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
【摘 要】:目的:探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處理,歸納其臨床方法及運用效果。方法: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尋找靜脈通道,展開全方位監(jiān)測,進行全身麻醉誘導,迅速展開氣管插管;在術中持續(xù)麻醉效果,且需完成抗休克;在術后需將患者送至ICU展開繼續(xù)抗休克診治。結果:在選取的20例患者中,其中有17例在手術完成后得以好轉,送至ICU繼續(xù)進行抗休克診療;有3例患者病情加重,在術后幾小時病逝。結論:感染性休克手術通常均采用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在對患者展開麻醉時需擇取對體內循環(huán)抑制作用輕微的藥物,在手術前、后需嚴格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指標,有效的開展抗休克診治。
【關鍵詞】:感染性休克;麻醉護理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2
感染性休克主要是因感染引發(fā)有效的循環(huán)容量匱乏及組織器官的微循環(huán)注入迅速誘發(fā)的一種急性循環(huán)能力衰退綜合癥。如不及時的進行手術治療,很容易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采取有效的麻醉處理措施是保證手術順利的關鍵所在。本文對選取的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析感染性休克患者麻醉處理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在38-77歲?;颊叩牟“Y分別為壞疽性闌尾炎5例、化膿性膽管炎4例、壞死性胰腺炎4例、胃穿孔后并發(fā)感染3例、腸穿孔后引發(fā)的并發(fā)感染2例、肝膿腫1例、嵌頓疝合并腹膜炎1例。20例患者病情均極為嚴重,主要癥狀有呼吸淺快、反應遲鈍、低氧血癥、低血壓、心動過速、彌漫性腹膜炎、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絮亂等,均為感染性休克的癥狀。
1.2 麻醉處理 在手術前,為患者打開靜脈以補充適量的血容量,借助有創(chuàng)監(jiān)測動脈壓與心中靜脈壓,同時運行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無創(chuàng)血壓、體溫、呼吸、中心靜脈壓、尿量監(jiān)測、血氣觀察;通過靜脈注入依托咪酯0.2-0.3mg/kg或1-2mg/kg的丙泊酚或0.01-0.02mg/kg的咪達銼倫、0.1mg/kg的維庫溴銨或1-3g/kg的芬太尼銨對患者展開全麻誘導,迅速運用氣管插管。
手術過程中,連續(xù)采用維庫溴銨、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與芬太尼等幫助患者維持麻醉,且按照患者的生命體征實際情況擇取合理的用量。手術的整個過程需同步展開抗休克,確切有效的采用足量的抗生素。同時,按照監(jiān)測的結果適量補充林格氏液及羥乙基淀粉、血小板或全血等。在擴容時,密切關注患者的中心靜脈壓及尿量,從而避免患者出現(xiàn)水腫及時補救,如平均動脈壓低于60mmHg(1mmHg=0.133kPa),需采用10-30ug去甲腎上腺素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并能重復多次注入;若效果不明顯,可注射4-10ug/kg·min/0.01-0.5ug/kg·min的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0.01-0.5ug/kg·min的多巴胺;按照血氣觀察結果調節(jié)酸堿及電解質的平衡。合理有效地借助氯化鉀與碳酸氫鈉;若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可為其采用0.5-5ug/kg·min的硝酸甘油微泵輸入。若在為患者實施呼吸管理中出現(xiàn)低氧血癥,便能夠借助呼氣末正壓(PEEP)展開診治,穩(wěn)定小潮氣量(4-6ml/kg以下)及最佳PEEP通氣,避免患者發(fā)生的肺損傷及肺泡嚴重膨脹,從而為防止患者肺萎縮,以降低肺內分流及增強氧合功能作用。若患者的體溫較高,可采用冰袋、冰帽或冷水沖洗、酒精擦浴等措施達到降溫的目的。
此外,可定量采用地塞米松與氫化可的松等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患者的心肌收縮力,改善體內微循環(huán)。在手術結束后需將患者送至ICU繼續(xù)接受抗休克護理。
2 結果
在隨機選取的20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在手術完成后,全部的監(jiān)測指標得到明顯好轉,其血壓得以回升,心率逐漸減慢,酸堿及電解質的平衡指標也相對穩(wěn)定?;颊咴谧灾骱粑^程中出現(xiàn)低流量的吸氧及氧飽度在92%以上,便送至ICU繼續(xù)展開抗休克護理;有3例患者通過手術治療,治療無效且病情逐漸加重至死亡。
3 討論
在進行感染性休克手術過程中,通常采用氣管插管對其全身展開麻醉,此方法有助于呼吸管理,而椎管內的麻醉藥可減弱靜脈回流與降低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在心臟前、后負荷明顯降低致使低血壓出現(xiàn),因此,這種藥物在醫(yī)療中歸入禁忌。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通常均極為復雜且變化較迅速。為保障醫(yī)護人員對患者在術中的病理、生理變化進行整體精準分析,需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在常規(guī)驗測的指標中包括有心電圖、無創(chuàng)血壓、體溫、呼吸、中心靜脈壓、血氧飽和度與尿量及血氣分析等。按照血氣分析的結果有序調節(jié)機械通氣中得出的各項參數(shù),及時修正電解質絮亂、酸堿失衡及貧血,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各項參數(shù)接近于常規(guī)的生理水平,進而幫助患者快速有效恢復。給感染性休克患者進行麻醉時,需擇取對循環(huán)影響較小的麻醉藥物,如芬太尼、地西泮、氯胺酮、羥丁酸鈉及維庫溴銨等,各類麻醉藥物均需借助最小劑量以發(fā)揮最合適的麻醉效果。
感染性休克聯(lián)合輕度的代謝性酸中毒時,采用合理有效地擴容診治后便可康復。但感染性休克及重度的代謝性酸中毒時,需按照患者的血氣分析結果,借助5%的碳酸氫鈉調整。而控制感染,分為清除感染灶及使用抗生素。擇取抗生素時應預測出可能存在的感染源及病原體與抗生素自身的敏感性,運用針對性較強的抗生素進行麻醉,必要情況下可借助聯(lián)合用藥方案。大量的人體與動物實驗顯示,及時補充血容量作為保障感染性休克順利診療的首要條件。其擴容主要借助林格氏液,同時采用羥乙基淀粉與新鮮冰凍血漿、全血或血小板。若純粹的補充血容量無法改變血流的動力學絮亂,便需運用血管活性藥物促進循環(huán)。血管活性藥物是為了改善患者體內的組織血流灌注,從而最大程度上保障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身體健康,提高治愈率及存活率。
參考文獻
李媛媛.感染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驟停的搶救及護理體會[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10,22(71):66-67.
張翠娟,馬素萍.創(chuàng)傷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8,10(7):389.
陳素娟.感染性休克的搶救及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23(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