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巴別爾
六師師長薩維茨基遠遠望見我,便站了起來。他身軀魁偉健美得令我驚嘆。站起身后,他紫紅色的馬褲、歪戴著的紫紅色小帽和別在胸前的一大堆勛章,把農家小屋隔成了兩半,就像軍旗把天空隔成兩半一樣。他身上散發(fā)出一股香水味和肥皂涼爽發(fā)甜的氣味。他兩條修長的腿包在緊箍至膝彎的锃亮的高筒靴內,美如姑娘家的玉腿。
他朝我笑了笑,用馬鞭敲了下桌子,把參謀長剛開始口授的那道命令拿了過來。這道命令是下達給團長伊凡·切斯諾科夫的,令他率所部朝丘古諾夫-多勃雷沃特卡方向進發(fā),與遭遇之敵交火,并殲滅之……
“……我將此項殲敵任務,”師長親自動筆寫下去,把一張紙都涂滿了,“一并交由該切斯諾科夫全權負責,而我則有權將其就地槍斃。您切斯諾科夫同志,與我同在前線作戰(zhàn)已非一月,對此當不會置疑……”
六師師長簽了個帶花尾的名字,將命令給了他的勤務兵,隨后把他那雙灰色的眼睛轉向我。只見快樂在他那雙眼睛里歡跳。
我將暫調我來師部的調令遞呈給他。
“執(zhí)行命令!”師長說,“執(zhí)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兒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嗎?”
“有,”我回答說,很羨慕他青春的剛強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學法學副博士……”
“原來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來,大聲說,“還架著副眼鏡。好一個臭知識分子!……他們也不問一聲,就把你們這號人派來了,可我們這兒專整戴眼鏡的。怎么,你要跟我們住上一陣子?”
“住上一陣子。”我回答后,便跟著設營員去村里找個地方住下。
設營員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環(huán)形村道,黃黃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陽正在吐出粉紅色的氣息。
我們走近一幢繪有花環(huán)的農舍。設營員停下來,突然面帶歉意地微笑著說:
“我們這兒專拿戴眼鏡的開涮,勸阻不了。功勞再大的人在這兒也會氣得肺都炸裂。您呀,給娘們點顏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們,那就能取得戰(zhàn)士們的好感……”
他掮著我的箱子倒著腳,走到我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橫,跑進了第一個院場。哥薩克們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戰(zhàn)士們,”設營員一邊打招呼,一邊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據薩維茨基同志的命令,你們必須接納這個人住在這兒,不得對他動粗,因為這人刻苦讀書,很有學問……”
設營員臉漲得通紅,頭也不回地走了。我舉起手來向哥薩克們敬禮。一個蓄有亞麻色垂發(fā)、長有一張漂亮的梁贊人臉龐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過身子,把屁股沖著我,放出一串臊人的響聲。
“零零號大炮?!币粋€年紀較大的哥薩克朝他喊道,放聲笑了起來,“叫逃兵嘗嘗味道……”
那小伙子就這么一點兒并不高明的伎倆,施展完了,便走開了。于是我蹲在地上,把散落一地的手稿和幾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場的另一邊。農舍旁磚砌的行軍灶上,鍋里正在煮豬肉,熱氣騰騰的,像是從遠方故鄉(xiāng)的村子里飄來的炊煙,勾起了我孤身在外、饑腸轆轆的鄉(xiāng)愁。我把干草鋪在壞掉了的箱子上,權作枕頭,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報》上登載的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看完。夕陽從鋸齒狀的山岡后邊照射著我,哥薩克在我腳邊走來走去。那個小伙子沒完沒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覺得累。我愛不釋手的文句沿著荊棘叢生的小道朝我走來,卻怎么也走不到我身邊。于是我把報紙撂下,朝正在門廊下搓線的女房東走去。
“女掌拒的,”我說,“我要吃東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雙半瞎了的眼睛,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說同志,”她沉默了一會兒,說,“一提吃的事兒,我寧愿上吊?!?/p>
“他媽的,”我氣呼呼地咕嚕著,朝老婆子當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說這種話……”
我掉過頭去,看到不遠處撂著一把別人的馬刀。有只端莊的鵝正在院場里一邊踱著方步,一邊安詳地梳理著羽毛。我一個箭步竄上去,把鵝踩倒在地,鵝頭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聲斷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鵝頸橫在糞便里,死鵝的翅膀還在撲棱。
“他媽的!”我一邊說,一邊用馬刀撥弄著鵝,“女掌柜的,把這鵝給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邊的眼鏡閃著光。她拿起鵝,兜在圍裙里,向廚房走去。“我說同志,”她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寧愿上吊?!闭f罷,帶上門走了進去。
院場里,哥薩克們已圍坐在他們的鍋前。他們筆直地坐著,一動也不動,像一群祭司,而且誰都沒看鵝一眼。
“這小子跟咱們還合得來?!逼渲幸粋€議論我說,擠了擠眼睛,舀起一匙肉湯。
哥薩克們像相互尊重的莊戶人那樣斯斯文文地吃著晚飯。我用沙子擦凈馬刀,走到大門外,又回到院場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個廉價的耳環(huán),掛在院場的上空。
“老弟,”哥薩克的頭頭蘇羅夫科夫突然對我說,“你的鵝烤熟前,先坐下來跟我們一塊吃點兒吧……”
他從靴筒里掏出一把備用的湯匙,遞給我。我們喝光了自煮的肉湯,吃光了豬肉。
“報上都說些什么?”那個蓄有亞麻色垂發(fā)的小伙子一邊問我,一邊給我騰出一塊地方。
“列寧在報上說,”我一邊掏出《真理報》,一邊回答道,“我們各個方面都是貧乏的……”
于是我像個亢奮的聾子那樣扯直嗓子,把列寧的講話念給哥薩克們聽。
夜晚用它蒼茫的被單將我裹在提神醒腦的濕潤之中,夜晚把它慈母的手掌按在我發(fā)燙的額頭上。
我朗誦著,欣喜若狂,捕捉著列寧以他的直率坦述的隱秘的不正之風。
“真理能讓不管什么樣的鼻孔通氣?!蔽夷钔陥蠛?,蘇羅夫科夫說道,“要把真理從一大堆雜七雜八的東西里挑出來別提有多難,可他就像雞啄米那樣一啄一個準兒?!?/p>
蘇羅夫科夫這話是指列寧,他是師部直屬騎兵連的排長。后來我們到干草棚去睡覺。6個人睡在一起,擠作一團取暖,腿壓著腿,草棚頂上盡是窟窿眼,連星星都看得見。
我做了好多夢,還夢見了女人,可我的心叫殺生染紅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戴 驄 譯)
【賞析】
1920年,26歲的巴別爾以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奔赴戰(zhàn)場,后來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說集《騎兵軍》,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巴別爾的《騎兵軍》,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真實”,比如本文中他對人物與事件的描述,細致入微,充滿了現場感;他對六師師長形象和舉止的“花哨”,哥薩克士兵們的野蠻粗野,以及“我”為了融入集體所作出的暴虐舉止,都沒有隱晦和掩飾。
在文風直接、簡練之外,巴別爾還很喜歡也很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比如夸張:“他紫紅色的馬褲、歪戴著的紫紅色小帽和別在胸前的一大堆勛章,把農家小屋隔成了兩半,就像軍旗把天空隔成兩半一樣”;比如擬人:“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陽正在吐出粉紅色的氣息”;還有比喻:“月亮像個廉價的耳環(huán),掛在院場的上空”,全都形象而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