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石
“張常美,1982年生,山西省代縣人,地質(zhì)隊員,行走荒野,斷續(xù)分行斷續(xù)停。”多么有意思的簡介,讀罷,不免有所期待吧。
結(jié)識常美,不得不提一個群——末流詩群。在這個群里,大家都喜歡叫他“三三老師”,后來得知這個昵稱的由來,原來他還有“三世”、“人生如寄”等名,概乎如此吧,只是臆測。
他有一胞兄,名曰“二棍”是眾人皆知的。常美很多詩歌不在其兄之下,他的詩“內(nèi)斂、舒緩、靜美、深沉”。
人如其詩,常美不善言詞,不肆張揚,為人謙和。以至于王單單初見其兄弟倆調(diào)侃時說“三三”是繼二棍后,人類的“次生災難”,常美聽了只是羞澀地笑,笑容干凈而又老實。
在群里經(jīng)常得到常美的指導,受益匪淺。他常說,詩的開頭要平順點,自然進入,帶入讀者,甚至可以是拉家常,平順一點,好帶。他的指導可謂言淺意深,可是,我們卻屢犯不改,令三三老師哭笑不得。
有了開頭,接下來他講“打開”、“空間感”以及結(jié)尾如何提升等,尤其是講到敘事詩時,他形象地說,“敘事詩就像開閘放水,只有前面蓄勢足了,才有這個效果”。一語中的,深入淺出。
而且他還寫詩示范,每次貼詩都謙虛地說:“剛涂一首,請大家砍砍”。我對他說那個“涂”字記憶猶新,這次選的《捷徑》和《影子》就是那時他“涂”的作品。
三三老師是地質(zhì)隊員,行走過荒野,也遠行過非洲。在非洲工作之余,跨越時空,為大家講詩,至今令人難忘。
有時他不只是講詩,也講一些非洲的異域風情,比如“蝴蝶”一梗,由于他平時給人的感覺是不茍言笑的,所以他的笑話都“笑點很低”,就是這樣愈感親切,群眾老翁、烏鴉丁常常打趣于他。他畢竟是八零后,骨子里還是活潑而不乏激情的。
對于他的詩,已到一定境界,作為后學之輩,實不敢妄語。姑且借用一句話——
“他在詩中與現(xiàn)實短兵相接,與當代生存狀態(tài)持續(xù)地對話,和很多類似詩人不同,他并未一味地對峙,而是在反復的騰挪中,找到了屬于他自己最釋然的姿態(tài)?!?/p>
“整個冬天,母親都蜷縮在笸籮前/從石子里挑出更多的谷?!保ā堵L的冬天》)從石子中挑谷粒,詩句的悲戚,折射出詩人的品質(zhì),一顆悲憫之心躍然紙上。也許是詩人的品質(zhì),也許是詩人的處世哲學,讓他擁有了更多關注現(xiàn)實,關注當下的視角。
和他約稿時,他很爽快地說“都是自家兄弟”,聞之,不免淚濕青衫。好了,不再矯情,既然亦師亦友,惟愿三三老師多“涂”佳作。
東北有句話:鳥悄許個心愿,聊表謝意。可他卻有詩云:許新愿,是對故事的再一次反悔。
之于詩,我們都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