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吉 王寶升
摘要: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黃梅桃花類別眾多,方巾是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代表性女紅制品。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黃梅挑花文化逐漸消失,特別是當?shù)赜杏锰艋ㄎ锲冯S葬的習俗,珍貴的挑花制品日漸稀少,對瀕危的傳統(tǒng)挑花作品進行及時搜集并進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通過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收集113幅挑花方巾圖片,樣本中大部分方巾為傳統(tǒng)風格,少部分為現(xiàn)代風格,從造型結構、色彩運用和題材寓意三方面對典型樣本方巾圖案進行深入解析,明確其作為民俗藝術與所在地域文化的密切關聯(lián)。研究方巾圖案對于把握本真的黃梅挑花文化,以及實現(xiàn)其當代傳承和價值轉換提供借鑒。
關鍵詞:黃梅挑花:方巾圖案;民俗藝術;女紅;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35.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7003( 2019) 09-0084-07
引用頁碼:091203
黃梅挑花是中國第一批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女紅技藝,主要集中在湖北省黃梅縣蔡山、新開、孔垅三個長江邊緣的鄉(xiāng)鎮(zhèn),該區(qū)域也是吳楚、南北文化聚集交匯之處,文化的融合造就了黃梅挑花藝術表現(xiàn)的多樣性。黃梅挑花起源于宋末元初,發(fā)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距今有800余年的歷史[1]。挑花制品有近40種,大至被面、門簾、床單等家居用品,小至香袋、鞋墊,以婦女兒童的日常生活穿戴用品為多數(shù),還有少部分男性所需的挑花制品,如褡褳、腰帶、煙袋等。在種類繁多的挑花制品中,方巾的應用最為普遍,也是本文的研究對象。方巾也叫頭巾,尺寸一般“兩尺見方”(邊長60 -70 cm),使用者以女性為主,主要用于走親訪友或干活遮陽揩汗,也可用于女性給男性配送盒飯的包裝或者出門遠行的行李包裹等。筆者深入走訪當?shù)靥艋▊魅?、挑花研究學者和收藏者,以及地方政府文化機關、文博單位等,收集到228幅挑花制品圖片,其中包括113幅方巾圖片。本文從圖案造型結構、色彩運用和題材寓意三個方面,對黃梅挑花方巾(陶培峰收藏)進行分析。
1 方巾圖案的造型結構
一條完整的黃梅挑花方巾主要由團花、邊花、角花、填花和花邊五個元素構成,如圖1、圖2所示。五個元素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在一條方巾中,但一般至少包括團花、邊花、花邊這三個元素,有些方巾中還會出現(xiàn)散花、盆花等其他花型元素。
1.1 團花
團花是方巾圖案中細節(jié)最豐富、面積最大的區(qū)域,位于整個方巾的中心,因此團花也有中心花或主花之稱,方巾的命名均是以團花來命名。團花造型多樣,多數(shù)呈圓形或橢圓形,少數(shù)呈方形,常用旋轉式、向心式、放射式、對角式等結構,形成圓中見方、方中見圓、方中見方及方圓相互嵌套的布局。團花圖案有近40類,本文研究樣本團花圖案有17類,如圖3所示。數(shù)量最多的為“福壽雙桃”類方巾,如圖4所示,占研究樣本的31%。圖4中的團花是典型的“方中見方”結構,圖案最外側上下左右為“佛手”和“桃子”兩兩搭配組合,團花最里側是蓮花,“佛手”諧音為“福壽”,因此得名“福壽雙桃”,寓意福壽雙全,祈福老人身體安康。
1.2 邊花
邊花是僅次于團花的第二大方巾圖案構成要素,位于團花的四周,以上下和左右對稱的形式出現(xiàn)。邊花題材比較固定,與花邊同側的邊花上下多為人物故事,左右多為動植物,此類方巾占研究樣本的84%,這些人物故事一般為“七仙女…‘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等。其主要原因是湖北黃梅是戲曲之鄉(xiāng),挑花繡娘長年累月受戲曲文化影響。為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所感所思,一般的圖案構成方法已不能完全表達作者內(nèi)心對美的感受,于是就根據(jù)個人的體驗和感情,創(chuàng)造了這種情節(jié)性的圖案形式[2]。也有四邊均為動植物紋樣的方巾,極少數(shù)四邊均為人物故事。動植物邊花在方巾中一般都呈上下或左右對稱的關系,但人物故事邊花在方巾中不講究對稱。挑花繡娘在保證人物情節(jié)圓滿的基礎上,會根據(jù)個人喜好增減人物個數(shù)和人物造型針數(shù),尤其是“迎親圖”“狀元游街”等這類人數(shù)比較多的邊花,因此不同方巾的人物造型和人物個數(shù)不盡相同。
1.3 角花
方巾角花多呈三角形,是一種脫離團花、邊花單獨存在的角隅紋樣,但它與團花在內(nèi)容主題上存在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筆者收集的一條“鳳穿牡丹”系列的方巾(圖5),在方巾四角均被繡娘挑上了“雙喜”的角花,寓意男女雙方喜結連理,與象征夫妻恩愛“鳳穿牡丹”的團花相互呼應。同時,角花在方巾中結構多樣,有對角相同、花邊同側相同,也有四角相同或各異,多數(shù)為向心狀,極少數(shù)為離心狀。挑花繡娘在方巾制作中對角花的使用并不頻繁,在筆者收集的方巾中,含有角花的方巾只有6幅,僅占研究樣本的5%。
1.4 填花
填花主要位于方巾空白多余的空間位置,但一定處于角花之內(nèi)。為了讓方巾視覺效果更加飽滿,繡娘經(jīng)常會在填花區(qū)域挑上自己的姓名或一些美好祝愿,如“富貴長春”“長生不老”“琴棋書畫”等。
1.5 花邊
花邊位于團花的上下端,其主要功能是將方巾邊緣粗糙線腳固定鎖好,也稱“鎖邊”,既使方巾邊緣看起來整齊美觀,又解決了布料裁剪后邊緣粗糙的問題。
方巾圖案在造型上有平面化和幾何寫意化等特點。首先,黃梅挑花的布料載體決定了圖案平面化的特征。挑花繡娘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將立體空間事物轉化為平面二維圖形,例如“打骨牌”方巾(圖6),繡娘將四人打骨牌的游戲場面進行解構重組,不僅生動地還原了骨牌游戲的場景,而且體現(xiàn)了當?shù)厝嗣駣蕵沸蓍e文化。其次,黃梅挑花的針法工藝決定了其圖案具有幾何寫意的特征。黃梅挑花正面的基本圖案元素呈“十”字,反面呈“一”字,也有正反面均為“十”字的雙面挑,這與目前當?shù)厥⑿械谋趁骐s亂無章、呈現(xiàn)寫實風格的十字繡有很大區(qū)別。基本“十”字單元紋樣的組合排列就必然形成一種抽象、幾何的寫意風格,比起其他寫實的平面民俗藝術更具當代生命力與轉化力。
2 方巾圖案的色彩運用
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黃梅挑花方巾的功能和題材都在發(fā)生轉變。傳統(tǒng)挑花方巾是當?shù)嘏宰越o自足的生活實用品,目前這一功能已基本喪失,逐漸衍變成產(chǎn)用分離的收藏品、工藝禮品、裝飾品或宗教場所用品。在題材上出現(xiàn)了能夠滿足當代社會精神需求的佛教元素,如圖11、圖12展示的壁掛雖然與傳統(tǒng)方巾尺寸大體相當,但在功能和題材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佛教題材的當代流行,一方面是由于黃梅挑花藝術地處佛教圣地黃梅,深受其禪宗文化影響,另一方面也跟社會大轉型時代精神信仰缺失的民眾希望通過物化的宗教元素承載自己的精神寄托不無關聯(lián)。
4 結語
黃梅挑花方巾圖案的造型結構、色彩運用及題材寓意都體現(xiàn)了鮮明的地域特征和作為民俗藝術的典型特點,其圖案造型構成嚴謹飽滿,不同布局分區(qū)的題材選擇也形成固定程式。圖案色彩豐富多樣,注重冷暖搭配、深淺對比,在用色順序和偏好上都有可遵循的原則,同時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響。圖案題材寓意體現(xiàn)了普通民眾美好的精神訴求和時代風貌,同時題材內(nèi)容的表達上又有民俗藝術的純粹質(zhì)樸和不拘一格。在當今社會大轉型時代,黃梅挑花在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功用方面都發(fā)生了演變,這種客觀現(xiàn)象的好壞、優(yōu)劣值得持續(xù)探討關注。本文對于傳統(tǒng)黃梅挑花方巾圖案的深入研究,對于正確把握瀕臨滅絕的黃梅挑花技藝精髓、通過設計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其當代傳承發(fā)展和價值轉換也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潘百佳.湖北最美:黃梅挑花[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
PAN Baijia. The Most Beautiful Huangmei Cross: Stitch inHubei Province[M]. Wuhan: Hubei Fine Arts Press,2016.
[2]張宜書.黃梅挑花藝術特色分析[J].裝飾,2004(5):61.
ZHANG Yishu. Analysis of artistic feature of crossstitchedyellow plum pattem[J].ZHUANGSHI, 2004(5):61.
[3]劉暢,黃梅挑花圖案的藝術特征標注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7.
LIU Chang.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nnotation of HuangmeiCross-Stitch Pattem and Its Application Label[ D]. Wuha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2017.
[4]田云飛.“楚人尚赤”背后的楚藝術色彩觀[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4-127.
TIAN Yunfei. The View of Chu Art Color Behind“ChuPeople Stick to Chi" [ 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Technology Press, 2012: 124-127.
[5]趙靜.黃梅挑花藝術特色解析[J].絲綢,2014,51(1):70-74.
ZHAO Jing. The analysis o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Huangmei cross-stitch[J].Journal of Silk, 2014, 51(1):70-74.
[6]陳志杰,盧川.黃梅挑花的楚文化意蘊[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1):70-74.
CHEN Zhijie, LU Chuan. Chu culture connotation inHuangmei cross-stitch work [J]. JoLunal of YunyangTeachers College, 2012(1):70-74.
[7]黃梅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黃梅挑花[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8.
Huangmei Coum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Center. The First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uangmei Cross-Stitch[M]. Wuhan: Changjiang Press,2008.
[8]徐靜沂,詹樂.淺析楚文化:楚人獨特的崇鳳心理和信仰特征[J].文藝生活,2012(6):224.
XU Jingyi, ZHAN Le.A brief analysis of chu culture: theunique psychological and belie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upeople in respect of phoenix[J]. Literature Life,2012(6):224.
[9]張國清.龍圖騰崇拜與中華民族的融合[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1):58-60.
ZHANG Guoqing. Dragon totemism&harmony of Chinesepeoples [J].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2005(1):58-60.
[10]方園.論湖北黃梅挑花藝術[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2-5.
FANG Yuan. Hubei Huangmei cross-stitch an theory[J].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