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 湖南 湘潭 411100)
近年來,我國的網絡信息技術進入了飛速發(fā)展的階段,相應的互聯網相關媒體和迅速發(fā)展,其中網絡視頻的發(fā)展令人矚目,優(yōu)酷、愛奇藝、騰訊等大型網絡公司大力發(fā)展網絡視頻行業(yè),每年在網絡視頻媒體的投資上呈現每年30%-55%的趨勢遞增。由此可見,視頻分享網站是目前為止最有發(fā)展前途、使用最為方便的視頻傳播與分享網站。網絡視頻的分享網站繁榮初衷是讓每個網友上傳自己制作的視頻,但是目前來看,原創(chuàng)作品的上傳數量遠遠低于復制視頻的傳播數量,視頻分享網站已經成為盜版、侵權泛濫的平臺。由于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頻發(fā)、影響涉及面廣、立法相對于科技迅速發(fā)展相對滯后等特點,使得有關視頻分享網站是否應當在個人用戶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情況下承擔責任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一)視頻分享網站的基本情況。網絡視頻分享網站是在網絡上建立的向用戶提供視頻資源等信息的存儲和上傳的平臺,讓用戶可以自由上傳、下載、觀看視頻資源的網站。目前,網絡上的視頻分享網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被稱為UGC類型網站,其代表網站是YouTube,這類網站的所有視頻內容都是由網友自己上傳的,視頻網站不參與視頻內容的運營;另外一種是HULU型,此類網站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電影、電視劇等資源,有的是免費提供的,有的是會員制收費的,還有其他的廣告收益等,目前國內的主流視頻分享網站主要是HULU型,如愛奇藝、騰訊視頻等。
(二)視頻分享網站的版權侵權現狀。在國內,幾大視頻分享網站如土豆網、優(yōu)酷網、愛奇藝頻繁走向著作權人主張的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被告席。國外的YouTube也被多次被告侵權行為。視頻版權運營中的侵權問題成為了世界范圍內影響視頻分享網站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視頻分享網站上廣泛存在的版權侵權現象,其產生的危害不單單是一個方面的。對于享有著作權的主體(如制片人)來說,侵權視頻的廣泛傳播會使其遭受顯著的經濟損失,這直接打擊了版權人將影視作品貢獻給網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國影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一)直接侵權。所謂版權運營的直接侵權就是,視頻分享網站將某些視頻直接放到網站上,使得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下載或者在線觀看這些視頻,這樣的行為在上傳到視頻網站的過程中未經過版權所有人或者版權運營方的許可,由此構成了網絡視頻版權運營的直接侵權行為。
(二)間接侵權。間接侵權是于直接侵權相對的概念。間接侵權是視頻網站并沒有直接參與視頻版權運營的侵權,但是其他人利用視頻網站實施了侵權行為,這種版權侵權行為與視頻分享網站存在一定的關聯,視頻分享網站為侵權行為間接提供了平臺,而沒有進行及時的阻止,則視頻分享網站存在了間接侵權的行為。間接侵權與直接侵權一樣都是版權運營中的侵權表現,間接侵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直接侵權的進一步發(fā)展,或者實現直接侵權的必要條件,在間接侵權行為中,視頻分享網站沒有主觀上的侵權意識,這是與直接侵權行為的主要區(qū)別,兩者侵權的形式與構成條件等都有很大的區(qū)別。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間接侵權的行為沒有直接侵害版權所有人或者版權運營方的特權,但是實際上對版權人或者版權運營方造成了利益侵害,因此,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視頻分享網站在間接侵權行為中沒有直接將具有他們版權或者他人版權的作品上傳到網站上進行商業(yè)活動,因此,不能成為視頻分享網站承擔直接侵權責任的理由,直接侵權的行為人是上傳視頻的人,但是上傳人的直接侵權行為離不開視頻分享網站的支持,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在某種情況下可基于公共政策原因而被法律界定為侵權行為,從而承擔一定的侵權責任。
(一)間接侵權責任的限制。筆者認為要在相關共同侵權責任的基礎上,對我國網絡平臺或者中間服務者的間接侵權責任制度進行完善,在法律法規(guī)中集中體現間接侵權行為及具體的處理方式,對構成侵權行為的要素進行嚴格的規(guī)定,而且對不同類型的網絡平臺的版權運營職責進行規(guī)定。
在對幫助侵權責任構成要件進行規(guī)定時,必須明確兩個要件:“知情”及“幫助、教唆行為”。在判斷視頻分享網站“知情”情況時,可以結合其注意義務的程度進行判定。我國的法律中規(guī)定了十種視頻分享網站對用戶上傳的視頻應審查的內容,但是對于視頻分享網站在監(jiān)管方面的責任并沒有直接規(guī)定,視頻分享網站只負責對網站的日常運營進行維護,沒有審查視頻內容的義務,因此,視頻分享網站一般只需要安排相關的負責人對網站的視頻進行管理即可,即采取具有一般知識或經驗的人處理相同事務時的注意標準。將同意的注意義務具體化而言,就是設定這些分類頻道的視頻分享網站有義務采取設定專門的審片組等方法對用戶上傳至“電視、電影”等影視頻道的內容進行持續(xù)監(jiān)控,判斷用戶上傳的視頻是否經過許可;如此規(guī)定,視頻分享網站就可以對其運營模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刪除“電視、電影”等影視頻道的設置,避開侵權的“雷區(qū)”,從而有效的維護其權利。
(二)視頻分享網站調整經營模式。視頻網站頻繁遭到版權侵權投訴的一大原因就是視頻分享網站的審核機制不完善,容易將侵權作品流入網站。新技術發(fā)展帶來的問題,還是需要技術的發(fā)展來解決。2003年11月4日美國頒布了《數字廣播內容保護》的行政規(guī)章,要求從2005年7月1日起,所有數字電視接收裝置都必須使用“廣播標記”技術。這樣版權人對其作品進行標記和加密處理,只有在得到授權后才可以進行觀看,以此防止數字節(jié)目在網絡上的大規(guī)模傳播。
但是與此同時,在現在技術不成熟并且我國的視頻分享網站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產業(yè)的情況下,應當給視頻分享網站一個緩沖期使其得以發(fā)展,譬如暫時地只對目前達到一定規(guī)模的視頻分享網站強制性要求采用數字密碼和過濾技術,不要對視頻分享網站施加太嚴厲的限制。鑒于視頻網站等網絡服務提供者侵犯版權行為屢禁不止,現行司法執(zhí)法的打擊力度都不足以遏制的現狀。雖然按照著作權法對法定賠償數額的規(guī)定,上限為五十萬元,而我國視頻網站版權侵權訴訟中則幾乎從未達到這個數額,多則十幾萬,少則一兩萬。版權人往往耗時、耗錢巨大,即使勝訴所獲賠償也得不償失。本人認為這方面可以參考國外的相關做法,在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中引入懲罰機制。懲罰機制的實行可以有效遏制這類的惡意侵權的行為,對有侵權想法的網站和個人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同時又可以鼓勵版權運營方利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利。因此我國在適當情況下,應有限制地適用懲罰性賠償,才能真正彌補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三種賠償額的具體計算方法的不足,有效的解決侵權糾紛的賠償數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