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兩年前,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下屬機構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發(fā)現了使用手機和癌癥的潛在關聯。報告稱,大鼠接收的輻射越多,患某種腫瘤的幾率越高。但隨后有專家稱,很難把大鼠的實驗結論簡單地轉移到人類身上。手機是否致癌的爭論一直存在,但直到今天仍沒有結果。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嘉娜?威特博士認為,“很難得出肯定的答案或證明。”
除手機以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高鐵、電腦、電視、微波爐、電磁爐、電熱毯、復印機、打字機等電子產品和人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毋庸諱言,電子產品都存在不同強度的電磁、電離輻射,人們因而也經常暴露在電子輻射之中。
那么,這些電子產品的輻射究竟有多大?對人體會不會造成傷害?會不會導致癌癥發(fā)生?會不會影響胎兒發(fā)育?電信信號發(fā)射基站附近輻射量更大嗎?下面就做些分析和解答。
據專家介紹,輻射是指能量在空間傳播的過程,是指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如阿爾法粒子、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擴散。任何溫度高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所以,我們的世界里充滿了輻射。在日常生活中,輻射可分為兩種:一是生活環(huán)境中天然存在的輻射,包括宇宙射線、地表的輻射線、人體內的輻射線等;二是人工產生的輻射,如地鐵輻射、手機輻射、電腦輻射、家電輻射以及醫(yī)用的放射線等。
人工產生的輻射也可分為兩種,即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中子輻射等。過強的電離輻射可能在人體內造成致畸、致癌、致突變,對人體危害很大,如人們熟知的核武器、中子彈等。但在和平年代里,人們能夠接觸到的幾率很低,無需、也沒必要過多地擔憂。
非電離輻射人們接觸的較多,包括紫外線、可見光;高鐵、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廣播電視等產生的磁場,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
有的時候,有人把“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混為一談,并因此而產生了不少認識誤區(qū),帶來不必要的擔憂及恐慌。應該說明的是,這兩者絕對不是一回事兒,不可混淆。
社會上有諸多關于輻射的傳言。有人說,手機上網會產生比平素多5—6萬倍的電磁波。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長期暴露在電磁波下,約有3%—5%的人會患上電磁波敏感癥。有專家提醒,電磁波與塑化劑都屬于2B級(致癌物等級)可能致癌物,應盡量遠離。
《中國公民環(huán)境與健康素養(yǎng)(試行)》第十九條指出,“日常生活中難以避免接觸輻射,但不用談‘核色變?!备哞F、手機、電視機、打印機、路由器等電磁輻射量都在國家安全限值標準以內,輻射的劑量符合安全標準,沒那么可怕,大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專家告訴我們,穿戴整齊走在明媚的陽光下,所受到的電磁波輻射能量強度是全身赤裸緊緊依偎著一部手機入睡時的60倍,所以手機產生的輻射微不足道。
還有不少人擔心醫(yī)院的物理檢查,如B超、X光、CT、磁共振成像等,擔憂產生的輻射對身體造成傷害。有人甚至說,“做一次X光檢查帶來的輻射劑量,相當于坐飛機飛行2萬公里?!闭娴娜绱藛??
下面就具體說說醫(yī)療輻射問題。B超是兩個維度的超聲信息,不含任何輻射;磁共振檢查不使用X射線,因此也沒有輻射。排除了這兩項,主要就剩下CT檢查了。
X光是穿透性很強的射線,只有人體接受的劑量和時間超出一定的值,才會對機體產生損害。CT檢查給病人帶來的X光照射劑量約在幾個毫希沃特(輻射劑量單位),這一劑量與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輻射量相當,沒什么大不了的。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患者可根據病情科學控制CT檢查的量,每年可不超過兩次。
醫(yī)學設備產生的輻射的風險系數都有嚴格規(guī)定和說明,都在安全范圍之內,不必過分擔心輻射過量。
機場、火車站、地鐵站以及一些要害部門如法院等,都設有安檢儀器。有的乘客還沒等行李包過完安檢儀器,就急著伸手去拿。有人認為這是很危險的—其內部輻射量很大。其實,這種說法有點夸張,X光安檢儀和醫(yī)用X射線診斷儀一樣,都是通過用X光照射獲得檢測物的內部圖像,但其輻射劑量要遠遠小于醫(yī)用X光。舉個夸張的例子,就是把人放進機場、火車站使用的X光安檢儀里,要掃描大約100次才能達到一次胸透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其影響微不足道。
現在家用電器越來越多,誰家都不止一件。那么,單個電器輻射不超標,多個電器在家中或者辦公室內同時使用,是否會造成輻射疊加、產生安全風險呢?
專家指出,輻射所衍生的能量取決于頻率的高低,頻率越高能量越大。目前使用的家用電器都是經過檢驗符合標準的,輻射量都較微弱;而且每件電器的輻射值也都不一樣,測量的總量不能簡單地疊加,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也不是這樣疊加的。目前還沒有任何研究認為同時使用不同家用電器或通訊器材所產生的電磁場會危害人體健康。
家用電器、醫(yī)療儀器不用擔心了,那么,一些大型設備如電信公司的信號發(fā)射基站、電力公司的變電站等,會不會有對健康有害的輻射呢?
按照國家規(guī)定,電信、電力設施建設必須執(zhí)行國家電磁環(huán)境控制標準,辦理環(huán)評手續(xù)。必須對電磁輻射狀況進行檢測,并向社會公布檢測結果。公民及其他組織對檢測結果有異議,可以向環(huán)保部門投訴。環(huán)保部門有責任對其進行檢測,并公布結果。
實際上,無線電基站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同樣屬于低能量的非電離輻射,對人體影響不大。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研究文獻顯示這類輻射對健康造成多大危害。我們不妨以香港為例,香港地域狹窄,人口稠密,建筑密集,高壓線纜、發(fā)射基站、變電站等設備不得不靠近居民住所運轉。但香港不僅沒有出現各種癌癥高發(fā)狀況,反而成為亞洲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
有人擔心高鐵輻射會對乘客和沿途居民健康造成影響,專家指出,高鐵的輻射屬于低頻電磁感應,最大輻射值低于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指導準則中的限定標準,乘客以及沿線居民在高鐵內外受到的輻射很小。
專家指出,包括電磁輻射在內的非電離輻射能量很低,不足以改變物質的化學物理性狀,對人體危害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我國有一部《電磁輻射防護規(guī)定》,只要實際測量得到的輻射強度在暴露限值范圍之內,就是安全的。
針對輻射有害的種種說法,商人們應時推出了防輻射化妝品、防輻射背心等等。還有,仙人球、龍舌蘭等植物也被認為是辦公室里的“防輻利器”。
專家指出,市面上各種防輻射產品大都沒什么科學依據,商家的很多說法荒謬,純粹是商業(yè)營銷噱頭。防輻射背心并不能防輻射,只有鉛服能阻隔輻射,但在辦公室以及家中使用笨重的鉛服顯然不合適。
其實,專家并不反對采取合理的防輻射措施,只是反對將輻射妖魔化。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電磁波對人體有多大的害處,但還是應該把電磁波降至較低水平。比如,使用手機時,可以用長線耳機;睡覺時不放在頭旁邊,這樣就可以降低輻射水平。使用其它家用電器,如微波爐等,距離其一米以外就相對安全。
編輯/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