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中古小說中有一種比較特別的類型,那就是笑話。有人專門搜集笑話編纂成集,代表作是《笑林》與《啟顏錄》。大部分的笑話屬于民間故事,具備了口頭性、集體性、變異性和傳承性等民間文學特性。與古代有的民間文學作品凝固為文獻經典,不再發(fā)展變異不同,笑話故事在文獻記錄以后,依然活躍在民眾口頭,按照民間文學的一般規(guī)律繼續(xù)發(fā)展與演變,有的成為當代民間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平廣記》卷二六二引錄邯鄲淳《笑林》中有“不識鏡”這一笑話:
有民妻不識鏡,夫市之而歸,妻取照之,驚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婦歸也?!逼淠敢嗾赵唬骸坝诸I親家母來也?!?/p>
佛經中也有類似的故事,失譯人名二卷本《雜譬喻經》卷下的第二十九個故事載:
昔有長者子,新迎婦,甚相愛敬。夫語婦言:“卿入廚中,取蒲桃酒來共飲之?!眿D往開甕,自見身影在此甕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甕中,復迎我為?”夫自得入廚視之,開甕見己身影,逆恚其婦,謂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實(疑作“賓”,形近而誤)。有一梵志與此長者子素情親厚,遇與相見夫婦斗,問其所由,復往視之,亦見身影,恚恨長者:自有親厚藏甕中,而陽共斗乎?即便舍去。復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聞其所諍如是,便往視甕,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知為是影耳,喟然嘆曰:“世人愚惑,以空為實也?!焙魦D共入視之。道人曰:“吾當為汝出甕中人?!比∫淮笫驂漠Y,酒盡了無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懷慚愧?!峨s譬喻經》中的這個故事顯然是引用了印度民間故事來說明“世人愚惑,以空為實”的教理。而在《法苑珠林》卷五十三《愚戇篇·雜癡部》“妒影”中也引用了《雜譬喻經》中的這個故事,并明確地說:“佛以為喻:見影斗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絕?!狈鸾虒⒋艘还适掠脕肀扔魅缰瞬恢廊松嚯y而虛無,所有的爭執(zhí)不過是見影而斗。
按一般情況而言,印度故事出現得比中土故事要早,應該是通過佛教傳播影響了中土。這兩個故事的情節(jié)并不完全密合,笑點有些類似,但情節(jié)有較大不同,我覺得《雜譬喻經》中的故事不像是《笑林》故事的直接淵源。相比于佛教的寓言,中土的笑話更精粹,更容易使人發(fā)笑。
此一故事在隋人侯白的《啟顏錄》中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此書中的“癡人買奴”故事將上述笑話完全本土化了:
鄠縣董子尚村,村人并癡。有老父遣子將錢向市買奴,語其子曰:“我聞長安人賣奴,多不使奴預知也,必藏奴于余處,私相平章,論其價直,如此者是好奴也。”其子至市,于鏡行中度行,人列鏡于市,顧見其影,少而且壯,謂言市人欲賣好奴,而藏在鏡中,因指麾鏡曰:“此奴欲得幾錢?”市人知其癡也,誑之曰:“奴直十千?!北愀跺X買鏡,懷之而去。至家,老父迎門問曰:“買得奴何在?”曰:“在懷中?!备冈唬骸叭】春貌??”其父取鏡照之,正見眉須皓白,面目黑皺,乃大嗔,欲打其子,曰:“豈有用十千錢,而貴買如此老奴?!迸e杖欲打其子。其子懼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語其父曰:“我請自觀之?!庇执筻猎唬骸鞍V老公,我兒止用十千錢,買得子母兩婢,仍自嫌貴?”老公欣然。釋之余,于處尚不見奴,俱謂奴藏未肯出。時東鄰有師婆,村中皆為出言甚中,老父往問之。師婆曰:“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錢財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辦食求請之?!崩细敢虼笤O酒食請師婆,師婆至,懸鏡于門,而作歌舞。村人皆共觀之,來窺鏡者,皆云:“此家王相,買得好奴也?!倍鴳溢R不牢,鏡落地分為兩片。師婆限照,各見其影,乃大喜曰:“神明與福,令一奴而成兩婢也?!币蚋柙唬骸昂霞引R拍掌,神明大歆嚮。買奴合婢來,一個分成兩。”從三國時期的《笑林》到隋朝的《啟顏錄》大致上相隔了三百五六十年,在這樣漫長的時間內,此一笑話有了較大的改編,情節(jié)更加豐富,內容更加詳實。與《笑林》中的“不識鏡”故事相比,應該是經過了職業(yè)俳優(yōu)的加工改造,使其更有利于表演。此類故事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編號為1336B,在民間故事類型學中屬于愚人故事。
到了明朝,這個笑話故事的傳播依然非?;钴S。馮夢龍《笑府》卷十一《謬誤部·看鏡》記錄了此一故事:
有出外生理者,妻囑回時須買牙梳。夫問其狀,妻指新月示之。夫貨畢將歸,忽憶妻語,因看月輪正滿,遂買一鏡回。妻照之,罵曰:“牙梳不買,如何反娶一妾?”母聞之,往勸,忽見鏡,照云:“我兒有心費錢,如何娶個婆子?”遂至訐訟。官差往拘之,見鏡慌云:“如何就有捉違限的?”及審,置鏡于案,官照之,大怒云:“夫妻不和事,何必央鄉(xiāng)宦來講?”后半部分打官司的情節(jié)不盡合理,有畫蛇添足之嫌。《廣笑府》“風懷”部中的“虔婆”故事與此類同,但沒有后面打官司的情節(jié)。浮白主人《笑林》與游戲主人《笑林廣記》中記錄的同名故事與《笑府》中的“看鏡”故事完全一樣,但清人俞樾《俞樓雜纂·一笑·漁婦看鏡》記錄的故事如下:
有漁婦素不蓄鏡,每日梳洗,以水自鑒而已。其夫偶為買一鏡歸,婦取視之,驚告其姑曰:“吾夫又娶一新婦來矣!”姑取視之,嘆曰:“娶婦猶可,奈何并與親家母俱來?!贝艘还适赂咏逄埔郧暗陌姹?。由此可見,明清時期,此一笑話還在廣泛流傳,并有多個版本。
在雷東平等編《印度民間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也有名為“鏡子”的故事,情節(jié)與佛經記載相差較大,反倒與我國笑話較為接近,大意是:
丈夫買了一面鏡子,照了之后,以為是他死去父親的臉。于是,他將鏡子藏在盒子里,每天干活前總要看一看。他妻子起了疑心,一天,也偷看了一下鏡子,看到了一個不相識的美女,非常憤怒,質問丈夫:“你藏在盒子里的那張女人面孔是誰?”丈夫納悶地回答:“那不是女人面孔,是我父親的。”所以,很多笑話故事具有很悠久的歷史,其中的一部分能夠超越語言、文化的限制而在世界范圍內流播,表明人類的心理有共通之處。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宋代科舉資料長編》(全5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諸葛憶兵編著。全書搜集、考辨、匯編宋代史書、筆記、別集、總集、類書、辭書、地方志等等門類著作中所有與科舉相關的文獻資料,竭澤而漁,以時間為結構線索,編排羅列,分北宋、南宋、綜合三卷,全5冊,凡270萬字,大致呈現出宋代科舉制度演變的過程,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觀念、文學風氣的發(fā)展及其轉變歷程,填補了宋代科舉制度研究中的諸多空白。
《宋代科舉資料長編》,精裝16開,全5冊,鳳凰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定價7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