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雅沛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武器,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于元曲。近代戲曲界有人依照排名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撾、镋、棍、槊、棒、拐、流星錘十八種兵器。
锏,短兵之一,出現(xiàn)于晉唐之間,唐以后較為盛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歷代視之為雜兵,雖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使用之廣,但雙锏十分利于馬上作戰(zhàn)。
大唐戰(zhàn)將秦瓊善使雙锏。《說唐》第八回:“叔寶把雙锏一擺,兜回坐馬,勒住絲韁,在教場中間,往來馳騁,把兩枝銀锏,使將開來。起初還見他一上一下,或左或右,護頂蟠頭,前遮后躲。舞到后來,但聽呼呼風響,萬道寒光,冷氣颼颼。這兩根锏宛如銀龍擺尾,玉蟒翻身,裹住英雄體,只見銀光不見人?!?/p>
圖一 明 銅锏
圖三 清 書卷檔對锏
锏,人們常稱之為兵器中的“善器”。锏不是以利刃喋血殺人的武器,但可以重擊、威懾敵人和對手,可以不見血光地制服對方。所以秦叔寶的锏,不以利刃殺敵為目的,而是以當頭棒喝的打擊和警告,做到收其心、制其體,是兵器中當之無愧的善器。
锏,方形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1.2米),無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多為雙锏而用,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以銅或鐵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無節(jié),锏端無尖。锏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稱。锏的大小長短,可因人而異(一般在65-80厘米之間)。本文對吉安市博物館所藏的幾件明清時期的锏向讀者做簡要介紹。
明銅锏(圖一),锏身全銅而制,所以亦稱金锏。長約二尺六寸。由锏把和锏身組成。锏身為正方四棱形,锏粗約二寸,愈向其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锏把與锏身連接處有銅制瓜棱形護手。锏身有棱而無刃,棱角突出。其主要擊法有擊、梟、點、攔、格、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圖四 清 錘首鐵锏
圖五 清 八棱鐵锏
圖六 清 手叉寶塔鐵锏
明咬龍吞锏(圖二),長二尺五寸左右。锏把為圓柱形。銅制護手龍頭吞口栩栩如生,锏身為方形,凹槽。锏身無節(jié),锏端無尖。
清書卷檔對锏(圖三),護手呈書卷形故得其名。锏長二尺五寸左右。锏把為圓柱形。銅制護手古以練雙锏者居多。擊法有上磨、下掃、中截、直劈、側撩、絞壓等24法。招數有“橫三豎四”,有蹦、砸、滾、挑、戳、架、掛等。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亂劈柴”之說。對練套路有“雙锏進槍”等。雙锏技法從身形、步法、兵器、技擊、藝術技巧多方面綜合為一體系,整個套路演變豐富多彩。由于對身法的要求較高,所以要想練好此套路,還須有較好的拳術功架方可習練。
清錘首鐵锏(圖四),長二尺左右,把為圓柱劍形,尺身為方形。這是清時期非常流行的民間雜兵,是一種較小的打擊類武器,又稱手叉,最早在湖廣一帶流行。短小而帶兩個護手的小叉,攜帶方便,而且沒有鋒刃,護手的小叉可以格擋和鎖拿對方的刀劍。清時期鏢師和衙役比較喜歡攜帶手叉,雖不能對付披甲的士兵,但是應付不披甲的盜匪非常有效。存世的民間手叉數量較多。
清八棱鐵锏(圖五),長二尺五寸左右,锏把為圓螺旋形,護刀手形,锏身為方形有八棱。
清手叉寶塔鐵锏(圖六),長二尺五寸左右,锏身為方形有八棱,锏端有寶塔頭,故得其名。屬民間雜兵。
锏,無論是外形還是技法都是極為特別的一種兵器。一對同樣重量的雙锏,正如天枰的兩端;沒有鋒刃的锏,更是怒斥責罰的道具,而非取人性命、殘人肢體的兇器。在民間故事中,锏往往是鐵面無私,公正權威的象征。宋《楊家將》小說中八賢王受御賜黃金锏“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十分威風。只有秉持大公無私之心的人,才能領悟锏法的最高境界。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三川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使锏之人,必將成為公正和威望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