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生
沒有人能無所不知,面對未知,我們必須回到原則。
沒有一個企業(yè)家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或認為自己能正確處理每一件事情。然而智慧不足之際,能信守原則的人,就一定會是成功的人。
稻盛和夫在28歲創(chuàng)立京瓷企業(yè),當時沒有任何經(jīng)營的經(jīng)驗。他回憶說:每當碰到要決定的時候,由于經(jīng)驗不足,他決策總是遵循著公平合理的社會準則而進行。他會到內心自問合理的法則是什么,社會的道德判斷是什么,他回到原則與價值作為決策的依據(jù),而不是依循策略、技巧,或取巧。
換言之,年輕的稻盛和夫是以價值觀與原則作為制定策略的指導智慧。結果他空前的創(chuàng)造了兩家全球五百強公司。甚至后來因為挽救日航而被封為日本經(jīng)營之圣。
原則,而不是策略,是組織與企業(yè)永續(xù)成長與發(fā)展的最重要基石。
“事業(yè)要做得大,‘基礎要好”
馬來西亞的志工企業(yè)家林偉才董事長于1991年創(chuàng)立了TopGlove(頂級手套公司),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全世界最大的手套制造商之一,他在全世界的手套市場占有率超過2%,每年營業(yè)額達到400億馬幣,即近100億美元。
林偉才告訴我:“事業(yè)要做得大,基礎要好?!蔽覇査骸笆裁词腔A?”他說:“原則?!绷謧ゲ鸥嬖V我,他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謹守原則。同時要員工也謹守原則。
因為手術手套是救人的工具,因此干凈、保護性是重要的目標。也因為如此,林偉才力行公司的價值與原則就是干凈、健康、守護。
例如:在頂級手套公司里,每個員工都必須配戴一枚徽章,包括林偉才自己。徽章上面寫著“不要賄賂、不要貪污,賄賂和貪污是罪行(NoBribery,NoCorruption,Briberyandcorruptionarecrimes)”。他說,自從員工都配戴這枚徽章以后,敢開口說要回扣的廠商微乎其微。
林偉才要求員工力行“五好”:清潔好(Cleanwell)、吃好(EatWell)、運動好(ExerciseWell)、工作好(WorkWell)、睡好(SleepWell)。
林偉才要員工必須定期咨詢公司聘任的營養(yǎng)師。讓員工有健康的飲食、健康的身體。身心健康,才能創(chuàng)造保護健康的手套。頂級手套公司能夠諦造非凡的業(yè)績,其關鍵仍在堅守價值與原則。這原則就是給予客戶最具保護性、清潔、衛(wèi)生的手套。所以每個員工也必須身心清凈,愛護自己的健康。
林偉才要求公司的員工不準抽煙,在家也不要抽煙。他相信,身心健康的員工,才是企業(yè)永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并且要求員工每天睡七到八小時,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每天以正向的態(tài)度工作。林偉才自己以身作則,生活極為規(guī)律。他要求員工做的,自己長年都是如此實踐著。
原則的信守不是以言語,而是企業(yè)主以身作則帶動。畢竟,人是從他人的行為中作出判斷,而不是他的言語。
不以欲望追逐金錢的生命態(tài)度,是財富的原則
印尼的志工企業(yè)家郭再源先生在加入慈濟之前,只要能賺錢,什么生意都做。進入慈濟之后,聽了證嚴上人的教導,停掉所有對社會有害的生意,其結果,事業(yè)越做越大。
其原因是,他投入慈善事業(yè)之后,停掉了所有不好的事業(yè)之后,更多的善企業(yè)開始來找他,他在社會上的名聲更好,信用更好。大家對他更信任,許多資源就會找上他。
進入慈濟之后,他的目標不再是追逐財富,而是以原則面對財富。
郭再源先生說,他現(xiàn)在對財富是“因緣觀”——不該賺的,賺不到的,還沒有因緣的他不賺。這種不強求,不以欲望追逐金錢的生命態(tài)度,是財富的原則。原則,不但沒有使他的財富減少,反而使得他更為富有。
郭再源的生命原則不只表現(xiàn)在財富觀,也表現(xiàn)在生命的態(tài)度上。他說自己曾經(jīng)“過五關”,有過五個大難關。郭再源先生對筆者說:他遇到難關,不怨天尤人,他認為這是他的業(yè)障,他勇敢地面對處理,希望能夠消業(yè)。證嚴上人給予他生命的智慧,也給予他祝福,讓他渡過了生命中五個大難關。
順境中有所不為的原則,做生意有所不賺的原則,使他的財富累積更多。逆境中堅守原則,讓他安然渡過危機,活出更寬廣的自己。
郭再源先生是印尼慈善家的代表,他多次與總統(tǒng)前往災難現(xiàn)場堪災,印尼慈濟通過他的引介,與軍方簽約,共同在災難發(fā)生時,一起投入賑災。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印尼慈濟與印尼軍方合作以專機運送物資與人員快速投入賑災工作。他把善擴大到軍方,擴大到其他宗教團體。郭再源同樣引介慈濟與伊斯蘭最大的團體合作,開展教育,開展慈善,達成宗教間的和諧與合作。
信,才能造就“富中之富”的企業(yè)家
郭再源先生自幼與他的父親一起作小生意,他父親生前給他的遺言說:“我沒有留什么給你,我只留我的名聲和信用給你。那是父親給你最大的資產(chǎn)?!惫僭聪壬f,在海外的華人創(chuàng)業(yè),靠的是信用,大家互助的信用。標會(編者注:又稱抬會、打會、跟會,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信用融資行為)、互助會,大家互相幫忙,才使得華人在異地能夠生根茁壯。
郭再源對筆者說,他父親以身作則,以信用為生意的根本,傳遞給他,他會再傳遞給子女。這如同證嚴上人所說,一切應以身作則。做生意要“誠、正、信、實”。他以此為經(jīng)商的圭臬。做人也是誠正信實,事業(yè)如同生命一樣,信守原則才是根本。
他的生命觀是,只要方向對,只要原則對,不要怕做錯,做錯改過來就好。最重要的是原則與方向必須信守。
信用,從生意的信用,到對證嚴上人的守信用,郭再源先生在慈濟,只要證嚴上人開口想做的事,他都說“沒問題”!所以在慈濟,郭再源的別號就是“沒問題先生”。他總是說到做到。從過去與各種人交往的守信用,到進入慈濟之后、守原則之后的信用,他的生命價值出現(xiàn)蛻變與大大提升。他是證嚴上人心目中“富中之富”的企業(yè)家。
信,是依靠誠正而建立。所以慈濟的創(chuàng)辦人要企業(yè)家誠、正、信、實,先能誠心、正心,才能有信,才能守信,然后踏實的執(zhí)行,這是事業(yè)成功之道。林偉才如此,郭再源也是如此。
善,能得到善的結果,是最堅固的真理
郭再源說,善,是必須依靠實踐得出來的結果,慈善的善,如何改變社會,都是以實際的行動,讓更多企業(yè)家相信,加入善的行列。
企業(yè)的善,也是一樣,如何讓善扎根企業(yè),必須從自身實踐做起。
在郭再源以及其他印尼志工企業(yè)家的努力下,十幾年的時間,慈濟從根本上改變了華人在印尼的社會地位。慈濟給予華人一個平臺,讓華人對印尼社會做出具體的貢獻。慈善成為華人在印尼社會的象征,這使得華人經(jīng)商、生活得到更大的保障。過去發(fā)生過的的排華暴動,隨著華人社會普遍的善行,排華的風潮逐漸地消失。2007年印尼國會制定種族平等法,允許華人恢復學習漢語。國會議員向筆者說,這和慈濟華人在印尼的慈善貢獻付出有直接的關系。
用愛回應仇恨,是制止仇恨的不二法門。善,能得到善的結果,是最堅固的真理。
以愛實踐原則,而不是以責備實踐
善之于原則,就是以身作則。原則不是責備他人,而是從自身做起。特別是老板要求員工做到的原則,老板必須以身作則。
一位四川的慈濟志工企業(yè)家,他的企業(yè)員工有數(shù)千人。他加入慈濟之后,覺得員工在餐廳里常常有剩菜剩飯非常不好。他一再宣導,但是效果有限。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員工拿了很多食物,才吃一點點就要丟掉。他攔住那位員工,不是罵他、責備他,而是笑著跟這位員工說:“你這東西很好吃,你不吃,我來吃?!彼聛?,把這位員工吃剩下的東西吃完。
可以想見這位員工嚇壞了,原本以為會被老板罵一頓或處罰,結果老板把他的剩菜吃完了。他在一旁,眾人在看,他尷尬到想要一頭鉆進水泥地里面去。從此,餐廳里吃飯,沒有人盤中有剩菜剩飯了。
這是以愛實踐原則,而不是以責備實踐原則。以罰為原則,讓人畏懼,但不會長久;以愛實踐原則,讓人們的內心真正信服,心甘情愿地去實踐,才是“以原則為治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