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峰
龍是中華文化的圖騰,有關(guān)龍的地名遍布山川不計其數(shù)。武夷山也不例外,龍井源是其中一個,位于洋莊鄉(xiāng)大安村大安源。聽說那有許多巧奪天工的自然造型與龍的形態(tài)相像,勾起我的向往;又聽說龍井源在蘇維埃時期是中國紅軍活動的重要區(qū)域,更加激發(fā)我前去探訪的愿望。
5月的一天,我們紅色愛好者一行10人,從市區(qū)驅(qū)車出發(fā),約40分鐘到達大安源的“老丁旅社”,顧名思義,這是一個丁姓人家開辦的旅社。隨著紅色旅游的興起,大安源的農(nóng)民放下鋤頭、犁耙,華麗轉(zhuǎn)身為旅游服務(wù)者。進入老丁旅社,迎面走來一個70多歲的老農(nóng)。大安村書記江秀萍介紹:“這是老丁叔,今天由他帶我們行走龍井源?!崩隙∈逍Φ溃骸奥蒙缡莾鹤娱_的,老了做不動,當義務(wù)向?qū)Т蠹易啐埦?。龍井源最大的特色就是被溪水沖刷出的石頭造型很像龍?!贝蟀布t色義務(wù)講解員張珍秀也說,紅軍游擊隊曾駐扎過龍井源,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閩北分區(qū)委也轉(zhuǎn)移到過龍井源。經(jīng)此一說,我們便有了初步的了解。
丁家旅社就坐落在龍井源溪流旁,溪水清澈見底,能倒映人影,溪流兩邊樹木蔥郁。為了方便趟水過溪,老丁叔在溪水中架了兩塊木板,帶我們往溪流對岸向上走去,開始龍井源的紅色探訪。
沿溪向上,龍井源怪石嶙峋,造型多樣,或橫、或臥、或立。溪水把奇石當作分水嶺向石頭尖的兩邊流去。溪水與石頭的撞擊聲,構(gòu)成美妙的音樂贊歌,歡迎我們的到來,也告訴我們,歷史上龍井源曾發(fā)生婉轉(zhuǎn)悲壯的故事。
老丁叔帶我們一會兒走泥濘山間小道,一會兒穿梭于毛竹林,別看他年事已高,依然健步如飛。
溪對岸有一片白花花的樹林,樹木筆直。同行的省作協(xié)會員黃興國問:“那是什么地方?”老丁叔答:“馬家坪?!蔽衣犃?,睜大眼睛向?qū)γ婵慈?,尋思著:“莫非這就是我尋找多年的地方?”
1935年3月,閩北分區(qū)委在轉(zhuǎn)移過程中,經(jīng)黃崗山到大安源一帶,那時肅反的高潮雖然已過,但肅反還是籠罩在紅軍游擊隊頭上的烏云。曾任邵武縣委書記、時任閩北分區(qū)委秘書長的湯維新被錯劃為“AB”團,轉(zhuǎn)移到馬家坪時,被錯殺。在生命的最后的一刻,湯維新對革命充滿信念,說:“我雖然含冤而死,但堅信在九泉之下還能聽到革命勝利的歡呼聲!”就這樣一位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倒在血泊中,鮮血浸染了馬家坪。寒風怒號,把大樹吹得嗖嗖作響,像是控訴,也像是哀悼。
前幾年,我問過大安的人,馬家坪在什么地方,都說不知道,也沒聽說過。今天的龍井源之行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問老丁叔:“馬家坪是馬姓人家村莊?”老丁叔說,原來這是一個大村莊,新中國剛成立時還有三五戶人家,現(xiàn)已荒蕪。我深情地望著,仿佛還能聽到那回蕩山谷的壯言。國民黨為了剿滅紅軍游擊隊,千方百計地要割斷游擊隊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情,對支持游擊隊的村莊實行燒殺搶劫,或移村并屯,一個繁榮的村莊日漸蕭條,直至消亡。
我們繼續(xù)沿溪行走,或在羊腸小道與雜草竹林中穿梭。越前往,路越陡。突然,大家都停住腳步,目光聚焦于生長在大石頭縫隙中的映山紅,遺世而獨立地怒放著。山谷雖有絲絲寒意,映山紅仍傲然挺立,多像在艱苦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紅軍游擊隊不畏敵人的殘暴和淫威,開展斗爭,最終打敗敵人、奪取勝利。
過了映山紅,溪流的石頭逐漸有了造型,石椅叫龍椅,深潭叫龍井,石床叫龍床……都帶有“龍”的字眼。老丁叔說,從山頂往下看,溪流彎彎曲曲,在霧氣中忽隱忽現(xiàn),宛如一條奔騰的巨龍。這條溪有許多似龍井的深潭,又是崇溪的發(fā)源地之一,故名龍井源。
再走一段路就到了紅軍洞。紅軍洞是紅軍為躲避敵人圍剿的隱蔽場所,也是老區(qū)群眾為支援紅軍游擊隊而儲藏糧食的溶洞。洞口呈扁橢圓形,多年無人光顧,四周雜草覆蓋,可謂芳草萋萋,還有泉水滴落。同行的吳育勤在大安源一帶管護森林防火防盜,常在林中穿行,腳步敏捷,幾步就跳躍到紅軍洞口。由于洞內(nèi)太過陰暗、潮濕,為安全起見,他也只站在洞口往里望,洞內(nèi)很寬很深。在這深山老林,四周沒有路,到處是懸崖峭壁,當年紅軍游擊隊爬山涉水與敵人周旋,伏擊、消滅敵人,致使其無法進剿,龍井源是理想的活動區(qū)域,紅軍洞是很好的隱蔽場所。
大安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了支持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quán)付出巨大犧牲,大安贏得了中央蘇區(qū)閩北紅色首府的贊譽。老丁叔介紹說,大安源村口有一塊“孤魂搃祭”碑,每年清明節(jié)村民們會燒香祭拜。村書記江秀萍說:“分水關(guān)閩贛古道的‘孤魂搃祭碑’,是為安頓病故死亡的茶馬人士樹立的,體現(xiàn)大安百姓掩埋荒郊野骨的行善積德之舉;而大安源村口的‘孤魂搃祭’碑,是安頓為革命犧牲的異鄉(xiāng)死難烈士,體現(xiàn)大安人民滿滿的革命情懷?!?/p>
我們又回到起點,“孤魂搃祭碑”立在路邊的菜地里,四周布滿青苔,長年日曬雨淋,碑有些風化,上面的字跡模糊,但還能辨認。有了這塊碑,烈士的亡靈不再孤獨,與大安的烈士一起受到后人的祭奠,讓烈士的精神永存大安的革命史里,龍井源潺潺流水聲會一直為他們歌唱,激勵著大安人民振興鄉(xiāng)村,走向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