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素芬
成語“精衛(wèi)填?!焙汀坝薰粕健庇性S多相似之處。因此,人們常把它們放在一起用,如“有了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首先,它們的構(gòu)詞方式相同,“精衛(wèi)”“愚公”都是人物的名稱,“填”和“移”都是動詞,“?!焙汀吧健倍际亲匀痪拔?。它們都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這些神話都是以想象、虛構(gòu)、夸張的手段來描述的?!熬l(wèi)填海”來源于《山海經(jīng)》,“愚公移山”來源于《列子》。它們的思想性也有相似之處,都表現(xiàn)了堅忍不拔、不畏艱難、奮斗到底的精神,以及遭受自然災(zāi)害時人類征服自然的迫切渴望。
當(dāng)然這兩個成語也有不同之處,其中主人公的出發(fā)點不同?!熬l(wèi)”是一種神鳥,它的前身是炎帝神龍氏的小女兒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游玩,溺于水中,化作一只花頭白嘴紅爪的神鳥。為了報復(fù),它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后發(fā)出“精衛(wèi)、精衛(wèi)”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其實是在為自己的死鳴冤叫屈,認(rèn)為是大海害了它。
而愚公是為了造福子孫后代,因為當(dāng)時愚公已快九十歲,雖然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在他家北面,出門都要繞道,但他自己年事已高,又能被阻擋幾年呢?其次他善于發(fā)動“群眾”,并得到他們的響應(yīng)。他的移山是集體行動,不是精衛(wèi)那樣的單打獨斗。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最后天帝派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山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