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文學中的聲音修辭

      2019-04-01 09:20陸濤
      中州學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聲音文學

      陸濤

      摘?要:從語言學或符號學的角度來考量,文學不僅是形象的藝術,也是聲音的藝術,形象與聲音共同構筑了文學的兩極。甚至可以說,聲音是文學的第一能指,而形象只是聲音(意義)的顯現(xiàn)。如果循著歷史的蹤跡進行追尋,各種文學樣式都具有聲音修辭的屬性。當前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則是視覺依然占統(tǒng)治地位,聽覺被視覺所放逐,無論在文學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是如此。為了文學的良性發(fā)展,在當前的語境之下,重新喚起人們對文學中聲音修辭的關注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文學;聲音;圖像修辭;聲音修辭

      中圖分類號:I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2-0147-06

      聲音與形象是人類進行信息傳播與接收的主要媒介,一個訴諸人的聽覺,一個訴諸人的視覺。聽覺與視覺成為人們接收外來信息的主要感官,但人們對這兩個感官的認識是不同的。古希臘時,亞里士多德等很多哲學家認為視覺在人的五官中處于優(yōu)先地位。而另一個事實是,人們關于聽覺的論述少之又少。其實,在印刷術興起之前,人們之間的交流主要依靠聲音。但吊詭的是,即使在前印刷文化時代,人們對聲音也很少提及①。印刷術出現(xiàn)后,聲音進一步被形象所遮蔽。在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觀念中,文學更多的是被看而不是聽。到了當代所謂的讀圖時代,形象(圖像)在文學中的地位更是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聲音則進一步被圖像所放逐,這在敘事文學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新世紀以來,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另一個屬性,即聲音。文學與聲音的關系日益得到一些學者的關注,本文試圖從這點入手來發(fā)現(xiàn)文學的聲音傳統(tǒng)以及文學中的聲音修辭②。

      一、文學的兩大屬性:形象與聲音

      一提到“文學”,人們總是把它和“形象”聯(lián)系起來。自從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萌生以來,文學研究者總是傾向于從“形象”這個角度來界定文學,如“文學是一門形象的藝術”等。早在19世紀的俄國現(xiàn)實主義文論那里,就堅持文學的形象觀念。別林斯基為了闡明文學的獨特屬性,明確提出了文學的“形象思維”概念,認為“詩歌是表現(xiàn)在形象中的思維”。后來,別林斯基進一步闡述了他的“形象思維”論:

      人們看到,藝術和科學不是同一件東西,卻沒有看到它們之間的差別根本不在內(nèi)容,而在處理特定內(nèi)容時所用的方法。哲學家通過三段論法說話,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然而他們說的都是同一件事。③

      這段話后來經(jīng)過蘇聯(lián)文論家的進一步闡釋并引入我國。從此,“文學形象論”被我國文論界奉為圭臬,成為文論界的主流話語,并引起文學研究者對形象的大討論,一些學者甚至提出“形象詩學”的概念。后來興起的“文學圖像論”更是把文學的形象屬性演繹得淋漓盡致,文學的形象屬性從幕后走向前臺。在美國圖像理論家米歇爾看來,文學的圖像化并不僅僅是圖像時代這個現(xiàn)實使然,更多的是對圖像的一種后符號學的再發(fā)現(xiàn)。④按照我們的理解,文學圖像論就是文學形象論的進一步演化,文學圖像由無形的語象再現(xiàn)為有形的圖像。在這種文學/圖像論的觀念下,進而生發(fā)出文學—圖像論⑤。無論是文學/圖像論還是文學—圖像論,本質(zhì)上都是強調(diào)文學的圖像(形象)屬性,這兩種觀念的共同點就是對聲音的進一步遮蔽。

      隨著當代圖像文化的進一步膨脹,圖像文化的霸權地位越來越明顯,文學試圖擺脫其控制。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了聲音在文學中的價值,并試圖用聲音來消弭圖像的霸權。這里對聲音的重視并不意味著用聲音來取代形象,而是讓人們認識到,無論形象還是聲音,都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不能失明,亦不能失聰。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論述文學的失聰是建立在文學具有聲音屬性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如果文學本身就是無聲的,那么討論文學是否失聰將會變得毫無意義。這里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文學中的聲音從何處來?其學理依據(jù)又在哪里?其實,古代的文學都是可以入曲的,詩詞歌賦莫不如此,這種抒情文學的音樂性早已被學界所認識,把文學與音樂結合起來論述的大有人在,如古代的詩樂舞“三位一體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關于敘事文學的音樂性或聲音屬性則很少有人論述。

      文學的媒介是語言(包括其書面形態(tài)的文字),語言文字是文學的最基本單位,因此探討文學的聲音屬性必須從語言符號本身入手。依照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觀點,語言符號是由能指與所指構成,能指加所指構成了語言符號的意義,而能指又是語言符號的最小單位,文學文本首先就是由這一個個能指構成并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按照索緒爾的觀點,能指是“音響的形象”,我們通常理解為音響加形象。所以說,聲音與形象都是文學的基本因素。但事實上,很多學者只注意到了文學的形象之維,“象”的因素不斷被學者所推崇,聲音作為文學的另一個維度則日益被忽視。自近代以來,人們總是把形象作為文學的本質(zhì),認為文學是一門形象的藝術。

      根據(jù)索緒爾的觀點,能指是“聲音的形象”而非簡單的聲音加形象。從語法結構看,這個詞組是偏正結構而非并列結構,其中的主體部分是聲音,形象則是由聲音衍生出來的。所以,有的學者把聲音而非形象作為語言乃至文學的第一能指,如趙憲章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二者(聲音與形象)都是語言的代用品,無論使用哪種書寫方式標記語言,‘音響而不是‘形象都是它的‘第一能指,聲音始終都是語言能指具有優(yōu)先性的第一存在”⑥。

      我們可以用下面簡單的事例進行證明。先看這句英文:“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再看句漢語:“漢字順序不影響閱讀,事證實明了當你看這完句話之后才發(fā)字現(xiàn)都亂是的?!比绻覀冎皇菑木渥有问絹砜?,這兩句話中雖然個別單詞和文字調(diào)了順序,改變了能指的外形,但依然不妨礙我們準確理解其意義。但如果我們聽到這兩句話,估計就很難理解其意義了。

      這也從現(xiàn)象層面說明,聲音(而不是形象)才是文學的本質(zhì)所在。這在古代的抒情文學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如詩詞歌賦的音律。由此可見,從形象的角度來定義文學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如果把文學定義成形象的藝術,那么又有哪種語言形式不具有形象屬性呢?可以想象,絕大多數(shù)的語言都具有形象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音樂(聲音)屬性。如我們經(jīng)常讀到的《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一個是文學著作,一個是歷史著作,這兩部作品都塑造了一定的形象,但我們之所以把《三國演義》當作文學作品,主要是因為它使用了文學的語言,也就是具有音樂性的語言,具有聲音之美;《三國志》作為一部史書,則不具備這種聲音之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形象屬性,聲音也是文學的一個重要屬性。如果從更深層面來考慮,相比于形象,聲音可以稱得上文學的“第一屬性”。但在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研究中,形象得到更多的關注,聲音則被形象所放逐,要想厘清個中原因,唯有回到語言符號本身與文學本身進行現(xiàn)象學的考察。

      二、從語言到文字:視覺對聽覺的放逐

      既然文學具有形象和聲音兩種屬性,那么在現(xiàn)當代文學中,形象屬性得到了高揚,聲音屬性則被遮蔽,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對語言與文字關系認識的局限

      這是從符號學層面來分析的,也是其深層原因。在20世紀的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看來,語言是人類“憑借自覺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tǒng),用以來傳達觀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其本質(zhì)上是一套聽覺符號系統(tǒng),由所謂的‘說話器官產(chǎn)生的”⑦。文字則是語言的書面形式,是符號的符號。索緒爾亦持此類觀點,認為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表現(xiàn)語言。雖然語言相比于文字更為重要,但在實際運用當中,人們卻是更重視文字而輕視語言。索緒爾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對此予以解答:

      首先,詞的書寫形象比語言的聲音更加穩(wěn)固,易于為人們所掌握;其次,視覺印象比音響印象更為明晰和持久;再次,文學語言增強了文字不該有的重要性,使人們在認識上顛倒了語言與文字的關系;最后,文字通過僭越,從語言那里奪得了主要地位。⑧

      在印刷文字出現(xiàn)后,這種現(xiàn)象進一步加劇。加拿大傳播學家哈羅德·英尼斯就認為:“15世紀中葉印刷術的發(fā)明,意味著一個回歸的開始。我們又回到眼睛占支配地位而非耳朵占支配地位的文明中去?!雹犭S著印刷術的不斷發(fā)展,文字在人類的信息交流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到了20世紀,隨著報紙發(fā)行、圖書出版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文字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無法離開的傳播符號。時至今日,人們更執(zhí)著于文本的修辭而很少關注聲音的修辭。體現(xiàn)在文學領域,就是今天的文學寫作手法日益成熟,文本修辭(包括圖像修辭)達到了新的高度,而傳統(tǒng)的聲音修辭⑩越來越走向沒落。

      如果我們把眼光轉向漢字本身,亦可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漢字雖然有形也有聲,但更多的偏向于形而非聲,所以在漢字中象形字占了絕大部分,西方的字母單詞則是偏重聲音,這也就是解構大師德里達所謂的西方語音中心主義,其救贖之道就是轉向漢字。雖然聲音是文學的核心性因素,但聲音本身卻無法形成意義,這是因為雖然語音是語言符號的載體,但語象(語言的形象)是意義的話語表征,也就是說,聲音需要和形象結合起來或者以形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其意義才能被把握。當我們聽到一種聲音時,通常需要在腦海里將其轉化成某種對應的形象。而那些沒有規(guī)律的嘈雜聲音,由于無法轉化成某種形象,通常也就沒有什么意義。在趙憲章教授看來,造成學界重象不重音的原因就是人們對語言符號的認識止步于語象層面,而沒有進一步挖掘其中的語音因素,盡管文學作為聲音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B11這也就是學界為什么在文學研究中忽視聲音的存在。

      2.多種文學觀念的影響

      這是從文學研究的層面來分析的,是其直接原因。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形象思維或我國古代“象”思維的影響。文學中的形象思維觀念經(jīng)俄國文學理論家提出后,很快引入中國,并占據(jù)主導地位且影響深遠。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文學語言論逐漸成為文學研究中的主流話語,文學形象論的影響才逐漸式微。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傳統(tǒng),可以發(fā)現(xiàn),“象”思維也是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因素,古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象的重要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莊子講述的“象罔得珠”的故事: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B12

      莊子把玄珠比喻成道,知、離朱、吃垢和象罔則是四種不同的求道方式,分別代表智、視力、能言善辯和形,前三者都無法得“道”,只有“象”才可以獲得“道”。到了魏晉玄學那里,象的理論被進一步發(fā)揮,出現(xiàn)“言不盡意,而立象以盡意”的觀念。無論是從俄國引進來的形象理論,還是我國傳統(tǒng)的“象”的觀念,它們更多的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非實在的圖像。到了當今的圖像時代,無論是形象還是“象”都演變成物質(zhì)化的圖像,圖像構筑了自己的霸權地位,不僅放逐了文字,更進一步放逐了聲音。

      二是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沖擊。傳統(tǒng)的文學包括詩詞歌賦以及敘事類等多種文學體裁,其顯著特點就是重音律。近代以降,文學逐漸由文言向白話演進,詩歌由古代的格律詩演進成現(xiàn)代新詩;敘事文學亦由文言走向半文半白,并進一步走向了純粹的白話文學。新文化運動中,以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發(fā)起白話文運動。白話文運動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有重大意義,但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其閹割了文學傳統(tǒng)。白話文固然便于普羅大眾的閱讀與接受,但也丟失了傳統(tǒng)文學中的精髓,如音律。相比于干巴巴的白話文,朗朗上口的傳統(tǒng)文學的音律之美令人嘆為觀止。

      三是文學反映論的影響。反映論本來是一個哲學命題,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發(fā)揮,后被引入文學領域,認為文學應該如實地反映現(xiàn)實。反映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客觀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無論是人物還是環(huán)境。這就造成了對形象的過度強調(diào)。從20世紀3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這種文學觀念一直在我國文學界占主流地位。反映論有其合理性,如其對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等,但它缺乏對語言符號的深入探討,故很難進一步發(fā)現(xiàn)文學中的聲音特征,即使聲音也是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以上的簡要分析,我們大致了解了當前文學研究中聲音被遮蔽的現(xiàn)狀與原因。當前文學研究者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重新恢復文學的聲音屬性,把音和象等同觀照起來用于當前的文學研究。學者傅修延認為:“開展對聽覺敘事的專門研究,既是對視聽失衡現(xiàn)狀的一種理論反撥,也是人文學科‘聽覺轉向的邏輯必然,一個前景廣闊的領域正向研究者發(fā)出強力召喚。”B13

      三、回到聲音:文學聲音傳統(tǒng)的再發(fā)現(xiàn)

      以上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文學的聲音屬性,而要想進行文學與聲音關系的研究,還必須建立在堅實的文學現(xiàn)象之上,這樣的研究才不會是無源之水。所以,在關于文學聲音的研究中,對文學聲音傳統(tǒng)的再發(fā)現(xiàn)就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之所以說再發(fā)現(xiàn),就是因為在中西傳統(tǒng)文學史乃至美學史中,存在著文學視覺傳統(tǒng)之外的另一條路線,即聲音傳統(tǒng)。文學的視覺傳統(tǒng)早已被學界所認識,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tǒng),如中西文論中都具有的“詩畫一致”說。但長期以來,文學的聲音傳統(tǒng)一直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成為文學研究的他者。在當前整個人文學科“聽覺轉向”的語境之下,撥開文學聲音研究中的層層迷霧,使文學恢復本來面目,重新發(fā)現(xiàn)文學的聲音傳統(tǒng),成為當前文學研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B14

      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文學形式是詩。所謂的詩也就是歌謠,合稱詩歌。《詩經(jīng)》是中國抒情文學的源頭,其中所收錄的“風雅頌”就是不同地域的民間或官方的歌謠。詩歌的吟唱屬性成為其聲音屬性的一個關鍵因素。這樣,詩與樂就成為當時的“姊妹藝術”。相比于詩與畫這對“姊妹藝術”,前者的歷史更悠久,中國古代的詩樂舞“三位一體說”是對此說法的最好寫照。后來的宋詞更是把詩與樂的關系進一步演繹,直接成為歌唱者所演唱的歌詞。元曲的演唱性質(zhì)更是不言自明。

      以上所說的詩、詞和曲都是可以入唱的,其聲音屬性比較明顯。而一些不可以入唱的文學樣式,如賦(所謂不歌而賦)和文章是否也具有聲音屬性呢?答案是肯定的。賦脫胎于楚辭,楚辭本是楚地的歌辭,具有極強的音樂屬性。在中國文學史上,曹丕的《洛神賦》可以說是賦中典范,其中的音樂屬性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B15陳葆真認為,《洛神賦》一文之所以特別感人,除了故事情節(jié)吸引人,賦文詞句華美,兼具描述與抒情效果之外,最重要的是此文通篇所流露出來的音樂性。B16趙憲章教授也認識到《洛神賦》的音樂屬性,認為“所謂故事情節(jié)的音樂性,實是《洛神賦》之敘事路徑,也是其作為華美‘樂章的主要表征,不但不能略去不論,還應對之進行重點探討,即探討這一‘敘事路徑如何內(nèi)化為賦文的音樂結構”B17。他還對《洛神賦》的音樂屬性進行了詳細的文本分析,分析精妙,令人信服。后來的古文(散文)都是賦的發(fā)展,與賦有著大致相當?shù)穆曇魧傩?,在此不再展開論述其聲音性質(zhì)。B18

      在上述抒情文學中,音樂屬性體現(xiàn)的比較集中,那么敘事文學是否具有這種聲音屬性呢?答案顯然也是肯定的。中國文學史上的敘事文學主要是小說及其前期形態(tài),包括神話、先秦寓言故事、魏晉志怪志人小說、唐傳奇與說唱藝術、宋元說話與話本小說以及明清小說,這大體上就是中國小說發(fā)展的主要脈絡。從這些敘事文學的藝術形式來看,主要訴諸聽覺,通過口耳相傳,早期的神話傳說世代相傳。在人類社會早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神話傳說的口頭傳播都是其主要形態(tài)。其中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文字尚未出現(xiàn)或者文字書寫復制技術不發(fā)達。到了唐宋元明時期,人們直接用“說”“話”“唱”等字眼來稱呼敘事文學,其聲音屬性更是顯露無遺。

      無論是唐代的說唱藝術(變文),還是宋代的說話與話本小說,抑或是明清時期的說書,這些敘事藝術形式都借助于聲音來表達,并出現(xiàn)了以柳敬亭為代表的技藝高超的說書藝人。柳敬亭說書的內(nèi)容主要是《水滸傳》等小說,關于其高超的說書藝術,明代朱一是在《聽柳生敬亭詞話》中有過記載,說他“突兀一聲震云霄,明珠萬斛錯落搖,似斷忽續(xù)勢縹緲,才歌轉泣氣蕭條,檐下猝聽風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蕩蕩波濤瀚?;?,林林兵甲昆陽集,座客驚聞色無主,欲為贊嘆詞莫吐”B19。黃宗羲《柳敬亭傳》中寫道:“每發(fā)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盉20柳敬亭之后,另一位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技藝高超的說書人,就是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提到的王小玉(白妞),劉鶚對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作了精心刻畫。通過他的描述,讀者見識到了聲音藝術的精妙。恰如書中所描述的,聽了白妞的說書,“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B21。由此可見,作為敘事文學,小說完全可以通過聲音來表現(xiàn),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這固然與說書藝人高超的技術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小說本身所具有的聲音屬性。

      通過以上的簡單梳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從藝術形式還是從所描述的內(nèi)容上看,古代文學與聲音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隨著文學的發(fā)展,文學的形象屬性日益加強,聲音屬性則日漸式微,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印刷術的進步。如明清之際,由于印刷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文字的印刷與閱讀更為便利,小說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形成古代小說史上的高峰,讀者越來越傾向于讀小說而不是聽小說了。雖然印刷術使小說的聲音表現(xiàn)形式遭到致命性的打擊,其聲音屬性被依附在文字文本之中,但這并不能說明其聲音屬性的喪失,只不過是這種聲音屬性從臺前走到幕后而已。隨著影視藝術的強勢崛起,雖然說書這種藝術形式依然存在,但已然是小眾藝術。

      一種可喜的變化是,在當前的讀屏時代,聽書逐漸盛行,文學中最具活力的網(wǎng)絡文學的接受方式出現(xiàn)“聽覺轉向”?!熬W(wǎng)絡文學接受中的聽覺轉向凸顯了網(wǎng)絡文學文本的聲音形象,啟動了對于網(wǎng)絡文學文本有聲‘可讀性的挖掘。任何文學文本都是文字形象與聲音形象的復合體,只是印刷文明傳統(tǒng)形成的慣性思維使人們?nèi)找婧雎院笳?。網(wǎng)絡文學則不然,其大眾性、親民性決定了它始終對口頭文學傳統(tǒng)保持敬意。網(wǎng)絡文學接受方式的聽覺轉向進一步使網(wǎng)絡文學文本的聲音形象維度凸顯出來??梢灶A料,由于付費制度對內(nèi)容生產(chǎn)的倒逼壓力,部分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作將會更注意其向聲音形象的轉化,從而促進網(wǎng)絡文學文本的有聲‘可讀性生產(chǎn)。”B22在當代一些小說家那里,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文學中聲音的作用,并開始自覺地運用聲音進行寫作,試圖恢復文學聲音的偉大傳統(tǒng),莫言是突出的代表。莫言已經(jīng)注意并秉承著聲音修辭的傳統(tǒng)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如《檀香刑》等小說,其中的聲音修辭主要通過敘述方式、修辭手法和音景描述來完成。因篇幅所限,關于莫言小說的聲音修辭將另文論述。

      猜你喜歡
      聲音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淺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我與文學三十年
      文學
      合川市| 乐东| 夹江县| 齐河县| 临江市| 石狮市| 达尔| 关岭| 蚌埠市| 天门市| 汽车| 福州市| 巢湖市| 开鲁县| 香格里拉县| 偃师市| 察雅县| 林西县| 嘉峪关市| 桑植县| 锡林浩特市| 察隅县| 浦城县| 江阴市| 巴里| 新闻| 利川市| 昭觉县| 道孚县| 阿坝县| 云和县| 彭阳县| 慈利县| 沙洋县| 增城市| 井冈山市| 特克斯县| 景洪市| 资中县| 视频|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