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博物館里的極簡中國史》,張經(jīng)緯著,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12月
盡管大眾對于歷史讀物有很高的熱情,但嚴肅的考據(jù)研究與不避繁難地闡發(fā)微言大義,往往有意無意地將人們帶入“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的困境。而“滿村爭說蔡中郎”式的戲說歷史,無論是漫畫式的演繹,還是插科打諢式的評書連播,都因形式上的通俗而輕易失去歷史的本真魅力。極簡史寫作之難,在于刪繁就簡。本書從史前時代到近代中國,選取了十余種物品,通過分析其生產(chǎn)與消費及所帶來的影響,來探討文物與文化的關系。比如,商王朝與周人以玉器與糧食的交流造成周人的崛起,而周為獲取青銅器所需的礦物又使馬匹的需求大增,進而導致秦漢帝國的勃興。唐代興起的茶馬貿易給宋代留下了強盛的遼與西夏,而明代流入的白銀鼓勵了東北的人口增長。具體到作者的每個觀點,作為一家之言,容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但本書的意義在于,把博物館中常見的普通的文物,放到過去的時空中,把它放到活的歷史關系中,用這樣一種觀念,讓讀者看到了每一種物品背后的生產(chǎn)消費機制對人類歷史的推動作用。這就像給我們戴上了3D眼鏡,看到的是升維的、立體化的歷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