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边@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文章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比如寫鳥的動作吧,小時候?qū)懽魑闹粫靡粋€“飛”字。后來背的詩多了,腦子里記住許多: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雁橫煙渚、鶯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寫鳥時,就很少用一個“飛”字搪塞了。可現(xiàn)在也常遇到這種情況,筆握在手里,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筆干得流不出墨一樣,其實是腦子里空得想不出恰當?shù)脑~。
強調(diào)記和背,絕對不是限制創(chuàng)造,文學的繼承性是很強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chuàng)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宋代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隋煬帝楊廣“寒鴉飛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的詩中變化而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詩詞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試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是裝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詞麗句,絕對不可能即席揮就那篇《滕王閣序》。高明的作家在熟讀前人文章的基礎(chǔ)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詞,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從司馬遷到韓愈、柳宗元,再而蘇軾、歐陽修,作家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創(chuàng)造、再學習、再創(chuàng)造。你看,人們現(xiàn)在不是多記住了秦觀、王勃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楊、庾前人的舊作嗎?這正說明文學在繼承中前進。我們應該多記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詩文,好去提高語文水平,到時也會壓倒秦觀、王勃。
智慧小語
我們要達到一般的閱讀、書寫水平,總得記住幾千個漢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yōu)美,就得記住許多精詞妙句;如要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就得記住許多體式、結(jié)構(gòu)。雖然記和背不能決定文章內(nèi)容的深淺、風格的高下,但記和背一定是寫作的基本功。當然,我們在多背的同時要加強對所記內(nèi)容的理解;在強調(diào)背誦的基礎(chǔ)上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