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16日文章,原題:內衣或榨菜?這些是一些衡量中國經濟的另類途徑中國周三發(fā)布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吸引全球各地市場的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戰(zhàn)中,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個“晴雨表”也已成一項重要指標。但一些經濟學家不確定中國統(tǒng)計數據的可靠性,因為一些地方政府會有意夸大數據。以下是衡量中國經濟的幾種“另類”途徑。
一、挖掘機指數。一些經濟學家發(fā)展出“挖掘機指數”,認為此類重型機械的銷量是衡量基礎設施投資的一項指標。高速公路、橋梁、建筑和其他工程項目都依賴挖掘機,因此其市場的銷量就成為觀察固定資產投資的微觀窗口。2017年5月中國挖掘機市場的銷量達11283臺,同比增長105.65%。但這種指數似乎沒那么準確。當年中國整體經濟同比增長為6.9%。
二、內衣指數。去年12月一份報告稱遼寧省經濟表現良好,因為該省男士內褲銷量連續(xù)3年上升,2017年和2018年同比分別增長42%和32%。這是對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提出的一種著名指數的呼應,他認為男士內褲銷量下降意味著經濟變差,反之亦然。事實證明遼寧省經濟2018年大有起色。
三、方便面指數。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方便面也是顯示國家整體經濟形勢的一個有用指標。經濟形勢向好時,人們通常購買更精美的食品。在形勢相對不利時,人們更傾向于買泡面。例如去年,中國兩大方便面制造商康師傅和統(tǒng)一表示,上半年銷售額分別增長8.5%和6%。與此同時,食品外賣行業(yè)的銷售增幅跌入自外賣在中國流行開來以來的最低值,僅增長18.4%。
四、榨菜指數。2013年中國國家發(fā)改委官員表示,作為農民工常吃的一種“主菜”,榨菜的銷量有助于研究人員跟蹤中國農民工的流向。例如,隨著更多農民工返鄉(xiāng),涪陵榨菜銷量在打工者曾經的聚集地華南地區(qū)的占比從當初的49%下降至30%,而內陸省份的占比在穩(wěn)定增加,銷售額上升約50%。▲
(作者安娜·菲費爾德,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