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欄目并不準備去定義“異質性”。“異質性”所彰顯的開放性、反思性與任何概念、定義都背道而馳。任何可以被定義、概念所界定的現(xiàn)象,最終都會落入制度性、程序性的討論之中,意義的走向、邊界也都將接受規(guī)訓的提醒。
“異質性”需要依托某些對象、背景的映襯而呈現(xiàn)出具體的面相,這同時也意味隨著規(guī)范、慣性的調整,“異質性”亦會發(fā)生變化。但是,我們并不準備放大“異質性”天然攜帶的反抗特性。因為,破壞本身并不提供方向和可能。值得談論的“異質性”恰恰是因為它的建設性,它不僅在常識、慣性之外對未知的疆域進行探索和賦形,也包括對常識、慣性進行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義和形態(tài)。
所以,這個專欄將以個案的形式對“異質性”進行持續(xù)討論。與試圖呈現(xiàn)“異質性”寫作的多樣性形態(tài)相比,我們并不急于做出結論,而是試圖與之交流、溝通,并借以反思我們當前的寫作在審美、智識、語言和形式等方面的局限,而局限的不斷克服正是寫作永恒的歷史動力。
方巖,生于1980年代。評論家,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第四屆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為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揚子江評論》編輯部主任。近四年在各類學術期刊、文學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五十余篇、六十余萬字,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著有批評文集《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后記》;編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第五卷:1984—1987》《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第六卷:1988—1992》兩卷,約六十萬字。曾獲安徽省首屆優(yōu)秀碩士論文獎、《當代作家評論》優(yōu)秀論文獎、第二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第五屆長江杯江蘇文學評論獎、第六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