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萍 青木·鹿文
美國也開始擔心“傳統(tǒng)文化”丟失?據(jù)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美國俄亥俄州于2018年底正式通過最新教育法案,將“失傳”多年的英文圓體書法重新納入初等教育必修課程。圓體字(手寫體)是英語國家最常見的手寫體,早年美國人曾將一筆飄逸的手書視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重要標尺。而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唱衰英文書寫技能的聲音愈發(fā)猛烈,甚至影響到美國相關教育政策的制定。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稱,俄亥俄州眾議院于2017年2月提交58號法案,擬指令州教育部門讓該州兒童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接觸書寫,到五年級結(jié)課時小學生應該能寫出一筆標準的英文圓體字。這部法案于2018年12月在俄亥俄州參議院獲批,州長卡西奇于當月19日正式簽署。
《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如果時間倒退20年,圓體字幾乎是每一個美國小學的必修課程。美國“e新聞”網(wǎng)站稱,在鍵盤尚未普及的年代,能寫出漂亮的英文手書是區(qū)分“有文化”和“沒文化”重要標桿,而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流行,這門技能逐漸成為“失傳的藝術”。在美國輿論界,唱衰手寫體的聲音不絕于耳,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包括“練字純屬浪費時間”“有工夫不如學習編程”。美國《華盛頓郵報》早在2013年就“警告”稱,“英文書寫教學正在從公立學校逐漸消失”,而究其原因,可能正是美國的教育大綱、被42個州所采納的“共同核心課程標準”從2010年起就不再對圓體書法教學做出硬性規(guī)定。
雖然大趨勢并不樂觀,但美國加利福尼亞、馬薩諸塞和堪薩斯等7個州多年前各自通過地方立法渠道,捍衛(wèi)著英文手寫體“最后的尊嚴”?!痘娇茖W箴言報》稱,到了2016年,美國學生的書寫問題開始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為書寫技能專門立法的州達到14個,其他州雖未做出統(tǒng)一規(guī)定,但地方上也開始大力倡導學生練出一筆好字。
在專家看來,練習英文手寫體對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大有裨益。加拿大2012年曾專門對一批低年級學生進行過研究,發(fā)現(xiàn)練習手寫體的學生在學業(yè)上比只學印刷體的孩子更為出色。媒體認為,即便書寫能力的重要性已不比從前,但應用性仍然十分突出:比如,包括美國“高考”SAT在內(nèi)的諸多標準化考試仍然需要手寫答卷,工整流利的書寫能力絕對是加分項;此外,簽署支票或重要文件更是格外需要優(yōu)秀的書寫技能──媒體提醒,如果不會寫連筆字,個人簽名很容易被人模仿、偽造。
能否培養(yǎng)孩子寫一手漂亮的好字,成為不少國家在科技時代的一大擔憂。書法在年輕的美國都被如此重視,在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日本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在日本,不僅到處可見書法課外班,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在學校上正式的毛筆書法必修課。
《環(huán)球時報》記者曾經(jīng)在日本千葉縣探訪過一堂小學生的書法課。老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筆墨工具,老師先講解示范,再讓學生臨摹。一堂課下來,學生可以輕松完成一幅作品。一般來說,日本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有書寫課,每周一堂課,書寫工具從低年級的鉛筆等硬筆,逐漸換成高年級的毛筆。
除學校以外,日本幾乎所有的居民區(qū)都可以找到一家書法教室,一般一周一次課,每次一小時,價格最低5千日元,不分老幼,都可以參加。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家長送到書法教室學習。不過,也有日本家長對是否應如此花時間讓孩子學書法感到內(nèi)心矛盾。一位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日本母親表示,除了書法課外,孩子還有很多其他課外班,感覺時間不夠用,所以她也常常到處詢問,只在學校上書法課能否讓孩子學好。這樣的煩惱也反映出日本當代書法課所面臨的問題。
幾年前,德國《圖片報》曾推出手寫頭版,警告現(xiàn)在青少年越來越不會手寫字。這種長達5000年歷史的文化正在漸漸死亡,原因是電腦和智能手機幾乎普及到每一個家庭。從2016年起,芬蘭小學不再強制教授草體,瑞士兒童也只需學習基本字體。德國漢堡州從2011年開始也不再強制教授手寫體。
不過,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仍明確要求保留草書字體,教育研究者認為,只有通過流暢不間斷的特殊書寫運動,才能正確開發(fā)特定的思維能力。德國教師協(xié)會尤塞弗·克勞斯表示,現(xiàn)在孩子手寫字能力的退化,其實就是學校對傳統(tǒng)教學──聽、說、讀、寫的不重視。為此,德國大多數(shù)州明文規(guī)定,要求學校減少選擇題,保留各種聽寫題,此外還特別設置手寫練習課程。
從大教育的范圍來看,德國學校也特別突出“傳統(tǒng)”。比如,不少德國學校在課程表上增設“人際交往和行為禮儀”課程,學生從最基本的禮儀知識學起,如見面相互問候、學會說對不起、謝謝等??藙谒贡硎?,“傳統(tǒng)”教學和教育不僅可以保留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
(摘自《環(huán)球時報》2019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