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彝族的傳統民居建筑具有多種類型,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其蘊含著彝族自身的倫理意蘊,且很多價值觀念在當代仍有很高的應用價值與研究價值。文章從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類型開始分析,進而闡述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倫理意蘊及當代價值。
關鍵詞: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倫理意蘊;當代價值
彝族是我國民族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個,其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傳統民居建筑反映了彝族地域以及歷史文化。這些傳統民居建筑,不僅能夠表達彝族先民的生態(tài)觀念以及其生存智慧,還能夠表現其民族傳統精神,表達彝族對于人居問題的想法與領悟。
一、簡析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類型
彝族是我國境內分布地域較廣的一個民族,其分布主要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1]。受所居環(huán)境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域內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同時其住宅的位置、居民的信仰與禁忌等都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其傳統民居建筑主要有青棚、垛木房、土掌房、瓦板房、閃片房等類型[2]。
(一)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最為古老的民居建筑,其分布于少雨且干旱的山區(qū)以及河谷地帶。它主要以石頭為墻體的基石,使用土坯砌墻,在墻上會架設木制的橫梁。在建設時,墻體會承擔部分重量,其余的重量的由橫梁、木臥梁承擔。在梁上可以鋪設木板或者竹子,用泥土將其拍打嚴實,形成一種平臺的房頂,防止雨水下漏,可以將房頂作為曬場,建筑壽命三十年左右。這種土掌房一般都為平頂房,可以建二層或三層。
(二)垛木房
垛木房又叫做木楞房,其一般分布在云南西北的小涼山一帶,這些區(qū)域森林面積廣,交通大多不方便,建筑技術相對落后,所以居民一般使用木材建房。利用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可以將木頭壘建成墻壁,使用的木質有青松木、栗樹等,將木頭的兩端切成勒口,根據房屋設計的大小,將其按照大小相扣的方法壘到一定的高度,再使用較為結實牢靠的木叉將其夾緊,壘成墻體。而屋頂一般都是土頂,將木頭鋪列在樓楞上并糊一層稀泥,使其具有穩(wěn)定性。這種結構的房子是由木材建造的,結構較為簡單,建蓋時比較方便,具有冬暖夏涼的優(yōu)點。
(三)瓦板房
瓦板房主要是高寒山區(qū)的彝族民居建筑,因屋面使用木制的瓦板修蓋而得名為瓦板房。房屋的四面墻體有兩種結構,一種使用泥土修蓋,另一種使用木頭與籬笆修蓋。在其墻體上設置棟梁,形成房架,蓋成兩方斜面的人字形屋頂,屋頂上使用長度為六尺、寬度為七寸或八寸的云杉木板,這種云杉木板也叫瓦板。
二、彝族傳統民居建筑中蘊含的倫理意蘊
彝族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各異,建筑類型多樣,但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建筑,其都蘊含著本民族的倫理觀念與思想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一)天人相親的觀念
從彝族傳統建筑文化看,其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一種天人相親生態(tài)倫理觀念,主要有敬畏自然、信仰自然萬物、萬物平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倫理觀念[3]。在房屋選址上,其有近水、向陽、有林的三大原則,這使得彝族的村寨表現出一種散居在河谷向陽地的特點。以云南楚雄紫溪山的紅墻村為例,村落中民居建筑主要順著山勢建造,呈現坐南朝北或者坐西朝東的走向,從遠處看,村前有水,村后有山,村中有樹,形成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在民居布局以及選址上,大多遵循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地形的高低差異來調整建筑,呈現出依山而建的特點,布局較為靈活,達到一種天人一體的居住狀態(tài)。同時,與水域形成緊密的聯系,講求尊重自然,并和諧地融入自然。如土掌房在建設時,利用地形條件,在坡地地形上進行建造,將屋頂連接起來,創(chuàng)造出大面積的平地,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在建筑的取材上,所選的材料大多來自于自然,普遍使用木材、石頭、竹子等,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材料是彝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fā)現的。例如,土掌房是彝族建筑民居中常見的類型,是彝族的先民在過去的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具有“本土”特點的建筑,其所利用的建筑材料都來自于自然,對于交通不夠便利的彝族人家而言,減少了交通的運輸成本,且建筑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與抗震性,在使用之后,這些建筑材料也可以回歸自然或重復使用。如泥土可以重新回到田地,種植莊稼,木材與石頭也有其利用的價值。這種建筑材料取之于自然,最后回歸于自然的特性,富含了彝族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觀念。
(二)人神共居的宗族觀念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宗教崇拜的國家,尤其是各個少數民族,有自己的祖先、鬼神等崇拜,這些觀念在建筑民居中形成了一些生活禁忌,反映在房屋建蓋與布置中。如在選址與建蓋新房中,其由于自身的自然崇拜,會表現出一種對自然的敬畏,他們相信山會有山神,水會有龍神,對于這些自然中常見的山、水、樹等有保護意識,這種意識蘊含在其血液中,祖輩相傳,在修建新房時,需要占卜作法,選擇吉日才能動工。例如,在房屋建蓋之時,開山伐木、立架上梁、賀新居等主要的程序都需要有祭人獻頌歌,這些活動展示了其自然崇拜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在房屋的布置上,其對天、地、神之間的秩序有明確的規(guī)定[4]。一般情況下,正房的堂屋靠墻的地方是供奉之處,而房子的正中央會擺放八仙桌,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屋子的左邊一般都是彝族人家常見的火塘,里面的火終年不息。彝族的崇拜中,火占有重要的位置,火塘不僅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用于取暖、照明、做飯等,還是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作為人與神靈溝通的一個地點。除此之外,民居建筑中的中柱也是其信仰的重要場所。民居建筑中的中柱被彝族人賦予一種與神靈溝通、護佑家族,并能夠降福賜吉的作用。同時,門也是其建筑中重要的宗教表現,門可以作為與外界進行溝通的重要端口,且神靈也通過門進入彝族人家的宅院,在建造中,門有自身的宗教禁忌,人一旦違背就會沖犯到門神,給家人帶來禍患。
(三)與人為善的人際交往觀念
“同”在彝族的語言中是群體的意思,其指的是在生活中要同心同德,是彝族人家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觀念[5]。土掌房則是其“同”這種觀念的集中體現,土掌房具有所有的建筑圍合在同一個墻體中的建筑特點,這種圍合的觀念正與“同”字相符。同時,土掌房的建筑群間距離較小,各戶人家都集中在一個區(qū),連成一片,呈現出一種蜂巢形狀的村寨,這使得彝族人家大多都集聚而居,很少有單獨一戶的建筑。整個群落交織在一起,并無各自的裝飾,呈現出一種村寨間和諧統一的形式。而其屋頂與露臺在全村之間串通起來,使得整個村落可以相互通過露臺聯絡。在遇到婚假、過節(jié)等重大事項時,房頂成為其活動的重要場所,村民們可以將青松毛鋪設在房頂上,形成松毛席,在這里唱歌、喝酒、聊天。不僅土掌房可以用于人際交往,其他的合院式房、垛木房等都可以用于人們的交往。這種開放式的院落顯示出彝族人家內部友好、和諧、親密的生活關系。
(四)簡樸務實的倫理審美
建筑民居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了一種與氣候和環(huán)境有密切聯系的建筑特點,表現在建筑民居上就是一種較為質樸務實的審美觀念。建筑與自然具有統一的特性,成為自然中的一部分,具有山野之間的質樸氣息[6]。不管是土掌房的建筑材料石頭,還是垛木房的建筑材料木材,這些都源于其所處的環(huán)境,未經過人工的雕琢與修飾,保持了原生態(tài)的特性。這使得建筑群看起來就像是扎根于山土之上一樣。這些建筑具有一種簡樸務實的特性,從外表上看較為粗獷,風格只求大氣不求精致,在其原有特色上進行建造,也無明顯的裝飾,所表現出的是彝族人家自身的簡樸務實觀念。
三、彝族傳統民居建筑中倫理觀念的現代價值
彝族傳統民居建筑中蘊含的一些倫理觀念在當前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對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用于鄉(xiāng)愁記憶
傳統的民居建筑中蘊含的是鄉(xiāng)愁記憶,這份記憶是群體的,也是民族的,蘊含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與人文精神中[7]。如土掌房、垛木房這些傳統的民居建筑有幾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象,縱然現在被城市的水泥建筑所取代,但它是人們的心靈圖騰,將刻畫在本民族記憶的繩索之中,可以為人們保留一份充滿鄉(xiāng)愁的記憶。
(二)樹立環(huán)境保護論
彝族天人相親、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倫理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樹立一種環(huán)境保護的觀念,培養(yǎng)一種人類不是環(huán)境中心的思想觀念,改變人們對于自然無限索取的態(tài)度。同時,這種人神共居的宗族倫理觀念可以幫助人們樹立一種對于社會、自然擁有敬畏之心的意識。
(三)培養(yǎng)簡樸務實的建筑風格
現代建筑有一種奢華、攀比的特點,表現出求高、求大等時代潮流,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社會的整體發(fā)展。而彝族建筑的務實、簡樸特點,可以幫助人們消除浮躁、空虛的工業(yè)化,回歸到合理的范疇,營造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民族建筑文化。
四、結語
彝族傳統民居建筑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觀念,這些倫理觀念在當代社會仍然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人們培養(yǎng)較好的意識觀念,也可以為現代建筑的發(fā)展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婷,呂釗.云南彝族服裝的結構和美術色彩的特征[J].染整技術,2018,(12):92-95.
[2]諶曾靈.彝族民俗歌舞藝術論:以景東縣安定鄉(xiāng)青云村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15.
[3]劉祥,角攀偉,王再強,等.彝族傳統飲食文化:以牟定縣山區(qū)彝族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22-23.
[4]馬林英.涼山彝族服飾藝術與社會身份的文化意義探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26-131.
[5]熊娟,曾遼華.彝族尼蘇人“拖尾服”圖案的藝術價值[J].藝海,2018,(10):156-157.
[6]蘇斐然,毛麗紅.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倫理意蘊及其當代價值[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7,(5):107-112,134.
[7]劉偉,徐曉童,南天.彝族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土掌房建筑的建造特點及傳承研究[J].中國民族美術,2018,(2):26-29.
作者簡介:
張筱蓉,楚雄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藝術、藝術設計、視覺傳達及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