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如果上了擂臺,是不能示弱的,輸贏是兵家常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拳王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一上擂臺,決不可一交手就投降,就抱頭鼠竄,盼望教練扔上一條白毛巾。擂臺上就是要斗勇、斗強、斗狠、斗智并存。但是,在人生的舞臺上,事情復雜多了,這個“臺”與“擂臺”完全不同,完全不能把擂臺的手段套用在人生的舞臺上。
擂臺一定要攻擊,不能像木樁子立在那里讓人家打。人生的舞臺卻不能濫用攻擊,要爭取時間、爭取合作者,要求平穩(wěn)、求發(fā)展。因為在人生的舞臺上,有一斗一,有腹背受敵,有明槍,有暗箭,有埋伏,有青面獠牙,有假道學先生,你若天天攻擊,你能打多少回合?你能打一輩子嗎?
不少年輕人有好勝心,有斗志,這是好事,但以20多歲剛參加工作計,你便開始樹敵,開始設計斗爭對象,開展攻擊性規(guī)劃,那是十分愚昧的一件事。不少年輕人,敗就敗在這里,他們在很年輕時就被打倒在地上,打得遍體鱗傷,打得披頭散發(fā),打得銳氣全無。這境況,常使親朋淚滿襟。即使打贏了,又有什么好處呢?
青年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千萬不要記恨舊敵、舊仇人,記那些陳年舊賬,記那些雞毛蒜皮的事。畢業(yè)后去謀求新的工作,計劃新的事業(yè),舊賬要一筆勾銷,馬上停止相互攻擊。即便對方仍在攻擊你,你應馬上“藏”起來,不正面沖突。另外,要適時放出風聲,說對方的好話,說自己的“不是”,以求得局勢的緩和。
一旦參加工作、創(chuàng)業(yè),切不可樹敵,切不可一不如意,馬上開始攻擊,馬上斗爭,這種做法,常常是解了一時之恨,卻帶來無休止的憂患和暗斗廝殺,一點好處都沒有。這種“攻擊”大致有這么幾種表現(xiàn):一是頂撞,與同事斗氣、吵架;二是迅速組合力量,加入單位派系,明爭暗斗;三是井水不犯河水,同一屋檐下,各施各法,互不理睬。這些做法,表面上看很有氣勢、很有勁、很有力。但是,常常是開了一個壞局面,開了壞頭,難以收尾。
互斗,已成為我們的一種落后文化,好像斗才威武,斗才主動,斗才能贏得勝利,斗才解恨,常常把和平的環(huán)境搞成戰(zhàn)火連天的戰(zhàn)場,常常把雞毛蒜皮的小事變成你死我活的大事,常常是一上班就繃緊神經(jīng),咬緊牙關,從不會笑。有什么深仇大恨?幾乎都是一些小摩擦,一些小誤會,一些小分歧,但他們樂此不疲地去戰(zhàn)斗。因為他們養(yǎng)成了買兩斤菜必須壓價、必須討價還價的習慣,但幾萬元一平方米的房子,人家嗲聲嗲氣地說一堆好處時,他們就會大方購買。以小失大是對他們深刻生動的描繪,十分貼切。
屠呦呦如果樹敵很多,如果她不停地攻擊人、謾罵人、整人,她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嗎?魯迅先生曾謙虛地說,他之所以有點成績,是因為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我們不認為這是客套話,我們想,我們要取得成績和突破,必須把攻擊別人的時間與放冷箭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這樣,才顯得大智。
當然,如果面對丑惡奸詐,對違反常理的事,不必按兵不動,而應揚眉劍出鞘,應果敢亮劍,那是為民除害。
家和萬事興,這句話誰都知道,其實,人和即旺也是同一個理。因此,停止攻擊,求和取勝,不要斗而取辱。
(摘自《點亮一盞心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