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 要】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迅速發(fā)展,以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征帶來了貨幣無國界化的新變革,其匯率的逐漸攀升也引來了一大批投資者。不難看到,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的產生、交易、流通的環(huán)節(jié)依然存在種種亂象,國家對數字加密貨幣的監(jiān)管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比特幣為代表,分析了當前數字加密貨幣產生、交易、流通等過程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并提出了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倫理
中圖分類號: F49;F821;F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5-0028-004
0 前言
本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fā)展,互聯網金融逐漸走入大眾生活。作為互聯網金融中重要一環(huán),互聯網貨幣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與傳統(tǒng)的例如AmazonCoin、FacebookCredits等為代表網絡社區(qū)虛擬貨幣不同,以比特幣(bitcoin)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尤為受到矚目。
1 比特幣及區(qū)塊鏈技術的產生
比特幣在2009由中本聰(英語:Satoshi Nakamoto、化名)發(fā)明創(chuàng)立,是加密貨幣及區(qū)塊鏈的始祖,也是目前知名度與市場總值最高的加密貨幣。在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在metzdowd.com網站的密碼學郵件列表發(fā)表了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tǒng)》的論文,闡述了一種去中心化的點對點電子交易系統(tǒng),隨后在2009年1月3日,他開發(fā)出首個實現了比特幣算法的客戶端程序,并進行“挖礦”,獲得了第一批的50個比特幣,標志著比特幣金融體系的正式誕生。
區(qū)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比特幣的交易數據被打包到一個“數據塊”或“區(qū)塊”(block)中后,交易就算初步確認了。當區(qū)塊鏈接到前一個區(qū)塊之后,交易會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連續(xù)得到6個區(qū)塊確認之后,這筆交易基本上就不可逆轉地得到確認了。比特幣對等網絡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儲存在“區(qū)塊鏈”(blockchain)中。區(qū)塊鏈在持續(xù)延長,而且新區(qū)塊一旦加入到區(qū)塊鏈中,就不會再被移走。區(qū)塊鏈實際上是一群分散的用戶端節(jié)點,并由所有參與者組成的分布式數據庫,是對所有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記錄。[1]參與區(qū)塊處理的客戶端通過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勞動力,為比特幣對等網絡的正常運轉提供了保障。在此過程中,每個數據塊都會允許發(fā)行一定數量的新的比特幣,連同相關交易的手續(xù)費,成為激勵數據處理者的重要機制,這一活動被形象的稱作“挖礦”,而參與數據處理的客戶端被稱作“礦工”。
2 比特幣的界定
2.1 比特幣的特征
2.1.1 去中心化?!叭ブ行幕笔潜忍貛抛钪匾奶卣?。比特幣的發(fā)行不像傳統(tǒng)貨幣依賴于權威發(fā)行機構,比特幣的發(fā)行完全依賴于點對點網絡及其特定算法,由“礦工”挖掘產出,不受任何一國中央銀行等權威機構的干涉。因此,比特幣經濟迅速演化成為一個超主權貨幣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印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關于貨幣非國家化的理論。
2.1.2 匿名與隱私保護。比特幣在產生地址時,同時產生公鑰和私鑰。地址用于接收比特幣,但并不需要實名登記。交易通過“公鑰”和“私鑰”來進行比特幣的持有和轉移,私鑰用于證明對比特幣的所有權。叢技術上來講,雖然整個比特幣分布式節(jié)點數據庫記錄了比特幣交易的流水信息,但很難通過地址、公鑰和私鑰來確定比特幣交易者的真實身份。當交易成功后,比特幣網絡會形成新的公鑰和私鑰,這與傳統(tǒng)電子貨幣所依賴的賬號密碼系統(tǒng)大相徑庭,更有利于隱私保護。
2.1.3 總量固定與易于拆分。比特幣的總發(fā)行量固定為接近2100萬,開始時每十分鐘全球發(fā)行50個比特幣,按照收斂等比數列,發(fā)行速度每4年減半,直至2140年為止。目前(2017年10月),全球范圍內發(fā)行比特幣總量已經超過1600萬個。比特幣最小單位是 0.00000001,稱為“1聰(Satoshi)”,而且可以根據具體要求修改協(xié)議,區(qū)分為更小的單位,便于靈活的流通。
2.1.4 交易便捷、成本低廉。比特幣的交易不受任何第三方機構的管控,比特幣可由第三方機構托管,也可以存放在個人計算機上,交易雙方僅通過個人計算機及互聯網就可以完成交易?;谄淠涿缘奶卣鳎畽C構無從了解比特幣的交易情況,因而也無法征收稅費,交易過程僅產生少量手續(xù)費。[2]
2.2 比特幣性質的認定
參照以上比特幣與紙質貨幣以及傳統(tǒng)電子貨幣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特征,從誕生之日起,比特幣就充滿爭議。如微軟公司創(chuàng)始人Bill Gates,美國前副總統(tǒng)和谷歌董事會成員Al Gore,美國企業(yè)家Matt DeCourcelle等認為比特幣具備相關貨幣性質。密碼破譯專家Hal Finney,B-Money發(fā)明人戴偉,Bitgold發(fā)明人Nick Szabo也肯定其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Paul Krugman,職業(yè)經理人唐駿,經濟學家譚雅玲等則認為比特幣無長遠意義。
3 比特幣倫理問題
作為一種新興事物,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從其產出、保存、交易和融資過程都缺乏相應的制度和法律文件來規(guī)范,世界各國對于數字加密貨幣的認定和監(jiān)管依然處于逐漸探索的階段。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于比特幣的倫理問題普遍集中于其交易過程,而對產出、保存、交易和融資等過程討論甚少,本文將對其作全面的分析。
3.1 “挖礦”中的倫理問題
比特幣由“礦工”“挖礦”產出,其過程需要大量計算量。在早期,礦工采用的挖礦設備主要是Intel或AMD的CPU產品。隨著挖礦人數的增長和設備性能的提升,CPU挖礦逐漸毫無收益,而挖礦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大量電費,甚至產生負收益。隨后,GPU及FPGA等設備成挖礦主力,2013年以來ASIC設備大量上市,并逐漸取代GPU及FPGA等設備,全網算力呈現大幅度直線上升趨勢,目前,算力被集群式ASIC挖礦設備壟斷,個人挖礦難以取得收益。
據央視2017年7月11日《新聞直播間》欄目的調查,目前超過70%的比特幣產自中國,而由集群式挖礦設備構成的“比特幣礦場”,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四川、內蒙古、新疆等內陸地區(qū)。按照比特幣產生的算法,為了使比特幣產生的速度大致均等,產生新數據塊的難度會定期調整,如果速度加快了,就增加挖礦的難度,反之,則降低其難度。[3]隨著ASIC設備的加入和挖礦人數的大幅增長,挖礦的難度呈幾何數上升,即便是專業(yè)的比特幣礦場,也需要大量設備高負荷運轉,因而需要大量電力。據央視調查,一個擁有5000臺礦機的中型礦場一年大概消耗6000多萬度,相當于一個10萬人口的鄉(xiāng)鎮(zhèn)一年的生活用電量,對于“礦主”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成本。因而許多“礦主”將比特幣礦場建在內陸地區(qū)水電站、發(fā)電廠附近,這些電站地處偏遠,發(fā)出的電力很難全部消化,在這里建廠,可以拿到一個相對工業(yè)用電價格便宜許多的低電價。然而,我國對于電站私自售電的行為是嚴格管控的,私自售電和違規(guī)優(yōu)惠電價嚴重違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節(jié)能減排措施落實。與此同時,“挖礦”生產比特幣的行為并未被認定為生產經營行為,國家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管控,給執(zhí)法帶來巨大難度。
僵尸網絡也是比特幣產生過程中的一大問題,比特幣采礦惡意軟件將大量主機感染bot程序(僵尸程序)病毒,形成的一個可一對多控制的網絡來進行比特幣的挖礦活動,根據網絡安全公司趨勢科技提供的數據,全球有超過一萬臺電腦受到感染。另外,一些技術人員也可能利用公司或公共設備進行比特幣挖掘,例如2010年6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發(fā)現一名雇員用公司的服務器進行挖礦。
3.2 保存過程中倫理問題
盡管比特幣的交易機制被普遍認為是十分安全的,但交易過程不可避免依賴于第三方交易平臺,而大部分的比特幣交易平臺,從事實上看,其可靠性是受到質疑的。據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Mt.Gox、Bitomat、My Bitcoin、Bitcoinica、Bitfloor、inputs.io、Bitfinex等知名的比特幣交易平臺多次受到黑客攻擊,僅2016年8月Bitfinex受到攻擊丟失了119756個比特幣,按照當時價值7500萬美元。另外,比特幣交易平臺還存在內部人員非法操作,盜取比特幣的情況,Mt.Gox的前CEO Mark Karpelès 2015年受到此項指控,并被警方逮捕接受調查。
比特幣的匯率直到2011年才首次突破1美元,然而在此后迎來暴漲,至2017年10月23日,比特幣匯率一度突破6000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比特幣匯率的攀升,吸引大量投資者跟風炒作,因此不少人認為其是一個“旁氏騙局”,但經過長期討論,一般不認可觀點,例如歐洲中央銀行在2012年發(fā)布的virtual currency schemes認為比特幣與旁氏騙局不同,比特幣交易自發(fā)地進行,并不受組織者掌控,且除了匯率增長之外,沒有人能從比特幣不斷增長的用戶中直接獲利,比特幣只是作為一種支付系統(tǒng)存在。但是,仍有少數學者堅持認為比特幣具有“龐氏騙局”的特點。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7月4日發(fā)布的《中國金融穩(wěn)定報告(2017)》也認為“比特幣等特定虛擬商品吸引投資者跟風炒作也存在一定風險”。
3.3 交易過程中倫理問題
比特幣自身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受政府及相關機構管控以及相對匿名,難于追蹤等特征,往往被用于非法交易,成為成為犯罪工具、或隱匿犯罪所得的工具。所以另一個關于比特幣的指控在于從事非法交易、洗黑錢等犯罪活動。2013年10月,著名的地下交易網站絲綢之路(Silk Road)被FBI查封,FBI查扣144,000比特幣,當時約值2,850萬美元。絲綢之路一個利用Tor的隱密服務來運作,其交易的大部分商品按照大部分國家法律被認為是違禁品,包括毒品、槍支和其它違禁品等并提供非法服務的交易,比特幣是其唯一交易貨幣。另外,比特幣還被當作勒索軟件支付手段,2017年爆發(fā)的勒索病毒WannaCry和Petya惡意加密用戶文件,要求支付一定數額的比特幣才能解鎖,感染了全球數十萬臺電腦。比特幣雖是合法技術,但往往同非法活動脫不開關系,因而受到更嚴厲的審視。
3.4 融資過程中倫理問題
近年來,除了比特幣,目前還有許多相似的同類型貨幣,統(tǒng)稱為加密貨幣,這些數字加密代幣被稱作山寨幣或競爭幣,如萊特幣LTC、未來幣NXT、以太幣ETH等等。目前市場上用區(qū)塊鏈把使用權和數字加密代幣合二為一,來為開發(fā)、維護、交換相關產品或者服務的項目進行融資的方式,叫做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根據中國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對43家相關平臺監(jiān)測而發(fā)布的《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fā)展情況報告》,僅2017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已完成65個ICO項目,融資規(guī)模折合人民幣達26.16億元,參與人次10.5萬。同首次公開募股(IPO)不同,ICO難于受到國家法律額監(jiān)管,難以評估,無需證券監(jiān)管機構審批,因此存在融資風險。
4 對數字加密貨幣產生的新倫理問題的思索
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在人們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新時代互聯網金融的代表之一,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的出現,對傳統(tǒng)貨幣的地位發(fā)起了沖擊,也帶來了新的倫理問題。作為新興事物,國家對于數字加密貨幣的監(jiān)管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相關人員的行為。因此,必須仰仗道德的約束機制來規(guī)范相關人員的行為。才能使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相關的金融活動不至于落入失控的境地。
比特幣以及蘊藏的區(qū)塊鏈技術,以及催生的其他數字加密貨幣,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取得了蓬勃的發(fā)展。比特幣更是以其不斷攀升的匯率吸引著廣大民眾和投資人的眼球。其去中心化的特征使貨幣無國界成為可能。比特幣發(fā)展帶來的倫理風險應當被正視。
盡管去中心化是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的最重要的特征,然而我們看到在失去國家監(jiān)管的情況下,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在生產、保存以及交易的過程中存在種種亂象。當前,各國對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認識不同,也沒有積累出普適經驗,因而對于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的掌控仍存在較大不足。在此情況下,2017年9月4日,中國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fā)布防范代幣發(fā)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涉嫌擾亂金融秩序叫停ICO,要求各類活動應立即停止,已完成發(fā)行應組織清退,拒不停止和違法違規(guī)行為將被查處。通過這些動作,實質上是為觀察比特幣市場發(fā)展和積累治理經驗贏得寶貴時間。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無法被消滅,只有更好法律和監(jiān)管范圍內,比特幣等數字加密貨幣才能發(fā)揮其更大價值。
【參考文獻】
[1]于江.新型貨幣“比特幣”:產生、原理與發(fā)展[J],吉林金融研究,2013.5:17-23.
[2]張超.新型虛擬貨幣比特幣的發(fā)展現狀及其對現實經濟和金融影響的研究[J],時代金融(中旬),2013.5:291-294.
[3]比特幣中文維基[Z],http://www.8btc.com/bitcoin-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