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春
時間如梭,轉(zhuǎn)眼2018年已經(jīng)過去,一去不返。但匆匆的過往卻留給我們很多美好回憶,比如在2018年夏天我們彝海小學受邀到北京參加了航天交流活動,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能夠去北京市參加活動,實屬幸運,這份幸運來自我們冕寧地區(qū)的“紅色基因”和航天傳承。1935年5月,為保證中國工農(nóng)紅軍順利通過彝區(qū),紅軍先遣部隊司令劉伯承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美麗的彝海湖畔歃血為盟,結為兄弟。這便是中國長征史上著名的“彝海結盟”,為紅軍長征勝利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后來,冕寧縣又成為我國四大航天發(fā)射基地——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所在地,為中國航天的崛起和騰飛貢獻了重要力量。正是因為“紅色基因”和航天傳承,我們彝海小學作為中西部學校代表之一,受邀參加了由中國航天基金會主辦、《軍事文摘·科學少年》雜志承辦的“傳承航天精神點燃航天夢想”中西部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動。
我校安文杰同學作為學生代表前去參加,但激動萬分的他卻在飛往北京的途中暈機了,他無奈地說:“校長,我受不了了,我們回去吧!”
為了鼓勵他,我說:“你的夢想是航天,可是如果連飛機都不能坐,航天的夢想就不能實現(xiàn)了。要勇敢地戰(zhàn)勝它!”在航天精神的激勵下,安文杰同學咬牙堅持克服了暈機,順利到達首都北京,圓滿完成各項參觀交流任務。
在北京參觀的5天里,安文杰無比激動和好奇,每到一個地方總忘不了寫寫畫畫,沉浸在充滿無限神奇的科技海洋里。走進航天城,零距離接觸航天員英雄;走進中國科技館,體驗神奇科學;參觀天津航天基地,探秘大火箭制造……探夢航天,感悟航天精神,見證祖國航天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更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榮耀。
2018年的夏天,我們終身難忘。新年新征程,我們要繼續(xù)用航天知識武裝頭腦,用航天精神鼓舞干勁,讓航天夢助力強國夢,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早日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