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琴
(高郵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血液凈化中心,江蘇 高郵 225631)
血液透析是一種用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治療的腎臟替代療法,可將體內血液向體外引流,并與電解質溶液進行物質交換,將體內代謝的廢物及多余水分清除,以維持機體酸堿及電解質平衡,延長患者生命期限[1-2]。然而腎衰竭發(fā)生后會累及全身多系統(tǒng)功能,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還會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同時,腎功能衰竭患者需長期或終身進行透析治療,為避免反復穿刺需維持較好的血管通路,其作為一種體外循環(huán)治療方法,長期治療過程不僅影響機體代謝,還會影響營養(yǎng)攝入[3]。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實施以護士為主導多學科參與的分組管理模式,以減輕血液透析對患者的不良影響?,F將結果示下。
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女22例,男28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54.02±5.49)歲;血液透析治療時間6-55個月,平均時間(37.92±5.58)個月;透析頻率為3次/w的46例,2/w的4例;急性腎衰竭7例,高血壓性腎10病,糖尿病腎病14例,慢性腎小球腎15例,其他4例。研究組中女20例,男30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3.70±5.54)歲;血液透析治療時間6-53個月,平均時間(37.79±5.43)個月;透析頻率為3次/w的47例,2/w的3例;急性腎衰竭7例,高血壓性腎11病,糖尿病腎病13例,慢性腎小球腎16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經臨床確診為腎病終末期;(2)參與研究前持續(xù)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間超過12w;(3)意識清醒,可自主交流;(4)自愿且全程參與研究;(5)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為中毒、不能解釋的器官功能障礙、代謝性酸中毒等其他需血液透析治療者;(2)存在短期手術史或既往甲狀腺切除、腎移植史者;(3)合并廢用綜合征或其他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4)中途退出
1.3.1 對照組
常規(guī)護理:由護士針對血液透析治療通路管理進行基本宣教,同時進行指導;治療期間對患者糖代謝、營養(yǎng)指標、腎功能指標等進行監(jiān)測,并進行抗感染預防治療;禁止刺激性飲食,控制鹽分、水的攝入,并增加鈣、維生素、氨基酸、蛋白質等的攝入;要求患者適當進行慢跑、快走等運動,并給予一定指導。
1.3.2 研究組
以護士為主導多學科參與的分組管理模式:(1)建立護理小組:根據科室護士職稱、學歷、資歷、綜合能力進行分級,并組成護理小組,綜合能力強者為組長,科室護士長負責管理。(2)分組培訓:由治療醫(yī)師、心理咨詢師、營養(yǎng)師等參與護士的臨床培訓,并根據護士小組特點側重進行培訓指導,不同小組分別負責透析治療管理、心理干預、通路維護、營養(yǎng)狀況評估指導、并發(fā)癥管理、腎功能評估等不同的護理項目,且每1-2個月進行模擬考核1次。(3)制定護理計劃:在患者入院后由護理小組共同進行心理狀況、病情、營養(yǎng)狀況等評估,并針對不同患者特點共同制定人性化、針對性護理計劃。(4)問題反饋及質量改進:每個月在護士長的主導下及科室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護理管理總結,由小組組長負責闡述一個月內小組護理情況,并共同分析討論護理的不足及原因,并在護士長及醫(yī)生的指導或引導下提出改進措施,并調整護理計劃,促進臨床實施。
護理干預3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營養(yǎng)狀況,并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率。(1)心理狀況:應用SDS、SAS綜合進行心理狀態(tài)評估,各量表均包含20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負向蘋果,得到總分后乘1.25,評分越低抑郁或焦慮程度越低[4]。(2)并發(fā)癥:統(tǒng)計治療期間兩組患者血管通路相關不良表現及其他治療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營養(yǎng)指標:包括尿肌酐、白蛋白、血紅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其水平增高則表示營養(yǎng)狀況良好。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統(tǒng)計學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后SDS和SAS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相對于對照組10(20.00%),研究組3(6.00%)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相對于對照組,研究組管理后血肌酐、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及轉鐵蛋白飽和度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SDS和S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SDS和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SDS SAS管理前 管理后 t P 管理前 管理后 t P對照組(n=50) 56.89±6.08 49.70±5.69 6.688 0.000 55.68±5.79 49.77±5.22 5.872 0.000研究組(n=50) 57.30±6.17 41.52±4.71 15.747 0.000 56.35±6.14 42.03±4.75 14.289 0.000 t 0.367 8.578 - - 0.615 8.495 - -P 0.716 0.000 - - 0.316 - -
表2 兩組營養(yǎng)指標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營養(yǎng)指標水平對比(±s)
組別 血肌酐(μmol/L) 白蛋白(g/L) 血紅蛋白(g/L) 轉鐵蛋白飽和度(%)對照組(n=50) 814.25±87.50 40.93±2.15 95.23±7.04 34.04±4.13研究組(n=50) 1090.12±110.98 42.86±2.67 106.53±8.39 37.89±5.11 t 22.089 3.981 7.296 4.143 P 0.000 0.000 0.000 0.000
隨著科技技術及器械的不斷發(fā)展,血液透析治療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其治療效果也得到明顯提升。研究證明,腎臟疾病終末期患者持續(xù)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可將生命延長15年以上[5]。但血液透析治療時間長,治療導致的相關不良影響也較多,需長期、持續(xù)進行良好的護理干預以保障透析治療效果,減輕疾病及治療對患者身心的影響,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護理工作是一項以護士為主導的醫(yī)療服務內容,護士也是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主要實施者,護士個人能力、護理執(zhí)行效果等則對血液透析治療起到直接影響[6]。但常規(guī)護理多側重于透析治療方面的護理,對患者精神、心理、情感、日常飲食等方面干預不足,難以完全滿足患者臨床治療及身心需求。同時,臨床護士多僅具備基礎護理知識,綜合能力不足,在執(zhí)行心理干預、營養(yǎng)調理等護理時不夠專業(yè),護理效果較差。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對照組,研究組SDS評分、SAS評分及治療相關并發(fā)癥均較低,營養(yǎng)指標水平更高。說明以護士為主導多學科參與的分組管理模式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營養(yǎng)狀況,患者預后較好。以護士為主導多學科參與的分組管理模式是在常規(guī)血液透析護理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改變了以往側重于單個專科護士護理的常規(guī)模式,能夠充分利用不同護士的優(yōu)勢進行分組護理,并根據患者治療及健康需求集合各方面的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對小組護士分層進行培訓、管理,從而使得臨床護理更加專業(yè)、全面,提高護理管理質量[8]。此外,分組管理促使得臨床護理分工更加明確,各護士在小組組長及護士長的領導下得到更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及考核,能夠調動護士的責任崗及積極性,從而利于臨床護理服務的落實,在保障質量效果的同時,能更好的維護血管通路,減少治療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減輕疾病及治療對患者心理及營養(yǎng)健康的影響。同時,該護理管理模式提倡多學科參與,強化了對臨床護士的多方面的綜合培養(yǎng),促使護士在參與護理及考核過程中不斷提綜合理論與技能水平,為提高今后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提供了實際的促進作用[9-10]。
綜上所述, 以護士為主導多學科參與的分組管理模式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營養(yǎng)狀況,患者預后更佳,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