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晶
[摘要] 目的 分析瞬態(tài)誘發(fā)性耳聲發(fā)射(TEOAE)技術聯合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檢查在高危新生兒聽力篩查中的臨床意義。 方法 納入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ICU)自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高危新生兒312例(624耳),于出生后3~20 d行聽力障礙初篩,其中采取TEOAE技術檢查法篩查出雙耳均通過者159例(318耳)設為通過組,均未通過者153例(306耳)設為未通過組。于出生后42 d、90 d行第1次復篩、第2次復篩,比較TEOAE技術檢查法、AABR檢查法分別與聯合法檢測的通過率,比較三種篩查法在通過組與未通過組初篩、復篩中的通過率。 結果 TEOAE技術檢查法初篩、第1次復篩的通過率分別為50.96%、88.14%,均明顯高于聯合法的43.43%、83.17%(P<0.05)。AABR檢查法初篩、第2次復篩的通過率分別為77.72%、94.87%,均明顯高于聯合法的43.43%、88.30%(P<0.05)。通過組初篩、第1次復篩、第2次復篩采取聯合篩查法檢測的通過率分別為85.22%、88.05%、94.97%,均明顯高于未通過組的0、78.10%、81.37%(P<0.05)。 結論 TEOAE技術聯合AABR檢查能夠對單一篩查法進行有效補充,有助于降低高危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假陽性率及漏診率。
[關鍵詞] 瞬態(tài)誘發(fā)性耳聲發(fā)射技術;自動聽性腦干反應;高危新生兒;聽力篩查
聽力障礙為人類常見的一種出生缺陷,亦是致殘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正常新生兒聽力障礙發(fā)生率約為1‰~2‰,而高危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發(fā)生率明顯提升,達2‰~4‰[1]。既往文獻證實,產程過長、新生兒腦膜炎、新生兒膽紅素水平過高、極低出生體重兒等均為影響新生兒聽力障礙的高危因素[2-4]。故對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高危新生兒聽力情況進行及早篩查,有利于聽力障礙的及時發(fā)現和干預,對嬰幼兒時期語言發(fā)育,減少聽力障礙致殘率具有積極作用。2007年,美國嬰兒聽力聯合委員會出臺了診斷與干預嬰幼兒聽力障礙的指南,推薦對NICU新生兒進行單獨的聽力篩查及聯合聽力再篩查方案[5]。現階段,針對普通新生兒進行單項篩查的瞬態(tài)誘發(fā)性耳聲發(fā)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技術檢測是國內、外臨床常用的檢測方法,而國內針對NICU新生兒通常采取TEOAE技術聯合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檢查。我院重點探討并比較了單獨采用TEOAE技術、AABR檢查法與聯合篩查的檢出率差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佳木斯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NICU自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高危新生兒312例(624耳)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含有1種以上聽力損害高危因素;(2)病情穩(wěn)定,允許行聽力篩查;(3)后期能夠按時隨訪;(4)新生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其中雙耳TEOAE技術檢查法均未通過者153例(306耳),設置為未通過組,未通過組中男102例,女51例;初篩時間出生后3~20 d,平均(6.46±1.25)d;類型:胎兒宮內窘迫15例、出生時窒息14例、高膽紅素血癥33例、母孕期感染7例、早產低體重15例、缺氧缺血性腦病17例、新生兒敗血癥12例、肺部疾病28例、顱內出血2例、其他10例。雙耳TEOAE技術檢查法均通過者159例(318耳),設為通過組,通過組中男107例,女52例;初篩時間出生后3~20 d,平均(7.50±1.31)d;類型:胎兒宮內窘迫16例、出生時窒息14例、高膽紅素血癥32例、母孕期感染8例、早產低體重15例、缺氧缺血性腦病18例、新生兒敗血癥12例、肺部疾病32例、顱內出血2例、其他1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分別于出生后42 d、90 d行第1次復篩、第2次復篩。初篩及復篩均采用丹麥爾聽美公司生產的耳聲發(fā)射儀。測試前對新生兒外耳道進行有效清潔,兩耳分別測試,兩種篩查法均在睡眠狀態(tài)下操作,保持篩查環(huán)境安靜,噪聲控制在40 dB以下。其中,TEOAE:刺激聲采用疏波短聲,脈沖密度為80 us,非線性給聲測試頻率為1.5~4.5 KHZ。刺激強度為70~84 dB SPL,篩查結果由儀器自動分析判定“PASS”通過,“Refer”為未通過。AABR:使用德國麥科公司MB11型聽覺腦干反應自動測試儀進行測試,短聲刺激頻率14次/s,信號疊加2000次,聲強為35 dB nl,由系統自動判定結果,顯示“PASS”通過,“Refer”為未通過。
1.3 觀察指標
TEOAE技術檢查法、AABR檢查法任一項不通過則評定為該耳未通過篩查,任一耳的TEOAE技術檢查法或AABR檢查法不通過即判斷為該新生兒未通過篩查。比較TEOAE技術檢查法、AABR檢查法分別與聯合法檢測的通過率,統計初篩、第1次復篩、第2次復篩時三種篩查法檢測通過組與未通過組的通過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TEOAE技術檢查法、AABR檢查法分別與聯合法檢測通過率比較
TEOAE技術檢查法初篩、第1次復篩的通過率均明顯高于聯合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ABR檢查法初篩、第2次復篩的通過率均明顯高于聯合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2.2 未通過組與通過組不同時間、不同篩查方法通過率比較
初篩、第1次復篩、第2次復篩時,通過組采取聯合法檢測的通過率均明顯高于未通過組。初篩、第1次復篩時,通過組采取TEOAE技術檢查法和AABR檢查法檢測的通過率均高于未通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聽力障礙為新生兒可篩查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且危害性較大的一種先天性疾病。資料顯示,對有NICU住院史的新生兒,因其圍生期存在以神經性聽力損失為主的高危因素,因而聽力障礙發(fā)生率普遍高于普通新生兒,且高危新生兒聽力障礙發(fā)病時間不確定、發(fā)病類型多樣,聽神經、進行性和遲發(fā)性聽力損失的發(fā)病幾率普遍較高,嚴重威脅新生兒的健康成長[6-8]。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及早診斷、及早確診、及早干預是降低聽力損失殘疾程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尋求更有效、能夠快速診斷新生兒聽力缺陷的篩查法和模式成為了耳鼻喉科工作人員研究的重點。
TEOAE技術為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新生兒聽力篩查手段,具有測試簡便、靈敏度高等優(yōu)勢[9]。但新生兒哭鬧、耳道內殘留有羊水、外耳道中殘留有胎脂或者存在環(huán)境噪聲時,該篩查法不通過。此外,該篩查法僅能對耳蝸外毛細胞功能狀態(tài)進行反應,如聽力損傷發(fā)生于耳蝸后,此種篩查結果則會顯示正常,造成漏診,即出現假陰性[10-11]。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其疾病不但會損傷耳蝸毛細胞,而且還有可能對聽力神經甚至聽覺中樞產生損害,而采取TEOAE技術無法篩查出來,因而TEOAE技術存在局限性。AABR檢查法主要利用短聲刺激引起聽神經、腦干各級神經發(fā)生反應,能夠直接反映整個外周和中樞的聽覺通路,因而可對耳蝸后病變所致聽力障礙進行直接檢出,有效減少漏診率[12]。但AABR檢查法只能對整個外周中樞的聽覺通路正常與否進行篩查,無法篩查耳蝸外毛細胞功能狀態(tài),因而同樣存在一定的不足[13]。而將TEOAE技術檢查法與AABR檢查法相結合,能夠對單一篩查法進行有效補充,利于提高聽力篩查結果的可靠性及準確性,及早檢出聽力障礙部位,有效提升檢出率[14]。
本研究中,TEOAE技術檢查法初篩、第1次復篩的通過率分別為50.96%、88.14%,均明顯高于聯合法的43.43%、83.17%。AABR檢查法初篩、第2次復篩的通過率分別為77.72%、94.87%,均明顯高于聯合法的43.43%、88.30%。提示,TEOAE技術聯合AABR檢查未通過的新生兒病例更多,能夠顯著降低篩查假陽性率,該結果基本與既往文獻[15]報道吻合。
由于兩耳受不同中樞系統控制,因而新生兒聽力篩查左、右耳通過率可能存在差異,尤其在男性及病理狀態(tài)時更明顯,為了減少偏倚,本次研究將初篩雙耳結果一致的新生兒作為觀察對象,并按初篩TEOAE技術法檢查雙耳通過者設為通過組,未通過者設為未通過組,結果顯示,通過組初篩、第1次復篩、第2次復篩采取聯合篩查法檢測的通過率分別為85.22%、88.05%、94.97%,均明顯高于未通過組的0、78.10%、81.37%。提示,采取TEOAE技術檢查法進行初篩檢查未通過的高危新生兒應作為聽力受損的重點篩查對象,嚴格做到定期隨訪以提升檢出率。此外,對采取TEOAE技術檢查法進行初篩檢查通過者,仍然需要定期隨訪,以及早發(fā)現蝸后性耳聾及遲發(fā)性耳聾,以避免高危新生兒中嚴重耳聾的漏診的發(fā)生,延誤治療。
綜上所述,單一采取TEOAE技術檢查法或AABR檢查法進行高危新生兒聽力篩查均會存在遺漏,而將兩者聯合檢查能夠對單一篩查法進行有效補充,能夠降低高危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假陽性率及漏診率。通過追蹤復查、定期隨訪,能夠顯著提升耳聾檢出率,對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具有積極意義,更利于減少高危新生兒聽力損失致殘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凌琴音,李茂清,徐碧紅,等.7840例新生兒聽力篩查和聽力損失高危因素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6,24(3):280-282.
[2] 王春芹,任香娣,吳長珍,等.重癥監(jiān)護病房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的危險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5,55(17):42-44.
[3] 王瑩,袁玲,關兵,等.聽力初篩未通過嬰幼兒DPOAE和AABR聯合復篩的意義[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8,26(5):468-471.
[4] 王曉麗,吳丹,李丹慧,等.3371例重癥監(jiān)護病房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7,15(6):692-697.
[5] 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Year 2007 position statemen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early hearing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J]. Pediatrics,2007,120(4):898-921.
[6] 胡海利,李衛(wèi)東,邵子瑜,等.未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嬰幼兒耳聾基因與AABR聯合篩查結果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7,25(6):579-582.
[7] 梁佳,鄒彬,王冰,等.未通過聽力篩查的重癥監(jiān)護病房新生兒聽性腦干反應特點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7,46(14):1931-1932.
[8] 章雪芹,顧春麗,陳澄,等.DPOAE+AABR聯合篩查在嬰兒聽力篩查中的應用[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6,24(4):397-399.
[9] 史冬梅,益歡歡,史霞,等.自動聽性腦干反應及耳聲發(fā)射聯合使用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臨床意義[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8,16(2):199-204.
[10] 姚聰,胡艷玲,周愛芬,等.武漢市部分新生兒耳聾基因與聽力聯合篩查結果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8,26(1):5-7.
[11] 肖志勇,陳文倩,蘇雅妃,等.3592例新生兒聽力篩查回顧性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8,16(2):253-257.
[12] Unlu I,Guclu E,Yaman H. When should 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test be used for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J]. Auris Nasus Larynx,2015,42(3):199-202.
[13] 李丹慧,吳丹.耳聲發(fā)射與自動聽性腦干反應聯合應用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臨床意義[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7,23(8):1261-1263.
[14] 孫志宏,孫黎曉,吳紅麗,等.瞬態(tài)誘發(fā)性耳聲發(fā)射技術聯合自動聽性腦干反應檢查篩查高危新生兒聽力受損的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6,30(11):1101-1102.
[15] 湯園園,劉強.耳聲發(fā)射與自動聽性腦干反應聯合應用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yī)學,2016,36(2):86-87.