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澤
一
青春期的叛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jīng)歷過??墒俏覀冊诋?dāng)上家長之后,卻往往無法理解自己孩子的叛逆,想著法地要矯正孩子的偏頗行為,想讓他順著我們指引的路走??上?,這樣做不僅無效,還會讓孩子更加叛逆。其實,叛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個人到了青春期,都會有叛逆的傾向。這對個人的成長來說,是暫時的。只有經(jīng)過了這暫時的痛苦,孩子才會慢慢成熟,從而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心。
我曾讀過一篇題為《少年》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剛滿17歲的孩子雖還稚氣,但壯碩的身體已儼然是個大人。母親只及他的肩頭,父親也開始對他仰視,而叛逆成為他和父母溝通的唯一方式。終于有一天,父親和少年做了一次傾心交談,父親詢問少年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說:“我已經(jīng)長大,不再是你們操控的棋子,我需要自己的生活,我想尋找真正的自我?!?/p>
父親嘆了一口氣:“你打算怎么尋找?”
“一個行囊,一個指南針,我要離開你們……”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媽媽在這里等你的好消息?!备赣H給了少年500元錢。少年從此離家,開始了尋找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離家很遠(yuǎn)的一個都市,那里沒有父母煩心的嘮叨,當(dāng)然也沒有父母片刻不離的關(guān)懷。
在光怪陸離的都市,500元錢像一杯水倒進(jìn)了沙漠,很快就沒了??粗砂T的錢包,少年想到了放棄,但一想到回家可能會受到嘲笑,他便把淚水吞進(jìn)了肚里,咬牙堅持著。
城市確實華麗,但他很難融入。他與這個城市的繁華、喧鬧無關(guān)。為了生存,這個在家連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開始去小店打工。勞累一天,只為擁有一頓熱飯和一個遮蔽風(fēng)雨的住所——這些他曾唾手可得而又毫不珍惜的東西。
春去冬來,一年很快要過去了。少年在飯店刷過盤子,在公司做過保安,在酒店當(dāng)過門童,還在夜市擺過小攤……少年的手在生活的奔波中漸漸長了老繭,少年的心隨著日出日落,也漸漸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父母對自己的愛。
終于,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少年撥通了那個爛熟于心的電話號碼。電話線的那端,是父親激動的聲音和母親喜悅的啜泣……
父親說,如果你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回來吧。
掛斷電話的一剎那,少年淚流滿面。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車。行囊中,多了兩件買給爸媽的內(nèi)衣,包得樸素而結(jié)實。這是一個已經(jīng)懂事的兒子,用自己的勞動所得為父母買的新年禮物。
故事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但少年的成長仍在繼續(xù),這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短暫,卻關(guān)鍵。從叛逆到理解,只有跨過了這一步,孩子才真正長大了。
二
為什么要叛逆?因為孩子渴望被認(rèn)同,渴望通過叛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長大,不再是小孩子了,他有自己存在的巨大價值。
當(dāng)?shù)搅艘欢ǖ哪挲g,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芽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這時,家長一定要結(jié)合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支持、肯定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選擇放手和相信孩子。
很多家長都愿意承認(rèn)叛逆是人生的必經(jīng)過程,就像毛毛蟲不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一樣。然而,當(dāng)自己孩子有了叛逆行為時,多數(shù)家長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同情它的掙扎,期待它的蛻變,反而覺得萬分苦惱,生怕這種叛逆打破了自己的權(quán)威,打破了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于是就有了“面對叛逆的孩子怎么辦”的苦惱。
其實,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對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與心理的巨大變化外,還有周圍成人強加給他的各種限制。從前,他沒有意識到這種束縛與限制,或者意識到了無力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看見了世界,一個新的自我開始躍躍欲試。然而,成人的限制似乎堅不可摧,牢不可破,孩子積攢的力量還不足以掙脫束縛,這時他承受著蛻變之苦,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于是有了種種叛逆的行為,目的只是一個,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
我們指責(zé)孩子叛逆的同時,其實也恰恰暴露了這叛逆的根源——過度呵護(hù)所演變的壓制。正是這種看似善意的束縛,讓孩子難以成長。所以,家長在指責(zé)孩子不聽話的同時應(yīng)該反省自己,是不是束縛了孩子,是不是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空間,是不是沒有完全理解孩子。
叛逆不是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而不是讓他遠(yuǎn)離家庭、逃離父母。怎樣做到這一點?那就是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幫助孩子。
三
家有青春期孩子,許多父母都感到頭大。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聽父母的,有時甚至頂撞父母,做出種種讓父母無法接受,又氣又惱的事情。
當(dāng)這個階段來臨時,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迫使孩子聽話,那十有八九會失敗,同時孩子的叛逆心理會更強。強權(quán)解決不了問題,也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之心。家長只有對孩子報以關(guān)心、理解的態(tài)度,找到問題的根源,才算是找到了開鎖的鑰匙。
面對叛逆的孩子,家長需要徹底放下架子。我有個朋友,在這方面堪稱楷模。她有個女兒,她和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朋友”?!拔乙恢庇X得,女兒和我是平等的,我們相互信任,經(jīng)常交流。”她說,“女兒從小到大,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都會告訴我,包括學(xué)習(xí)和同學(xué)交往,甚至連男生追求她,她都會給我說?!?/p>
有時她和女兒之間也會因意見不同而爭執(zhí),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對,她會主動向女兒承認(rèn)錯誤。而女兒提出什么要求,她從來不會不加思索地拒絕。即使是非?;闹嚨囊?,她也會慎重地考慮,把它當(dāng)作一回事地給予響應(yīng)與討論,并讓女兒表明看法。
不僅如此,她還在許多事情上征求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提的意見很糟糕,她也會認(rèn)真傾聽并與之討論。對女兒必要的要求,她會用“我希望……”或“我建議……”來表達(dá),至少在形式上給孩子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這位母親很睿智,她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除非在某些情況下孩子自動愿意充當(dāng)小孩,她對孩子表示永遠(yuǎn)的支持。孩子犯了錯誤,她更是給予改正的機會,并對其改正的態(tài)度抱以肯定與贊賞。
家庭教育中,我們必須以一個“人”對待另一個“人”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有這么一個故事,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父親說:“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另一個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guī)褪裁疵Γ俊闭l知,結(jié)果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里走出去,還和孩子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沖突。而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原因是,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家里沒意思,不如早些搬出去;而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dāng)他提出要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阻止,反而問他是否需要幫忙,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在家也很好,于是決定不搬出去了。
其實,當(dāng)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令人擔(dān)憂呢!但是要了解這一點,就要舍得放下父母“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暫時脫離父母的角色,以一個“人”的態(tài)度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扎。
也許有人擔(dān)心,這樣做會不會是放縱,會不會讓孩子為所欲為?其實,一點都不必?fù)?dān)心,真正的制約不需要強權(quán)和威嚴(yán)。有時,一個關(guān)心的問候、一句溫暖的話語,反而會使孩子愿意主動接受你的約束。
孩子在長大,需要他人的認(rèn)同,他的很多觀念正在形成,極容易受到周圍的影響??上?,許多父母渴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便不管不顧地使用高壓手段,其結(jié)果不只是引起了孩子的叛逆,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拱手讓人,讓其他不良影響有機可乘,而孩子,就在父母的不理解中漸行漸遠(yuǎn)了。
所以,面對叛逆的孩子,家長需要認(rèn)清事實:叛逆,不是誰背叛了誰,誰挑戰(zhàn)了誰,而是一個剛剛長大的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了我們而已。我們當(dāng)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大可不必。如果,孩子走的方向正確,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身份祝福他;如果孩子誤入歧途,我們就應(yīng)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起找到正確的方向,然后再度離開。
暫時放下父母的架子,我們并不會失去什么,也不必感到失落,因為我們孕育的生命,終將遠(yuǎn)離我們,獨立生活。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