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
我一直很欣賞眼神好的朋友,因為眼神好說明拎得清,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確自己的目標,不會受到大環(huán)境、他人和暫時所遇到的困境的影響。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個插花作品,那么他們一定會仔細地觀察花朵盛開的自然之態(tài),隨著花朵的心性插花。他們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稟賦,比起無論何事都要刻意向別人學習、跟別人比較,他們更喜歡給自己制定合適的目標,做符合自己稟性的事情。
周國平老師在給海藍博士的新書寫序的時候?qū)懙?,人要做自己由心而發(fā)的事。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稟賦和性情的位置,問題在于你能否找到它。海藍博士是眼科博士,然而她38歲的時候卻放棄了眼科醫(yī)學,從零開始研學心理學。敢于放棄之前的成績,敢于重新歸零,敢于在不惑之年踏入全新的領域,這一切都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這是關乎內(nèi)心所想的事情。
我的表妹鐘小姐,過完25歲生日后的一天找到我,她跟我說,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走完人生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了,可是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看到朋友圈里,A曬一手好廚藝,B曬馬拉松比賽,C曬攝影技術……她感到郁悶——“明明這些我也都學過啊,為什么都沒有他們做得好?”
我早就發(fā)現(xiàn)了表妹的這個問題,只是一直沒找機會跟她深入地交流。這一次,我和表妹一起細數(shù)了她這些年在各個領域的嘗試:
中學時喜歡教美術的老師,纏著爸媽買了畫具,報了美術興趣班。后來因為坐不住,覺得自己的性格宜動不宜靜,放棄了畫畫。高考報志愿時,因為看到哥哥學習設計常常拿獎,覺得很高大上,所以就報了和哥哥相同的專業(yè)。可學起來才發(fā)現(xiàn)設計根本沒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能脫穎而出?;倚闹?,勉強修完學分,混到畢業(yè)。大學畢業(yè)后,看到做旅游記者的姐姐可以邊工作邊游山玩水,拿著相機到處拍拍走走,有時候還能拍拍偶像、明星,覺得攝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用所有的積蓄買了一臺入門機,還買了一堆攝影發(fā)燒級教材。跟著姐姐拍了一個月,最后因為拍攝工作的時間點不固定,有時候甚至要半夜趕路,覺得女孩兒獨自出門太危險,相機就被閑置了。再后來,看到朋友們做手作,也跟著買了羊毛氈材料包,結(jié)果第一次嘗試就扎了好多次手,遂又放棄。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熱愛一件事,你才會將它做到極致的好;不熱愛它的時候,你心里其實只有敷衍或渾噩地度過漫長時光的念頭。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拎得清事情,看得清自己。
前者是說,你在做一件事之前,是否了解要做這件事會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做的過程中有多少可以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它是不是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后者則是說,你是否喜歡這件事。而何為“喜歡”?就是廢寢忘食也想要做的事,就是自己內(nèi)心向往的事。只有看得清自己,做真正喜歡的事,那么即使遇到再大的艱難困苦,也不會輕易放棄。
人們經(jīng)常問幸福是什么,是有很多很多的錢,是有車有房,是擁有一個疼愛自己的貼心伴侶,還是拿到了心儀企業(yè)的錄用函……其實,這些都不是固定的標準。每個人感受到的幸福都有自己的顏色和味道,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就是做自己打從心里就喜歡做的事。
如果這世上真的有通往幸福的捷徑,那就是做由心而發(fā)的事。人生,是一次可以選擇的旅程,我們無法把控周圍的環(huán)境和別人的看法,但我們始終都可以把控自己。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正感到迷茫,卻又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那就去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想想自己真正向往的人生是什么。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做自己由心而發(f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