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君 李麗敏
【摘 要】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以畫家高更為原型,記敘了證券所職員斯特里克蘭德在不惑之年后沖破道德枷鎖,追逐理想,罔顧家人朋友的故事。離世前,他命人將絕世佳作付之一炬,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理想和現(xiàn)實矛盾的討論,卑微的活與英勇的死的抉擇的深思。
【關(guān)鍵詞】斯克里特蘭德;抉擇;靈魂與現(xiàn)實
中圖分類號:I106.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242-01
塞林格曾說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志是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的人則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微地活著。斯特里克蘭德自然是前者。他那被藝術(shù)侵占的靈魂,容不得任何人性的雜念,火熱而痛苦地追尋著凡夫俗子無法理解且難以訴諸筆墨的神圣指引。毛姆將生活的不同維度:激烈與平淡,崇高理想與腳下雞毛蒜皮的碰撞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把斯特里克蘭德三個人生境況下的抉擇合盤托出,為我們在安逸的歡樂和危險的遠洋中做出自己的選擇提供參考。
一、靈魂的夜里追逐星星之火
年少時放棄繪畫選擇經(jīng)商,中年成為證券經(jīng)紀人躍居中產(chǎn)階級。他本人沉默寡言,普通平庸是最大的優(yōu)點。生活在社會有機體中,又跳不出體制的窠臼,像身體里的細胞,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只要是健康正常的細胞,都會被巨大的總體吞沒而顯現(xiàn)不出來。人是激情的產(chǎn)物,卻要為責任與義務(wù)過完這一生。當新鮮感褪去,生活被工作、交際淹沒,個體的孤獨浸匿在靈魂與體魄中,長夜漆黑又漫長無邊?!八磺艚阼F塔里,只能通過各種符號和同類交流,可是這些符號沒有公認的標準,所以它們的意義是模糊而不確定的。人們齊肩并進卻又形同陌路?!倍鄶?shù)人都在平靜地過著絕望的生活,臉上的面具早已融入靈魂。少有的驚醒者如斯特里克蘭德,厭倦了行尸走肉的安逸,對畫畫的渴望逐漸在心中萌芽。星星之火像月亮的引力牽引潮汐,讓他決心與滿地的六便士一刀兩斷。
二、潛心藝術(shù)的路上摒棄人欲
四十歲的斯克里特蘭德,拋棄了一切,在巴黎開始了身無分文的藝術(shù)生活。而在遙遠的世俗猜想中,他卻是和茶館女孩私奔到巴黎的負心漢。被藝術(shù)侵占的靈魂無暇顧及道德約束,其中深埋的創(chuàng)作本能像腫瘤在活體器官中蔓延那樣頑固,最終控制了他。
在巴黎漂泊的日子里,施特略夫囑托妻子照料他。朝夕相處使人妻醉心于他。可女人只能是靈魂的勇氣衰竭時軟弱暫時的棲息地,卻不是他跋涉終生朝圣的神廟。“我無法征服我的欲望,但我憎恨它,它囚禁了我的靈性?!甭泱w畫像完成后,她深知自己已沒有任何作用。被一個沒有人性的人激怒到無原則的讓步,她痛恨自己的脆弱,義無反顧地走向了自我毀滅。他卻始終像個局外人。自私且偏執(zhí)是人類將自己的精神向一個方向集中轉(zhuǎn)變時必然出現(xiàn)的畸形人性,也是忘我犧牲必然背負的重擔。
對于舒適享樂,他完全無視,對于物質(zhì),他毫無概念?;钤谛鷩痰陌屠?,他比底比斯沙漠的隱士更孤獨。全心全意追逐著目標,幾近偏執(zhí),甘愿犧牲自己,也不憚于犧牲別人。
三、塔希提上靈魂的狂歡
對外部環(huán)境始終不滿意的他去了塔希提。同土著女孩結(jié)合,遠離現(xiàn)代社會的原始生活,激發(fā)了他的靈感。靈魂與激情狂歡,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然后他用熊熊火焰驕傲又輕蔑地毀了它。當一個人的思想強大到足以凌駕時間和空間的時候,這一世過得清明與否就不重要了。
有些人被命運投遞在特定的環(huán)境,總對某個不知在何處的家鄉(xiāng)念念不忘。他們是生身之地的過客,視親友如陌路。疏離感,及其產(chǎn)生的尋根意識賦予他們勇氣遠走高飛。擄獲他的是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他不得安寧,不斷被催促,永遠在朝圣路上。體內(nèi)的魔鬼——與生俱來的欲望又是那么冷酷無情。博弈中飽受折磨的靈魂最終選擇了去人欲,求理想,英勇地死去。
他是神話的存在。少年時感知到的藝術(shù)召喚一旦錯過,中年便易陷入迷茫,可到那時拋棄一切重新開始不可謂不難。于是人們自甘墮入定式生活,自覺建立起群體層次意識來維系浮夸虛無的身份外殼,偽裝在面具下進行簡單的社交行為以逃脫孤獨的啃噬。孤獨植根于內(nèi)心的荒蕪,助推他尋找精神家園。他向往陡峭險峻和暗流洶涌,試圖描繪混沌宇宙。心有余而力不足使靈魂非常痛苦,掙扎著想要得以呈現(xiàn)。
他不知妥協(xié)忍讓,一條道走到黑。鐘擺甩過去又擺回來,不變的是他雖可惡卻也偉大。美是種玄妙而奇異的東西,只有靈魂飽受折磨的藝術(shù)家才能將其提煉。要認識它,也必須重復那痛苦。痛苦也好,激情也罷,都是他一開始的選擇,從毅然決然那一刻起,一切都已注定。
“難道做想做的事,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環(huán)境里,讓內(nèi)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難道年入上萬英鎊、娶得如花美眷就是成功?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你認為你該對社會做出什么貢獻,該對自己有什么要求。”毛姆把不同的選擇提供給我們,沒有主觀傾向,尊重每個人的決定。循規(guī)蹈矩未嘗不是幸福,只是他選擇了英勇死去。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
參考文獻:
[1]李迎霞.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人性主題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2015.
[2]顧弘.理想和現(xiàn)實的沖突——解讀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的主題[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2).
[3](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傅惟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