
“一帶一路”建設為甘肅省高校對外人文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國家《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yǎng)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盵4]明確了共同致力于推進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撐、實現共同發(fā)展的國家間教育合作目標。
2014年5月,甘肅省委、省政府印發(fā)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努力把甘肅省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向西開放的戰(zhàn)略平臺、經貿物流的區(qū)域中心、產業(yè)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橋梁紐帶?!盵5]這對甘肅高校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2016年9月,教育部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開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合作備忘錄?!拔磥砦迥?,雙方將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為總體目標,大力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助力做強甘肅省教育,精心培養(yǎng)大批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和教育國際合作交流高地”。[6]
《甘肅省“十三五”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推進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文化教育合作交流。[7]“一帶一路”建設為甘肅省高校對外人文交流帶來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為甘肅省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目前甘肅省高校通過來華留學生教育、孔子學院(課堂)建設、非通用語人才培養(yǎng)、人文交流平臺建設等路徑,在對外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要實現人文交流的多樣化和常態(tài)化還需多方努力。
1.進一步改善甘肅省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生態(tài)。
來華留學高等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國家整體外交?!秶医逃聵I(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實施留學中國計劃,打造“留學中國”品牌。
近年來,甘肅省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在規(guī)模、層次和質量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不可忽略的是,來華留學生教育生態(tài)也出現了諸如結構失衡、功能缺位和質量失調等問題。
在來華留學生招生方面,甘肅省高校必須研判沿線國家的差異性,了解沿線國家的需求,同時結合甘肅“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招收相關國家、相關專業(yè)的來華留學生,為甘肅“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民心保障。
在來華留學生培養(yǎng)方面,目前,甘肅省高校留學生培養(yǎng)模式可分為非學歷培養(yǎng)模式和學歷生培養(yǎng)模式。非學歷生培養(yǎng)模式側重于漢語語言類課程學習,重點培養(yǎng)學生漢語言交際能力。在非學歷教育階段,由于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學校均采取了長、短期留學生培養(yǎng)的趨同管理,沒有做到分層教育、細化管理。學歷生培養(yǎng)模式以專業(yè)學習為主。留學生在漢語水平達到進入專業(yè)學習要求后,和中國學生同班上課。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成為其專業(yè)學習的最大障礙,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甘肅省高校應完善的留學生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留學生教育模式,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質量。
在留學生管理方面,甘肅省高?,F行的留學生管理模式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職能部門管理模式,即在二級行政職能部門“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下設 “留學生辦公室”,負責留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二是二級學院的管理模式,即獨立設置二級教學機構“國際教育學院”或“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負責留學生招生、漢語言教學與日常事務。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不斷深化,留學生數量激增,現有的管理模式弊端已經顯現。甘肅省高校應借鑒國內外高校留學生管理模式,改革現有的來華留學生管理模式,探索適合本校的留學生管理模式。甘肅省高校應不斷提高來華留學生管理服務水平,著力培養(yǎng)“一帶一路”沿線國際“知華、友華”國際化人才,讓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架起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橋梁。
2.進一步加強孔子學院(課堂)建設。
孔子學院(課堂)的意義并不只局限于在全球的漢語語言教學和中國文化推廣,它肩負著不同文明之間交流和對話的和平使命,是一種“國際理解教育”,是造就國際社會情感溝通的重要力量,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路徑之一。
孔子學院中方合作院校中,甘肅省高校相對較少,目前甘肅省高校與海外共建孔子學院(課堂)只有6所。甘肅省高校在辦好現有孔子學院的基礎上,應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完善孔子學院布局中搶抓機遇,爭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更多的孔子學院,并以辦好孔子學院為抓手,深入實施“孔子新漢學計劃”,大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與合作。
3.不斷探尋非通用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官方語言超過四十種非通用語,目前非通用語人才缺口非常大。許多學者呼吁,“一帶一路”的建設必須要語言鋪路,語言人才先行。甘肅省高校目前對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yǎng)相對滯后。
甘肅省高校應根據各自的學科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色,探索“單一非通用語”專業(yè)培養(yǎng)、“非通用語+通用語”雙語制培養(yǎng)模式和“非通用語+非語言類專業(yè)”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
4.努力創(chuàng)建境外辦學(研發(fā))機構。
創(chuàng)建境外分校、研發(fā)機構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機構,除了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yǎng)建設所需的人才外,可在教育機構所在國積累廣泛的人脈,培養(yǎng)知華、親華、友華力量,是高校人文交流的有效路徑之一。
甘肅省高??梢劳凶陨淼膶W科優(yōu)勢,充分考慮沿線國家的需求,創(chuàng)建境外分校、研發(fā)機構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機構,使其成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
5.大力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差異分析研究。
“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存在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差異、宗教文化的差異等,要化解這些差異帶來的障礙,只有全面了解民間需求與廣泛民意,消除誤解誤判,才能促進合作。
甘肅省高校目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經濟欠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較少,對其法律、政策、宗教、文化、教育等研究不足。甘肅省高校應利用其優(yōu)勢資源,大力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別研究,了解對象國的現狀,在“包容多元、共同發(fā)展”的理念下,化解矛盾,擴大共識,踐行“命運共同體”理念。
6.努力打造高端的人文交流平臺。
目前甘肅省高校與國外教育機構的主要合作形式有學生交換、師資交換、合作辦學、科研合作等形式,合作模式和領域有限。甘肅省高校應依托其人文資源優(yōu)勢,不斷拓寬合作模式和領域,加強同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高校雙邊或多邊對話,建立健全人文交流運行機制。通過高端的人文交流平臺,構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元化、深層次、全方位的人文合作交流。
參考文獻:
[1]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合作,開創(chuàng)亞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10-12.
[2]楊恕.關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教育交流合作的戰(zhàn)略思考[J].比較教育研究,2015(6):5-6.
[3]朱興德.“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的高校職能與戰(zhàn)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7(18):22-26.
[4]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5]《“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印發(fā)實施[EB/OL].http://www.gsdrc.gov.cn/content/2014-05/24972.html
[6]教育部與甘肅簽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合作備忘錄[EB/OL].http://www.edu.cn/edu/jiao_yu_bu/xin_wen_dong_tai 201609 /t20160923_1451727.shtml
[7]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甘肅省“十三五”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EB/OL].http://www.gsedu.gov.cn/wap/content-37810.htm
作者簡介:
楊暉(1976—),男,漢族,甘肅靜寧人,文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