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成功突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完成了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敗轉勝的根本性轉變。這種轉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在面臨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情況下,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干部教育。正是通過干部教育造就了一支作風優(yōu)良、素質過硬的高素質革命隊伍。系統(tǒng)梳理延安時期黨的干部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設計對我們創(chuàng)新干部教育模式具有借鑒意義。
形勢需要大量高素質干部
中國共產黨勝利轉移到陜北之后,華北事變發(fā)生了,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之際成為了國共兩黨共同面對的矛盾。在《中共中央為目前反日討蔣的秘密指示信》中明確指出:“全中國人放在面前唯一救國自救的出路,只有抗日,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則做人,不抗日則做亡國奴。”山河破碎之際、民族危亡關頭,是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力挽狂瀾,挺起了民族脊梁,扛起了抗日救國這面大旗,成為中華民族抗戰(zhàn)組織者、領導者、主心骨。要組織抗戰(zhàn)、領導抗戰(zhàn)必須培養(yǎng)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念I導干部。正如《解放日報》社論所指出的:“干部的品質,所關就已經不是一事之成敗、一地之得失,而乃是整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了?!彼裕吒G堡會議《決議》明確提出,為了適應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需要,“必須大數量的培養(yǎng)干部”。
1938年10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zhèn)涞念I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比欢?,當時無論是干部的數量還是干部的能力都嚴重不足。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但紅軍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和慘重代價。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加在一起也不過3萬人,干部損失近2/3。同時,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新的抗日根據地需要大量干部組織領導全體軍民進行對敵斗爭和鞏固革命根據地??偟膩碚f,延安時期,從黨中央到地方,從領導機關到基層部隊,從總后方的陜甘寧邊區(qū)到其它根據地,干部數量嚴重短缺。這樣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大力開展干部教育和培訓,培養(yǎng)出成千上萬德才兼?zhèn)涞念I導干部以擔負起民族解放的使命。
毛澤東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zhàn)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敝袊伯a黨是中國革命事業(yè)的領導者,也是抗日戰(zhàn)爭的領導者,不過這種領導絕非是天然具有的,要擔負起領導重任,就必須把自身建設好。尤其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始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中國共產黨不斷發(fā)展壯大,中國共產黨要擺脫狹小區(qū)域的限制從過去較小的圈子里走出來面向全國發(fā)展,更需要提高干部隊伍的水平和素質。但是,當時黨的干部隊伍情況與這些新要求存在著嚴重不相適應。
教育內容豐富多樣契合實際
延安時期,黨的干部教育得到了全面開拓,形成了一整套系統(tǒng)化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既有對干部教育培養(yǎng)目標實現的客觀要求的考量,也兼顧干部教育在特定歷史時期要承擔的具體任務,以及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梢哉f,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內容豐富多樣,既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哲學和價值理論方面的內容,也有科學知識、人文知識、國史黨史和國情方面的內容。既考慮干部教育共有問題的解決和通識方面的內容,也強調針對干部的類別、層次和工作性質的不同來設置不同的教育內容。總之,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內容選取與設計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當前與未來的結合,充分體現了思想教育、作風教育、理論教育以及專業(yè)知識教育的有機結合。
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必修課和首要內容,這一教育內容的實施直接關乎著全黨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毛澤東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切革命者應該學習的科學。他強調:“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對于我們,是一個亟待解決并須著重地致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毖影矔r期,專門成立了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室,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自講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使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得到提升。毛澤東在延安寫成的《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育的重要教材。
實施黨性黨紀黨風教育。黨性黨紀黨風教育是中國共產黨肅清教條主義危害,純潔黨的性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開展延安整風之前,由于缺少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對某些錯誤的思想缺乏積極有效的抵抗能力,以至于錯誤理論在黨內外容易傳播開來。官僚主義、家長制度、懲辦主義、命令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半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極端民主主義、鬧獨立性、行會主義、山頭主義、同鄉(xiāng)同學觀念、派別糾紛、耍流氓手腕等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大量存在著。1941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關于黨性黨風建設的思想和內容與當時的革命形勢有機結合,并將黨性黨紀黨風教育作為當時黨的隊伍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領導開展黨性黨紀黨風教育。通過開展學習和整風,肅清了教條主義危害,扭轉了黨內多種不良傾向,凈化了黨內的風氣,維護了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實施黨的宗旨觀教育?!叭娜鉃槿嗣穹铡笔侵袊伯a黨的根本宗旨,是干部教育的核心內容。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曾指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該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為了在全黨全軍特別是干部隊伍中進行黨的宗旨觀教育,毛澤東先后利用不同場合和優(yōu)秀人物的先進事跡,發(fā)表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膾炙人口的演講,從不同維度闡釋了共產黨人的宗旨信念。
實施專業(yè)知識和基本國情教育。延安時期的干部學校,按照黨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針,每個學校都明確了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在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延安干部學校不但數量多、類型全,而且形成了一個適應抗戰(zhàn)需要和邊區(qū)建設需要的干部教育體系。此外,延安時期的所有干部學校非常注重國情教育。1938年10月,毛澤東就曾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反復告誡全黨:“中國的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的同志了解中國的國情。”
教育方式統(tǒng)一科學高效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干部教育和整風運動使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毛澤東思想在全黨形成了共同體認,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tǒng)一。應該說,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對教育的高度重視、科學的運行機制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建立集中統(tǒng)一的領導機制。為適應干部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需要,解決干部教育工作“各自為政”的分散狀態(tài),193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委員會,負責從全黨層面統(tǒng)籌協調干部教育工作。該委員會由毛澤東、張聞天、李維漢等15人組成。與此同時,為加強中央直屬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適當調劑各學校的教員、教材、教學,有計劃地招收新生,中央書記處發(fā)布《關于成立干部教育部的通知》,決定成立干部教育部,負責領導、管理黨政軍民各機關的干部教育工作。部長為張聞天、副部長為李維漢。中央干部教育部內設兩個職能機構,即黨內干部教育科和國民教育科。1939年5月20日,中央干部教育部組織召開了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會上,毛澤東對干部教育以往的組織領導工作作了總結并對未來作了展望:“我們黨歷來號召全黨同志學習。過去是有學習的,但組織得比較差,沒有現在這樣好?,F在是更進一步了,有了組織,不像過去那樣無政府狀態(tài)了?,F在中央設了干部教育部,負責領導全黨的學習。同志們不僅看看書就算了,而且要有組織地學習。全國各級黨部,邊區(qū)各級政府,各個民眾團體,各類學校,都須設立這樣的機關,建立這樣的制度,來領導并進行學習。在軍隊里也是一樣,要設立教育部,建立起學習制度。這樣的學習制度,中央要在全國推廣,只要共產黨力所能及,就要把它推動起來,造成一個學習的熱潮?!?/p>
制定分級分類的促學制度。在促學方面,中國共產黨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在干部教育中實施了分級學習制度與分類學習制度相結合的差異化學習制度。差異化學習制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不但強調了學習主體的差異性特點,還突出了高級干部這一重點、兼顧了一般干部這一全面,以上率下、以點帶面,有力提高了干部教育的實效。例如,紅軍改編前夕,總政治部確定了部隊系統(tǒng)的學習制度,即部隊“干部的教育應采用輪換訓練為基本方式,并加緊日常工作的學習;教育的方式應采取‘不求多而求深入與‘有計劃的逐步提高的原則,反對一般的條文化公式化與呆板的死記的方法”。中共中央書記處進一步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必須以身作則地領導、提倡在職干部的日常學習,建立在職干部平均每天兩小時的持久性、經常性的學習制度。對于不識字或文化水平過低的干部,干部教育應有針對性地以學習文化課消滅文盲為主。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在注意檢查黨校和干部訓練班辦學質量的基礎上,應輪流征調干部入學。由于環(huán)境限制不能直接辦理黨校者,必須將干部送往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央局或區(qū)委所辦黨校參加學習。并強調在職干部教育,“對文化程度低的同志首先應以消滅文盲與提高文化程度為中心”。
營造理論聯系實際的優(yōu)良學風。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針對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同志的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似乎并不是為了革命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單純的學習。所以雖然讀了,但是消化不了。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這種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tài)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別是對于中級以上的干部,害處更大?!彼f:“我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但是我們中的許多人,他們學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直接違反馬克思主義的。這就是說,他們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所諄諄告誡人們的一條基本原則:理論和實際統(tǒng)一。他們既然違背了這條原則,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條相反的原則:理論和實際分離。在學校的教育中,在在職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邏輯,教經濟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經濟的特點,教政治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策略,教軍事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適合中國特點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諸如此類。在延安學了,到富縣就不能應用。經濟學教授不能解釋邊幣和法幣,當然學生也不能解釋。這樣一來,就在許多學生中造成了一種反常的心理,對中國問題反而無興趣,對黨的指示反而不重視,他們一心向往的,就是從先生那里學來的據說是萬古不變的教條?!边M而指出了對于在職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學校的教育應該注意的事項,即“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應用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這是毛澤東提倡馬克思主義學風的重要一點,也是延安時期干部教育必須遵循的方針。
(作者單位:中國延安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