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王羲之草書名帖,是其草書代表作之一。因卷首有“十七”兩字故名,而非十七帖數(shù)也。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右軍書記》載:“《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草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數(shù)相從綴成卷。”內(nèi)除“來禽”等20字系楷書外,其余皆草書。
館本“敕”字
《十七帖》是王羲之寫給周撫(?-365)等友人的一組信札,共29條。周撫,東晉名將周訪之子。王羲之在會稽時,想赴四川一游,故其中內(nèi)容多問蜀事,其中玩味帖語及書風,斷其多是其晚年所作。
傳世《十七帖》主要有兩種版本:一是帖尾刻有“敕”字,唐弘文館摹勒上石,褚遂良校定,簡稱“館本”,亦稱“敕”字本,傳無原刻石拓本,只有摹本傳世;二是賀知章的臨本,后被王著摹入《淳化閣帖》,簡稱“閣本”。兩種相比,以“敕”字館本為佳;其中又以上海圖書館藏宋“敕”字拓本(又稱吳寬本)、馮銓快雪堂本(又稱開封本)、文征明朱釋本等為著。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被傳摹翻刻,見于文獻記錄的不下數(shù)百種,優(yōu)劣不齊。藏家競搜,以稀為貴。明人邢侗因摹刻宋魏道輔藏唐人雙鉤本而名“來禽館”,著《來禽館集》。近代收藏家張伯英因藏宋拓《十七帖》(吳寬本)而命名“小來禽館”,足見其珍稀寶愛與后世影響。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xù),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妒咛酚霉P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zhuǎn),而圓轉(zhuǎn)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外標沖融而內(nèi)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都應(yīng)該是習草者必須領(lǐng)略的境界與法門。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書者學習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相當于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云:“草書以《十七帖》為宗?!眰髭w孟以臨《十七帖》為日課,后世也將《十七帖》作為臨習草書的不二范本。學書者如能多加摩挲,堅持日久,必會熏以奇氣而有所悟得。
文征明朱釋本《十七帖》(局部)
吳寬本《十七帖》(局部)
開封本《十七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