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主刑輔》是由紀瀟雅、張琳、吳洛嬋編著,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研究儒家法律思想的著作。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儒家法律思想的歷史背景、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張、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法律思想的歷史分析。
第一部分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歷史背景”。第一節(jié)分析了儒家法律思想的誕生以及先秦時代儒家法律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第二節(jié)分析了秦漢時期的儒家法律思想。秦朝社會的主要特征是“禮”與“法”的對立,漢朝社會的主要特征是“禮”與“法”的交融。第三節(jié)是宋明時期的儒家法律思想。宋明時期新儒學——理學——誕生,這是儒家法律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第四節(jié)分析了以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明末清初的儒家法律思想,這一時期的儒家法律思想對傳統(tǒng)有所反思。清末法律思想是第五節(jié)的重點。面對西方法律思想的傳入,儒家法律思想受到了沖擊,也作了回應,清末司法改革中的“禮教派”與“法理派”之爭就是西方法律思想與儒家法律思想斗爭的表現(xiàn)。
第二部分介紹了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張。這是本書最重要的理論部分。儒家法律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以禮治國,為政以德,為政在人。以禮治國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禮涵蓋的內容很廣,第一節(jié)中作了詳細介紹。在禮與法的關系上,儒家講究先禮后法,重視統(tǒng)治者的表率作用以及對百姓的教化,儒家法律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無訟”。同時,儒家高度推崇德的作用,主張為政以德。儒家認為,用德來統(tǒng)治,老百姓就自然會服從,刑罰只能起輔助作用。儒家還主張人治思想,認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這個說法認識到了法律和政策需要人來執(zhí)行,但是這種思想過分倚重人德作用,忽視了法律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第三部分詳細介紹了從先秦、秦漢時期,到宋明、明末清初,再到清末、民國時期的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賈誼、董仲舒、王符、仲長統(tǒng)、王安石、朱熹、耶律楚材、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曾國藩、康有為、梁漱溟和馮友蘭等人的法律思想。
第四部分則從歷史角度分析了儒家法律思想曾經(jīng)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也客觀分析了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消極因素,并提出了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
書名:德主刑輔
作者:紀瀟雅 張琳 吳洛嬋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ISBN:9787519712822
定價:30元
本書從歷史背景、主要觀點、主要代表人物、歷史作用幾個角度對儒家法律思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然而,當我們把眼光從儒家法律思想的文本上移開,去看中國古代社會的現(xiàn)實就會發(fā)現(xiàn):漢武帝之后的大部分時間,雖然儒家思想是官方宣稱的統(tǒng)治思想,雖然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也發(fā)揮著很大作用,但是專制統(tǒng)治者從來不會完全按照某一種思想去進行統(tǒng)治,他們更多的是利用思想為自己的統(tǒng)治服務。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所以,從歷史實際來看,“德主刑輔”從來都不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主要模式,外儒內法才是其真正指導思想。這一點也值得讀者朋友注意。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楊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