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資 李梅
摘要:《圍城》以主人公方鴻漸在進出圍城時心里的掙扎,在社會泥沼中的浮沉為主線,描繪了一批生活在“人生邊上”的知識分子們的生活。方鴻漸的“矛盾人格”,是他被困在一個又一個圍城中的原因。他的“不討厭,卻全無用處”,他性格的矛盾,恰好體現(xiàn)了“圍城”的內涵,也恰是當時知識分子面貌的反映。
關鍵詞:圍城? ?方鴻漸? ?矛盾人格? ?知識分子
《圍城》是一部極具現(xiàn)實諷刺意義的長篇小說,其主要通過描寫方鴻漸這一人物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展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事件,將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當代知識分子擁有的靈魂清晰展示出來,在書中主要描述的是留洋歸來的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形象,通過這些知識分子,構成了一座“圍城”,他們在“進出圍城”中掙扎,糾結,徘徊。作為他們之中的一員的方鴻漸,在這漩渦中該何去何從呢?
一、“矛盾性格”的呈現(xiàn)——知識分子的沉浮
(一)歸國初期體現(xiàn)的對理想的堅持與放棄
知識分子們內心都懷揣著對理想的追求,即使是在國外花天酒地,不專心于學業(yè),坐船,時,還是“天涯相遇,一見如故,談起外患內亂的祖國,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為它服務”[1]。他們對理想有熱枕,卻在現(xiàn)實中總是和理想有一定差距,對于理想,是堅持,還是放棄?他們自己心中沒有定論,只得在生活浪潮中沉浮。書中以方鴻漸的愛情為喻,描述了知識分子在理想上的迷茫。
在遇到鮑小姐時,方鴻漸首先被鮑小姐的肉體所驚艷,但“他只覺得自己要鮑小姐,并不愛她”。于他而言,鮑小姐輕浮、放蕩,容易接近,他們之間的“游戲”,本身就是荒唐的,只是兩個人互相玩弄,填補著彼此旅途的空虛罷了。鮑小姐比喻的,大概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某些無法擺上臺面的,僅僅為了享樂而樹立的“理想”,有些甚至不配被稱為理想的“欲望”吧。
在輪船上邂逅蘇小姐,面對蘇小姐的示好,方鴻漸的心情無比復雜。一方面覺得蘇文紈是“理想的女朋友”,要頭腦有頭腦,要身份有身份,但自己卻也不愛她。他疏遠蘇小姐,自己又覺得寂寞,但親近她,又實在無法擦出愛的火花。每一次和蘇文紈的相處中,面對強勢的蘇文紈,方鴻漸選擇逢場作戲。因為骨子里的懦弱,以及對蘇文紈的恐懼,他一直躲避,不去面對。蘇小姐比喻的,大概就是那些自己不喜歡,但為了“體面”而接受的所謂理想吧。
再遇到唐曉芙時,“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窩。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得嘴饞,仿佛是好水果?!盵1]方鴻漸立刻想給她留下一個好印象,在他看唐曉芙不笑時,還覺得她臉上依戀著的笑意就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可以看出他對唐小姐的一見鐘情,與內心由衷的喜愛,唐小姐就是他內心的真正的理想,并不像對蘇小姐,鮑小姐那樣“差一點”的感情。
方鴻漸的“矛盾”體現(xiàn)在他對愛情的態(tài)度上,當時知識分子的“矛盾”,體現(xiàn)在他們對理想的態(tài)度上。
(二)為人處世中對正義的堅守與退讓
當時的知識分子是受各種幻念和臆想蠱惑的一支信仰上永遠飄無定所的游牧部落。他們不乏稍縱即逝的熱情,卻沒有以一貫之的勇氣,,偶爾想采取行動,但又怕承擔責任,所以當人生境遇陡轉之時,外部壓力趨近他精神所能承受的極限,他們就會調整自己的步伐,以求得在現(xiàn)實中的解脫?!斑@種個人向著群體,群體向著群體的群體的無休止的精神逃亡過程,折射出中國知識分子人格上的先天缺陷。”[2]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為人處世上,有的選擇同流合污,有的選擇袖手旁觀,這都體現(xiàn)當時知識分子精神上的“群體性逃亡”也就有了方鴻漸在正義上的糾結。
“假文憑”見報,方鴻漸還被邀請去演講,享受表面的風光,但他心中的羞愧不已也是體現(xiàn)了在正義上的堅持。
在去三閭大學的途中,方鴻漸看到了社會萬象,他在奔波途中看到了旅店老板把不衛(wèi)生的肉給客人,在車上看到的喪偶的寡婦被別人欺負……在看到這些不正義的現(xiàn)象時,他會內心唾棄。面對自己身邊朋友所遇到的不公平的事,他也會忿忿不平,比如學校沒給孫小姐寄郵費,他內心覺得不公平,對趙辛楣說:“這太豈有此理了,我們已經(jīng)在賺錢,倒可以不貼旅費,孫小姐第一次出來做事,哪里可以叫她賠本?你到了學校,一定要為她到當局去爭?!盵1]他選擇的卻是自己躲起來,讓趙辛楣去爭。將自己的“精神逃亡”發(fā)揮到極致。
后來,到了三閭大學后,學校中各階層都在不知不覺間卷入到一起人事糾紛之中,并通過這起人事糾紛,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的一些現(xiàn)實情況,如:以權謀私、職業(yè)排擠、情場競爭等,并通過此展現(xiàn)出較多的陰謀詭計,使得三閭大學成為小說中許多知識分子表現(xiàn)的重要舞臺。
一些知識分子粉墨登場,他們之中有李梅亭那樣的半舊遺老,也有韓學愈那樣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樣的偽君子,也有汪處厚那樣的小人。方鴻漸對和他一樣拿著“克萊登大學博士”的韓學愈感到不屑,想要揭穿,卻又無奈反而被別人陷害。還有他對汪處厚失敗的逢迎,以及滑稽的相親,都體現(xiàn)了他有想過融入他們,卻因身上僅存的良知與正義感而被排擠出局。他對文憑的態(tài)度,退一步,就成了韓學愈;他對待名利,退一步也就成了高松年,但他選擇的是堅守自己人生的底線,所以他到頭來還是沒有活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三)“婚姻圍城”中的個性與妥協(xié)
在《中國知識分子論》中,作者提出了“個人觀”,通俗來講,便是“主見”,“主見”需要清晰自我認知的支持。[3]方鴻漸在婚姻中,沒有了“自我”,所以他搖擺不定,糾結不已。
當他終于想安定下來,好好過日子時,他和孫柔嘉訂婚了。但他們的婚姻卻并不幸福。方鴻漸沒落的鄉(xiāng)紳家庭和孫柔嘉洋氣且控制欲強的姑母產(chǎn)生矛盾。孫柔嘉也沒有了當初的柔弱,開始變得強硬而有城府?!胺进櫇u起初以為孫柔嘉只是個女孩子,事事都要請教自己;待到訂婚,方才發(fā)現(xiàn)她不但很有主見,而且主見很牢固,值似仿佛有了個女主人,結婚之際一經(jīng)趙辛楣提醒,方才警醒,卻已身陷圍城?!盵7]方孫二人的婚后生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家庭的沖突、事業(yè)的風波、性格的差異……這種種都導致了最終二人婚姻走上末路。
方鴻漸因為對婚姻的過度渴望,過度憧憬,匆忙之中,便和孫小姐訂了婚,走進了婚姻的圍城。他想安定下來,因為他成熟了,卻又沒有真正地成熟,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方孫的婚戀發(fā)展中,方鴻漸開始時對孫柔嘉的感覺比較模糊,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如何對待這份感情的,不過,在漫天的流言蜚語以及孫柔嘉的策劃下,他便稀里糊涂的和孫柔嘉結了婚。他對婚姻選擇妥協(xié),卻在冷靜時發(fā)現(xiàn),對方不是自己真正愛的人,他本不該走進這座圍城。走進這座圍城后,種種矛盾發(fā)生的原因,都和方鴻漸堅持自己的內心有關。他在結婚前選擇妥協(xié),在結婚后還是體現(xiàn)了自己的個性。
二、“矛盾性格”的成因
(一)“里子”和“面子”的對抗
在魯迅眼中,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是中國國民性的關鍵地位,是中國國民性的復合關鍵,抓住了它就好比抓住了清朝男人頭上的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3]。在林語堂眼中, 面子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第一位女神,中國人正是為它而活著。由此看來,面子可謂是中國文化分子的第二生命。[5]方鴻漸的性格中的矛盾,正是凸顯了當代知識分子的“臉面觀”,也就是要“里子”還是要“面子”的矛盾。
里子和面子的含義完全不同?!袄镒印保w現(xiàn)的是中國人內心的自尊與內心的良知,知恥心。而“面子”,內涵是自我掩飾,以求得到他人的正面評價,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虛榮心。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現(xiàn)實卻是如何呢?
方鴻漸在回國時,之所以要費盡心思地去找愛爾蘭人賣假文憑,便是因為父母對這張紙的視若珍寶,因為國人對文憑的趨之若鶩。而方鴻漸其實對此并非十分重視,但卻因為“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10]他做出了和本來意愿不同的事,為了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也為了當時社會的要求。后來,在每一次提起“博士文憑”之時,方鴻漸多數(shù)選擇逃避(why)。在丈人為了面子而將其獲得文憑之事登上報紙時,他感到“從此無面見人”;在記者口口聲聲叫他“方博士”時,覺得“刺耳的很”;在知道韓學愈也是假文憑,卻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一樣,他打心底里還是對此不屑的??梢钥闯觯菫榱嗣孀硬湃ベI的假文憑,并非因為內心的虛榮。所以,方鴻漸在“假文憑”事件上糾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里子”和“面子”的對抗。
方鴻漸對蘇文紈的愛,就像對待面子,蘇文紈學歷高,大家閨秀,自然是人人追捧的對象,如同面子一樣,蘇文紈在遇到孩子時表露出的虛偽,以及在待人接物上所體現(xiàn)的虛假,與面子的內涵如出一轍,他愛蘇文紈是愛來自他社會體面的一面,而唐曉芙,率真可愛,自然代表的便是人內心的追求,所以說方鴻漸對她的愛是來自自然感情,就像人對“里子”一樣。
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寫道《渙》:“忍丑少羞,無面有頭?!卑础短分队^》同;《剝》之《鼎》又曰:“泥面亂頭,忍恥少羞?!苯駡笠院?,為“無面見人”,古語亦然……《易林》以“無面”承“少羞”,則意適相反,乃指無恥,不認羞,如《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之言“沒臉婦人”,即近語“不要臉”也?!吧傩摺倍嘣弧澳嗝妗?。則如《西游記》第七九回之“泥臉子”,亦尤“泥壁”之泥。涂堊增附,即今語“厚臉皮”也。[6]他寫的兩類人,一類是知恥,一類是不知恥。前者是要里子,后者是要面子。
方鴻漸在事業(yè)與愛情上所體現(xiàn)的矛盾性格,正是他在“里子”和“面子”上的掙扎,他在選擇遵從內心還是順應社會的糾結。
(二)文化上,“東方”與“西方”的碰撞
《動蕩中的歷史抉擇——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一書中寫道“從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知識結構來看,既有傳統(tǒng)知識,也有西學知識,二者兼存?!盵7]
方鴻漸是一位生活在舊中國都市里的知識分子,在接受西方現(xiàn)代新思潮的洗禮之后,他并沒有像魯迅們那樣成為思想家、改良主義者,而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成了一個“畸形兒”,成為灰暗社會環(huán)境中的灰色人物,有人稱之為知識分子中的“阿Q”。
受中西方新舊文化的沖突,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強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制的束縛下,他向現(xiàn)實屈服,他的理想和愿望化為泡影。比如家族給的“光宗耀祖”的壓力。這樣的矛盾沖突積淀在他的內心深處,構筑起一座精神圍城,從而形成了方鴻漸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雙重人格——認真而有玩世,正直而有脆弱。
方鴻漸掙扎在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之間——“一向和家庭習而相忘,不覺得它藏有多少仇嫉卑鄙。”方鴻漸“為了柔嘉,稍能從局外人的立場來觀察,才恍然明白這幾年來兄弟妯娌甚至父子之間的真情實相,自己有如蒙在鼓里”,舊式大家庭使他覺得格格不入。他結婚之后不知不覺又闖入這一圍城。為了擺脫圍困,方鴻漸從大家庭分離出來與妻子另組小家。但新式小家庭也并非避風港?;楹螅X得自己娶的好像不是原來的那個人,妻子由婚前的靦腆、稚弱變得多疑善妨和極富主見,他整天處在和太太無休止的爭吵與嘮叨中。最后夫妻不離而散。小說最后,方鴻漸在夜色中如喪家之犬在街頭漫無目的的游蕩…… 以“大家”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給不了方鴻漸內心想要的溫暖,而以“小家”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似乎也沒有想象中好。東西文化的碰撞,使得方鴻漸難以抉擇,陷入兩難境地,也造成了他性格的矛盾。
(三)思想上“新”與“舊”的斗爭
方鴻漸生活的年代,道家文化已經(jīng)根植于中國人的國民意識中,道家的柔弱勝強﹑寧靜﹑少私寡欲等觀念,業(yè)已深入人心,成為中國人的處世方式,它成為人們“全身選擇”的法寶,也是形成人民懦弱﹑無能﹑無力抗掙等性格的重要遺傳因素,使每一個接受傳統(tǒng)教育的人,在潛意識中留下痕跡,這是文化對人的制約性,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了解的方鴻漸,這種制約性就愈加強烈。
正是因為骨子里的懦弱,他想抗爭,卻不敢抗爭。即使深愛唐曉芙,但因為怕蘇文紈,到最后仍沒成功得到真愛。在和家人的相處中,因為出生在鄉(xiāng)紳家族,父親迂腐,守舊的觀念等舊文化,可以說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后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所以,社會大環(huán)境所造就的方鴻漸的懦弱,也是他矛盾性格的原因。
方鴻漸生在“西學東漸”的時期,新思想和舊思想的相遇,使得人們在心理,行動上有著巨大的反差。方鴻漸出身于傳統(tǒng)士族家庭,父親是前清舉人,“家學”深厚,傳統(tǒng)教育對他有一定影響,他受到過舊思想的影響,但留學后,加上生活在“五四運動”后思想文化大變革的時代,性格中又注入了“新”的精神。
舊思想強調的是社會的外在規(guī)范化為個體的內在欲求,從而使人時時處處以公眾的道德尺度制約自己的行動,異化自我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新思想強調個人,重視個人的意志和追求,鼓勵個人發(fā)展。這喚起了方鴻漸個人意識的覺醒,使他想追求個人自由。但舊思想?yún)s限制了他內心的自由。兩種思想在他身上調和的結果,便是既喪失了舊思想帶來的寧靜,又沒完全擁有新思想的張揚個性與物相爭的精神。[8]
這兩種思想是方鴻漸形成的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雙重人格的原因,使他找不到歸宿,只能在“圍城”中掙扎。
三、“矛盾人格”的效果——喜劇人格,悲劇人生,諷刺主題
方鴻漸的“矛盾人格”引發(fā)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有一些插科打諢的情節(jié),造成旁枝逸出的喜劇效果。他在對理想的糾結時,在為人處世上掙扎時,在婚姻的圍城中徘徊時,他的矛盾使他難以走出這圍城。他被圍城所困,卻又一次又一次鑄造著圍城。他喜劇的形象特點和悲劇遭遇是所有矛盾的焦點?!斑@種人生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幻滅、歡樂與痛苦的矛盾和轉移,就是‘某一類人物的人生‘圍城模式?!盵9]
方鴻漸的悲劇人生,揭示了新的精神——喜劇精神,也揭示了蘊含在這種精神中獨特的批判意識。[10]
方鴻漸的喜劇人格造就了他的悲劇人生,也揭示了主題的多重意蘊。
《圍城》被譽為新《儒林外史》,他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文本,是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生命的反思。錢鐘書先生在《序》中寫道:“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xiàn)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盵16]方鴻漸從一座圍城走向另一座圍城,他的矛盾性格是他悲劇命運的原因。錢鐘書所塑造矛盾的方鴻漸,其實是當時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揭露了長期封建腐朽文化重壓下人性的變態(tài)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困惑,并在這個過程中展示了文學一貫宣揚的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之間生活和生命之間的永恒矛盾。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人們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
除此之外,方鴻漸的矛盾性格也是對“圍城”的詮釋?!皣恰辈⒉皇侵恢傅幕橐龅某潜ぃX鐘書先生寫的也不只是婚姻,他還在寫人生,寫社會。“人”和“圍城”互相對抗著,在這個對抗中,人永遠徒勞無獲,但只要人還在,抗爭就在,循環(huán)往復,永無結局。對于圍城的本質,楊絳女士說:“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對于婚姻也好,對于事業(yè)也好,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比司拖袷且粋€艱辛勞動的蠶,愈是辛勞,于是為自己建造一個牢籠,愈是用力,命運的繩索勒得愈緊。在生命的輪回中,每個人都追求著清醒,而清醒的結果卻讓人陷入新的更深的迷茫。這些哲理,在方鴻漸的矛盾性格中都有體現(xiàn)。
圍城結尾寫到,“那只祖?zhèn)鞯睦乡姀娜葑栽诘卮蚱饋?,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擺出來一一細數(shù):‘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對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孫柔嘉在家里等著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盵17]
鴻漸到底有沒有和孫柔嘉和好呢?他未來的生活該何去何從呢?小說在此戛然而止,留下大片關于鴻漸未來生活的空白讓讀者想象。是什么導致開放性的結尾呢?也許就是方鴻漸的矛盾性格吧,可以說,方鴻漸的矛盾性格是作者寫作的必然選擇。若是沒有了方鴻漸性格中的矛盾,結尾也就少了一點余味吧。該給矛盾的方鴻漸一個怎樣的結局呢?錢鍾書先生也不知道,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卻也是本書吸引人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賀奕.群體性精神逃亡: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紀病[J].文藝爭鳴,1995,(03).
[3]余時英.中國知識分子論[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4]魯迅.“說面子”.《魯迅全集》第三卷[M].1991.
[5]林語堂.中國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錢鐘書.管錐編[M].中華書局,1979.
[7]黎仁凱.動蕩中的歷史抉擇——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8]郭桃芬.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9]劉旭.試析《圍城》中方鴻漸的圍城人生[J].殷都學刊,2010,(01).
[10]俞吾金.《圍城》與喜劇精神的興起[J].復旦大學學報,1991,(03).
(作者單位:廣州市第六中學。作者簡介:[1]張憶資,愛好文學與寫作。[2]李梅(通訊作者),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